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林盘”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以成都市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为例

2015-06-24张玫芳

四川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林盘程家异质性

黎 贝, 张玫芳, 高 飞

(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2.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3.北京慧谷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00)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林盘”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以成都市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为例

黎 贝1, 张玫芳2, 高 飞3

(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2.上海张唐景观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3.北京慧谷旅游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00)

阡陌纵横、茂林修竹的林盘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农耕生存居住模式。作为长期蜀地居住环境演变过程的沉淀,林盘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价值。而随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三个集中”的推行,这个成都平原2000年来形成的农耕格局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虽然现在政府与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林盘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护性建设方案,但相关研究仍需要继续深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林盘保护与改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林盘景观进行了相关生态价值的研究,并根据此研究成果以成都市三道堰林盘聚落为例,通过对三道堰镇程家船村林盘聚落的实地调查,相关资料的收集及基础资料的分析,提出“林盘”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景观生态学; 林盘; 保护; 开发

1 研究背景

林盘景观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农耕聚居形态,是川西平原长期以来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反映和延续。在由于大量拆除而致使这种独特的林盘风貌逐渐消失的同时,政府与许多学者也认识到了林盘的价值以及现代高度集约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和林盘保护与改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出了针对林盘的保护性建设方案。如成都市建委牵头制订了《成都市农居(林盘)风貌保护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川西平原古蜀文化和传统的田园风貌得到有机延续,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1]。规划中,几乎全部林盘都被纳入到土地整理的范围。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对现有林盘进行保护和改建进行指导,成为维持川西平原林盘风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三个集中”的推行,许多林盘被拆除或合并。林盘被拆除的居住者们被安排到统一规划建设的现代居住区内集中居住,林盘聚落散布模式被大型聚落聚居模式所替代。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林盘由于其居住者流入城市导致其因缺乏管理而荒芜废弃,原有的林盘也随着渐渐消失。

2 林盘生态格局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

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林盘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每一个林盘则是一个典型的斑块,周边的农田则是基质,而水渠、道路等则可视为廊道。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通过研究林盘景观空间格局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等有关的空间格局的指数(景观单元特征指数和景观异质性指数)来表征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通过对选定斑块现有的基础数据,如斑块面积、周长等的计算,得到斑块形状指数数据,从而得到林盘景观异质性指数的分析。

2.1 斑块属性计算依据

(1)斑块形状(S):用来表示斑块的复杂程度[2]。

(2)异质性。

景观的异质性指数又称申农指数或称申农多样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HT=-∑piInpi

式中:pi为某一景观单元类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值域0~1)[2]。

(3)多样性 。

景观多样性指标通过引入异质性指标的最大值,将其进行利润标准化,因此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一种修正[2]:

Dm=In(n)-HT

式中:n为景观单元的类型数,In(n)为HT的最大值。

2.3 林盘生态格局研究方法

在测量得研究区域中每一个林盘斑块周长面积等基础数据后,将数据输入运用Excel计 算出斑块的形状指数。而后随机除去任意两个林盘后再次计算林盘斑块的异质性指数HT、多样性指数D,从而得到研究区域内林盘景观相关生态指数的曲线。

3 林盘生态格局研究

3. 1 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的生态格局数据采集对象为成都郫县三道堰镇程家船村。程家船村此处距成都市区较近,村内林盘保存较为完整,本文对程家船村中近500 亩(33.33 hm2)土地上散落着的26个大小不一的林盘分别编号(图1),并根据编号对每一个林盘斑块进行数据采集。

图1 26个林盘斑块分布

3.2 相关生态指数计算与分析

3.2.1 单元特征指数分析

本文对选取地块的26个林盘斑块进行单元特征指数的采集及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研究对象内的各林盘斑块的特征形成初步认识,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林盘单元特征指数计算结果

3.2.2 异质性指数分析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面积越大,其内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因此斑块的生态价值越高。因此,根据表1可知,26个林盘斑块中,斑块7与斑块19面积最大,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一些斑块由于具有“跳板”的功能,对各个斑块之间的生物流流动起到重要的交通联系作用,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这类斑块由于其生态价值高而不宜去除。在26个林盘斑块中,斑块1、斑块14、斑块16、斑块24这4个斑块由于具有“跳板”功能,因此不宜去除。因此本文在剩下的20个林盘斑块中,随机抽取两个林盘斑块编为一组,共10组。以每次去除一组的方式分10次对剩余的林盘斑块进行依次去除(表2),每去除一组后都计算其景观异质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表2 林盘斑块去除顺序及相关异质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

图2 异质性指数HT变化曲线

图3 多样性指数D变化曲线

由变化曲线图2、图3可以看出,随着林盘斑块的不断减少,异质性指数HT也在递减,并且这种递减趋势明显。并且在第二次到第四次去除林盘后异质性指数HT和多样性指数D下降最为明显,所取斑块依次为03 、20 、09 、12 、02 、23对照表中的斑块基础属性以及图中示意的位置,可见大型斑块(如斑块20)对景观格局的重要性,同时不建议把相邻紧密的斑块进行拆分(如09、08)。在两个大型斑块(如09、12)拆除后,中间起跳板作用的小斑块(11)的生态效应也随之降低。而在后几处的斑块去除的同时异质性指数有几近稳定的趋势,但多样性指数D以平滑曲线继续递减。

由此可知,林盘斑块数量的减少对所在区域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影响较大,而景观空间异质性与多样性与其所在区域的景观格局、物种流动与保护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异质性和多样性高的景观格局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保护。所以减少林盘斑块是不利于维持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及多样性和物种的生存保护的,有必要在区域内对林盘斑块的数量有一定的保证。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各个林盘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林盘的留取。

4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数据的“林盘”保护与开发建议

由于农田生态景观自身固有的单一性,林盘在其生态价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林盘的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林盘斑块的景观生态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斑块的基本原理以及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实践中得到的数据分析,在林盘的保护开发中应该注意:

(1)考虑林盘斑块在整个农田景观系统中的区位、本身角色的定位及与其他斑块间的网络联系。应尽量让每一斑块在显示自己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整个景观网络构型中。

(2)分析中得出斑块的面积对斑块的功能特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型林盘斑块在景观中可以保护地下蓄水层和连接水流网络的结构,同时为物种提供核心的栖息地,林盘的改造过程应尽量避免对大型林盘的分割或缩减;除周围有较大风险的不良干扰对其造成危害,可做分割处理,以设置屏障避免不良干扰的扩散。

(3)由于斑块的多样性同样是斑块异质性的重要组成,小型斑块和廊道斑块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它们打破了基质的大规模延伸,作为一个跳板等角色提供物种运动。建议在保留大型林盘斑块的同时,可以保留或者新增多个跳板斑块或者廊道斑块以建立其之间的联系和延续物种的传播。

(4)建议通过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对区域林盘的物种多样性,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做出林盘取舍的具体方案。

5 结束语

林盘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工 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这种经过几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川西农耕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然而,城乡的快速发展并不应当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于林盘聚落的保护与开发也应当兼顾其生态价值,运用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对林盘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1] 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建设,2008(2):71.

[2]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黎贝(1987~),女,助教,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研究;张玫芳(1986~),设计师,主要从事生态景观设计。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5-03-26

猜你喜欢

林盘程家异质性
程家玉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写给大自然的诗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缘,妙不可言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