APP下载

大众旅游对后工业景观的塑造及其演化研究

2015-06-24彭浪韩晓锋陈成郑志元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4期

彭浪 韩晓锋 陈成 郑志元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秉承工业遗产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走俏。但目前,国内许多相关项目的改造与大众旅游脱节,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以大众旅游动机为切入点,反推后工业的改造设计,涉及改造形式、方法,并在最后提出合肥合力叉车厂的改造方案,加以论证。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旅游异化体验;大众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F59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17-03

伴随着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飞速发展,人们的旅游动机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因此旅游业积极谋划转型,走上了旅游与产业相融合的道路,工业旅游便是其中之一[1-3]。综合对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案例分析得出,虽然其以推动工业旅游为出发点,但在改造过程中,缺乏对目前民众旅游观念转变的研究与考虑,继而影响到效益的实现。为此,从大众的旅游体验需求出发,对后工业景观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希望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有益借鉴[4]。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即在前身用作工业生产而后因企业迁出或倒闭而废弃的场地上,为达到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效益,通过保留、改造、拆除、加入新元素等方法进行更新设计后形成的景观。

1.2 旅游

从旅游者经历的角度来看,旅游是指旅游者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与当地环境和文化进行接触的一种体验。

1.3 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即依托加工工艺、厂风厂貌、工业产品等工业资源进行的旅游开发产业,分为两类:已废弃的工业厂区和正常运行的工业企业单位。旅游与后工业景观关系模式见图1。

2 大众旅游观念与体验动机

伴随当今居民消费结构和方式的重大转变,旅游从古代的狩猎与祭祀等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由过往的目的性出游演变为目的性与非目的性共存的模式,极具多面性和复杂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情感性,消费结构的多层次性,消费形式的多样化,消费内容的多样化。而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也已经由简单的休闲、学习、疗养等向从众动机、求美动机、交际动机、文化动机、怀旧动机和身心健康动机等演变。开展后工业旅游项目要着重将其中的从众动机、文化动机和怀旧动机融合到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当中[5-7]。

图1 旅游与后工业景观关系模式

3 后工业改造形式

3.1 工业废弃地概况

确定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形式,首先需要明确工业地类型及特征,以寻找相适应的改造手法,并据其规模和类型初步确定服务范围。

依据工业建筑及其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将工业废弃地分为:无建筑类工业废弃地;交通运输类工业废弃地;厂房为主类工业废弃地;能源生产类工业废弃地;军事类工业废弃地

3.2 工业废弃地改造方向

场地特征不同,其改造形式也不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改造方向分为:生态用地——绿地;文化娱乐类——文化交流中心、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展览馆、音乐厅、 创意区、文化园、音乐厅、书屋、雕塑艺术中心、道路景观、礼堂;休闲娱乐类—娱乐性商业城、酒吧;商业类——工业园区、写字楼、宾馆、售楼处、酒店;住区类——公寓、居住区。

纵观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情况,国内公园绿地类、文化娱乐类、休闲娱乐类、商业、住宅5种类型改造比例分别为17%、40%、17%、24%、2%,基本适应大众旅游需求。但是公园绿地类生态旅游项目较文化类旅游项目,明显过少。再与国外相比,发现目前国内改造为生态绿地类和和住区类比例明显过低,而改造为文化娱乐类和商业类明显高出许多。综合考虑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老龄化以及死城现象这些问题,将位于主城区内的工业废弃地改造为住区以及公园绿地,减少新城建设,是有一定预见性的。

4 后工业改造具体方式

4.1 历史脉络的留与去

工业废弃地,作为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印记,是老一辈奋斗史的记忆留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些废旧老工业区因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和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大量承载了工业文明历史的工业遗产因其深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工业遗产。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可以唤醒人们对工业时代的记忆,延续城市或地方的厚重历史感。利用这些历史遗产作为景观点,可以节省原料,减少污染,基本不会产生废弃物。后工业景观设计将尽可能地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历史资源,并且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技术对他们进行诠释,在新的时代需求下产生新的景观效果。当前,出行者地目的地多为与自己周围环境存在不同的地方,且不同比例越高,对出行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在目前梳理城市脉络、大兴城市建设的形势下,保留改造工业遗迹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独特性与历史性,亦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工业旅游吸引的人群中,较特殊的是工厂的退休工人,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怀旧情结,在进行改造时,应适当保留场地原貌、甚至还原以前的工作场景,保留这份记忆[8]。

4.2 创意与设计

较完全保留工业设施而言,加入创新型元素对其进行改造或者依据历史环境为场地加入全新的设施,因迎合了旅游者追求新奇的愿望和审美观念,所以对人群的视线具有更强的捕捉力,当然这也弥补了厂房、器械因存在安全威胁等因素必须拆毁的缺憾,提升了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4.3 品牌文化表达

