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
——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为例

2015-06-24

当代教师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倪 嘉 敏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关于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
——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为例

倪 嘉 敏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生存质量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206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恶劣;教师的业余生活质量低,身心健康状况欠佳;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对此,建议政府、学校采取相关举措以改善西北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

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群体所处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能从一个侧面体现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1]因而,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制约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受教育人口基数大,农村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而在我国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尤为落后,落后的农村经济又影响到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长期以来就陷入了二元论的恶性循环之中。对西北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笔者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试图揭示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在生存状态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最终为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献言献策。

一、调查概况

1.调查工具

自编问卷《关于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原始学历、最高学历、职称、任教科目等;第二部分为问卷题目。从教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身心健康、业余生活、工作满意度、社会地位等六个维度展开。经反复修改保留四十五道题,以封闭题型为主,采用SPSS19.0测试问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α=0.806。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问卷调查中,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池县九个学区的小学、中学共发放问卷223份。其中,女教师145人,男教师78人。回收问卷217份,实得有效问卷20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9%。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上表分析,参与此次调查教师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3.2%,男教师仅占36.8%。第二,偏科严重。参与调查93.4%的教师任教科目为语、数、外等“主课”。仅有6.6%的教师担任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访谈得知,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音、体、美老师,一般由“主课”教师兼任这些课程。第三,中青年教师是主体。教龄在0-10年的青年教师占到了52.8%,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占到24.5%,20-30年教龄及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所占比不足30%。第四,学历基本达标。虽然原始学历为本科及大专的占比仅为53.8%,但教师们通过参加各类学历补偿教育,大专及本科达到了94.4%。可见,虽然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存在性别比例失衡、偏科严重等问题,但教师们的学历基本达标,且中青年教师居多,这将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学者认为,在缺少完美的演绎理论情况下,从归纳角度去选择投入要素数据进行分析也是适合的。[2]鉴于教师生存内涵的丰富性,本次调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从教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身心健康、业余生活、工作满意度、社会地位等六个方面研究教师的生存状态。

1.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

表2 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经济压力调查表

工资收入体现了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教师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广大教师群体最为关切的问题。从上表分析,参与此次调查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工资集中在2 000-3 500元,仅从数据分析,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中青年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事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资应当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师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3]结合访谈得知,教师们所获得的各类津贴、生活补助屈指可数,工资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许多教师的父母在家务农,配偶没有正式工作,他们的收入则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农村教师的家庭人口一般较多,且经济压力较大。家庭人口数为4人及4人以上的教师占比之和超过了75%。而教师每月的必要消费支出额度低于1 000元的仅占8.5%,其余教师每月的必要消费支出均在1 000元以上,甚至有25.5%的教师每月的必要消费支出在2 500元以上。此外,超过82%的教师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住房与汽车,甚至有33%的教师每月还款额度在2 000元以上。参照每月2 000-3 500元的工资水平,教师们偿还贷款后的所剩无几。因而,有47.2%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非常不满, 25%的教师则较为不满。物质生活的窘迫必然会极大挫伤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这将不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的工作环境方面

表3 教师工作量调查表

(1)教师的工作量

从上表分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明显偏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每天的工作时数在正常范围内,但仍然有38.6%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数超过了8小时。仅有11.4%的教师任教一门课程,多数教师的任教课程数为2门或3门,任教课程数在4门及4门以上的教师占比分别为8.6%及9.5%;同时,有40.6%教师的任教班额一般在50人以上。结合访谈得知,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参加教研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参加各类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等,部分教师还兼任班主任。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必然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教师的工作环境

表4 教师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受调查表

笔者认为工作环境作为影响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主要由物质环境、管理环境、教学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环境构成。物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自然环境及各类教学设施设施等。从上表分析,教师对他们所处的物质工作环境并不认同。有45.3%的教师认为他们所处的物质工作环境一般,有6.6%的教师认为比较差,甚至有3.8%的教师认为比较差。

就教学环境而言,教师们认为他们所教学生的家境与学习习惯较差,且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对教师工作的支持程度明显不足。有50.9%的教师认为所教学生的家境比较贫困,有10.4%的教师认为所教学生的家境很贫困;有39.6%的教师认为所教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有12.3%的教师认为所教学生的学校习惯很差;有41.5%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为一般,有8.5%的教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比较低,甚至有1.9%的教师认为家长的重视程度很低;认为家长不支持教师的工作、很不支持教师工作的教师占比之和超过了20%。

就管理环境而言,绝大多数的教师认同学校的管理。但仍然有33%的教师持中立态度,有超过3%的教师并不认同领导的管理。而教师们的不满主要源于学校职称考评制度和年终考核制度方面。

就人际环境而言,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和同事相处融洽。但仍然有29.2%的教师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一般,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比较不融洽或不融洽的教师占比之和超过了6%。

3.教师的闲暇生活及身心健康方面

表5 教师的闲暇生活及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表

闲暇活动主要是与劳动和工作相对应的,是指在劳动、工作以外的由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关系等决定的个人自由发展活动。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既反映了闲暇客体(社会物质水平)对主体(人)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主体的精神、生理对客体的需求和适应。闲暇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闲暇活动按其基本内容可分为娱乐性活动、提高性活动和交往性活动。[4]从上表分析,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闲暇活动并不丰富多彩。结合访谈得知,教师们主要通过打麻将、打扑克牌、看电视、上网等纯消遣的方式打发闲暇时间,部分教师课余则需帮家人务农。此外,受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教师们均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与精力阅读各类书籍、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了解实事政策、外出旅游等,教师的闲暇生活质量明显偏低。

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教师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前提。而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他们的许多闲暇时间被工作所挤压,促使许多教师患上了颈椎、脑神经衰弱、咽炎、静脉曲张、失眠、心理焦虑、抑郁等方面的疾病。从上表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本职工作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有4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有20.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甚至有1.9%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有6.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其余的9.4%的教师则认为很差。此外,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本职工作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诚然,造成教师身心亚健康的原因是多元的,但学校体检制度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4.教师的社会地位及职业满意度方面

表6 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职业满意度调查表

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指社会对教师职业整体的评价。[5]体现了人们对教师劳动社会价值的认可。在当代,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往往和职业的收入及职业特性相联系。一方面,传统观念片面将教师界定为“教书匠”,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另一方面,教师收入低,且远离权利。因而,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总体比较低。这一点也得到了广大农村教师的认同。从上表分析,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结合访谈得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不少家境贫寒又无其他就业门路的高校毕业生迫于未来生存的压力会选择报考乡村教师,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他们最初的就业意愿。

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条件及工作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对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推动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教师个人正确教育思想的体现。从上表分析,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不高。有将近5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不能体会到幸福和快乐;有将近45%的教师不认同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有超过56%的在面临选择机会时不希望继续从事教师职业;有高达79.3%的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教师职业。

5.专业发展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提高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前提,而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则是外出参加培训。从上表分析,教师每年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的机会有限,报销比例相对较低。有高达54.2%的教师每年从未获得任何形式的培训,有20.8%的教师表示培训费用学校报销的比例很少,甚至有10.4%的教师认为学校从不报销任何形式的培训费用。结合访谈得知,不少教师渴望参加培训。但学校每年获得的培训指标十分有限,即使学校有指标,有时也会在许多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由领导选派教师参加,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问卷调查是对上述内容最真实的反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为进行自我提升,且最渴望从培训中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技能。有44.3%的教师认为外出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进行自我提升,有66%的教师最渴望从专业成长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上述两项的教师占比明显高于同类选项。可见,不少教师已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认识到获得专业发展机会以提升自我素养的重要性。

表7 教师专业发展调查表

此外,教师培训的结果不甚理想。调查结果显示,有23.6%的教师不太赞同各类培训对自己有帮助,有33.6%的教师则非常不赞同。结合访谈得知,教师之所以不认同目前开展的各类培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所开展的各类培训层次较低。主要由乡、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而有教育专家参与的省级及国家级的培训每年则只有1-2次机会,分配到具体学校的名额则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许多培训者本身并没有小学从教经验,对目前我国农村教学实际知之甚少,在培训中重视理论而轻视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致使不少教师感到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对自己的意义不大。