当下,从众与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激发旅游的主要因素。因此,后工业景观产品在设计时也得注重整体性与品牌性,从另一角度上思考,提升景观产品的独特性与景观效应就能逐渐提升其品牌性,所以归根结底得创造景观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

4.4 标识与导向

对于旅游者来讲,目的地多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因此,导视设计作为帮助游客更快地熟悉、融入当地环境的因素,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清晰且具有特色的标识能提高人们深入体验景观的热情,反之亦然。在进行导视设计时,首先要把握景观的类型,定位服务人群,然后充分推敲色彩和形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融入环境并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目的。

4.5 互动性与参与性

部分游客以交际与身心健康为目来组织旅游活动,因此,目的地所承载的交流活动和旅游者的参与性变得异常重要。

4.6 可持续生态性

4.6.1 最少干扰原则

生态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会尽量把对场地的干扰降低到最低,保留原有生态格局并利用设计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生态系统更加完善[9]。

4.6.2 尊重场地生态发展过程原则

大众旅游背景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场地精神,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地形,自然植被,水系,原材料等等元素,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

5 合力叉车废厂区规划

5.1 资料调研与资源评估

合力叉车原工厂区的大部分已经被拆除,虽然剩下的仅为以上统计的资源,合力叉车对合肥市仍有一定影响力,就目前资源仍能创造服务整个合肥城市的能力,甚至在有些方面已经突破合肥市的范围。

5.1.1 对应旅游群众状况调研

经过大量调研后分析,合肥的经济在飞速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对于旅游的渴望也在走高。关于合肥的本地文化组要表现在历史、宗教、教育方面,而后工业景观文化甚少,对于工业遗产景观体验有着较强的兴趣,而对合力叉车厂有记忆的人群更是如此,并且他们将作为特殊人群考虑。

5.1.2 周边相似产品调研

景观产品在从产生到运行都伴随着同类的竞争压力,而客观充分地做好相关产业的调研,合理布局和精准的产品定位才能使产品有最大效益[10]。对本案进行分析得知,周边较远的公园主要是自然式的综合公园,而附近在社区级的范围内,缺少游憩场地。城市的各类艺术馆对于工业方面的内容涉及几乎没有,所以工业为主题的展览创意园区将在合肥整个市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对于潜在的具有改造可能的后工业区,相对的规模没有合力的资源优势,合力遗址仍具有引领合肥市工业创意园的资源优势。

5.2 产品定位与规划

经由以上资料调研与分析,本案的定位为以工业科普展览馆为主题,兼顾游憩、娱乐、休闲等服务的后工业文化创意园区。在规划中立足于场地精神,结合大众旅游的特点对市场旅游人群的详细分析,对场地进行了总体性规划(图2)。

(1)通过对厂房的综合评估,舍弃了毁坏严重和年代较近的现代风格建筑。保留了有特色的工具车间、热处理车间、锻造车间和有一定年代的梧桐树、柏树、乌桕。

(2)对场地区位进行了分析,结合场地的开放性、公共性,保证交通的便捷性,主入口设立在东北方向,在主入口旁设立停车区。在北面和南面开以小入口辅助交通。

(3)本案对场地进行了功能分区:入口景观区,厂房区,停车区,后工业景观休闲区,游憩区等多个区域。

(4)路线组织:入口景观→工业科普展览馆→后工业景观休闲区→参与性主题活动→艺术展览区及休闲服务→游憩区→后工业景观休闲区→出口。计划游览时间为2~3 h。

图2 合力遗址总体规划概念

6 总结

6.1 大众旅游对后工业景观的重要性

城市的废弃工业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市历史脉络的承载体。如今,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是对城市原有脉络的梳理与延续,承载着城市发展中积累的文化与底蕴,也是当下大兴城市设计的一类方法。后工业景观的独特性也在吸引着诸多旅游者的体验神经,而各种旅游动机也能在这种旅游地中得到承载。所以,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动机,从大众旅游的角度去思考后工业景观的塑造是具有重要意义。

6.2 后工业景观塑造

后工业的资源是承载各项旅游动机与活动的具体硬件,而旅游动机也是影响这些资源进行相应组织与设计的根本依据,只有大众旅游与后工业相互结合才能设计出高效益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2):1-4.

[2]许东风.近现代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探析——以重庆为例[J].中国名城,2013(9).

[3]张朝枝,邓曾,游旺.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旅游学刊,2014(6):19-25.

[4]姜明珠,蔡成林.美国棕地再开发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陕西农业科学,2013(6).

[5]赵白华.城市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6]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一一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87⑶:11-17.

[7]马航,宋聚生,戴冬晖.西方废弃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对策和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8]张宗兰.产业类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空间匹配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科技大学,2011.

[9]刘抚英.后工业景观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10]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9(1).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