三、思考与建议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闲暇生活质量低,身心健康欠佳;社会地位低,职业满意度低;专业发展的机会有限。他们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这将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采取相关举措,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已迫在眉睫,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制度,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制度

工资收入是教师劳动价值的物质体现,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应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入手。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制度,缩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真正做到“同工同酬”。其次,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应由国家或省级财政统筹单列支出。可考虑任教地点、岗位、教龄、职称、学校位置、工作年限、生师比等因素,赋予上述因素相应的权重值,制定教师的津补贴标准。再次,考虑到西北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地形较差、教学点分散、留守儿童居多的现实情况,国家应拨出专门的教育基金,加大对这类学校的政策扶持,并在这类学校实行全面的特殊津贴制度。最后,考虑到购房对农村教师所造成的经济压力,建议政府建设一批专门针对于农村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及集资房。

2.增加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给予农村教师人文关怀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诱因。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可采取如下举措:首先,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学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并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促使农村学校的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其次,撤点并校,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贫困地区农村的教学点一般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建议撤销、合并部分位置偏远且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在交通便利的乡镇或县城建立新的寄宿制学校。同时,适量补充位置偏远、教学条件较差学校的教师编制,并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为前提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学校任教。再次,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注重学校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定期组织各类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教师才艺展示等活动,促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参与其中,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最后,应给与教师人文关怀。考虑到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及饮食条件较差的现实,学校应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和就餐环境。学校领导也应与那些离家较远的青年教师或女教师经常沟通,尽量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的、愉悦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情感留人”。

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教师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前提,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而我国农村教师群体的亚健康的状态与其工作压力密切相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的各项工作自然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展。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们需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家访、批改作业,学校内部也充满了竞争,表面融洽的同事关系实则暗流汹涌。因而,改变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实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则尤为重要。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有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注重长期的目标。这些特征,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对教师发展的长远考虑。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对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增强教师专业情意很有必要。[6]此外,学校领导应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可由市级教育局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对农村教师开展“心理辅导”送下乡活动。并逐年增加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招考名额,力求在未来的五年内每所农村学校都能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促使师生们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可由各地财政统筹,建立统一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以预防与诊断各类职业病。最后,农村教师作为生命主体,应学会生活,善于减压。

4.增加高规格教师培训的机会,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对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课程观念 教学方法及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需要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其专业化发展水平。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投入,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建议改变过去以“县培计划”为主的培训,增加“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的次数;另一方面,明确农村教师的需求与不足,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建议农村教师参与设计培训课程与编写教材,鼓励培训专家深入到农村教学一线,和农村教师们平等对话,针对他们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与不足开展培训,使培训能够行之有效。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生存质量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各级部门应严格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通知》的相关条例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整个社会也应营造一种崇尚知识、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促使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

[1] 孟引变.农村初中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9(9):37-39.

[2] 杜育红,刘亚荣,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

[3] 常宝宁,崔恩岐.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变革2000~2007[J].教育科学,2010(6):58-63.

[4] 庞建涛.农村初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基于菏泽市牡丹区W镇初级中学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5] 史海军.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6] 童富勇,刘桂林.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J].教育评论,2006(4):66-69.

[责任编辑 张淑霞]

An investig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Living Statein Poor Areas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with Huachi County, Qingyang, Gansu as an Example

NI Jia-min

(CollegeofEducation,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745000,Gansu)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living conditions do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life but also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survey of the living stat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shows that: the lower salary brings economic pressure upon teachers; the teachers are working under heavy burdens in poor conditions;the teachers’ after-work is boring and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re weak.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s should take relev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in poor are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the living states; investigation

G451

A

1674-2087(2015)02-0058-08

2015-04-08

2012年陇东学院青年创新项目(XYSK1202)

倪嘉敏,女,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培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