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的忧党之问:革命的目的是要解决群众的吃穿住问题,不然要共产党人干什么?

2015-06-23陈艳

湘潮 2015年3期
关键词:刘少奇

陈艳

1961年,63岁的刘少奇在湘江西岸对宁乡县委副书记何长友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饭、穿衣和住房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

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湘江之畔的如此设问,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在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表达。

奔腾北去的湘江水,见证了国家主席的动情一问,也见证了一位亲民、爱民、忧民的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英雄少年心忧天下:为了救民于危难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村,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人称“九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饱经忧患、国弱民贫、灾难深重的风雨飘摇之中。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刘少奇对民众所受的压迫有很深的体会和理解。他从小心忧天下,渴望深受欺压的百姓摆脱苦难。这种渴望,激励着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努力学习、奋斗。

1910年,长沙、宁乡等地发生了轰动全省的饥民暴动。离炭子冲不远的靳江上游麻山、六角窑等地也和其他各地一样,大批农民自动集合起来,到富裕户家中开仓抢粮。年少的刘少奇对此感触很深,下定决心要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刘少奇的先辈以“耕读”为传家祖训,曾祖父刘再洲在炭子冲辛勤劳作几十年,算得上是户殷实人家。刘少奇儿时,家里开有个小杂货店,并自酿谷酒和米酒,还销售稻谷和大米。当大人忙不过来时,就把小店交给他管理。有一次,柘木冲的寡妇朱五嫂来买米,他深知朱五嫂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且还拖着一双小脚,行动不便。刘少奇不声不响量好米,又悄悄地将买米的铜钱埋进米里,然后背起米袋,帮朱五嫂送到家里,还帮她挑满水,背好柴。待刘少奇走后,朱五嫂倒米才发现他竟分文未收,深受感动的她此后逢人便讲:“九满真好,将来一定有出息!”就这样,心地善良的刘少奇经常利用站柜台的机会,慷慨解囊,资助那些穷苦乡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刘少奇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意识到,要真正救贫苦百姓于危难,光靠乐善好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的根源。

1915年,不满17岁的刘少奇在宁乡玉潭学校参加反袁游行。他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摇着旗、喊着口号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这年,刘少奇还将谱名“渭璜”改为“卫黄”,立志“拯救民族,捍卫炎黄子孙”。然而“卫黄”之路并不顺畅。1916年,刘少奇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陆军讲武堂录取。然而不久,护法运动的战火烧到讲武堂,刘少奇投笔从戎的抱负被搁浅。五四运动后,他把名字改为“少奇”,意即“少有奇志”。之后,他又攻读留法预备班准备赴法留学,却因费用等原因而化为泡影。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他有了方向。1921年刘少奇和任弼时等一批进步青年前往莫斯科,陆路加海路,长达7000公里,停停走走3个月历尽艰辛才抵达。在这里,23岁的刘少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在1922年填写《团员调查表》中,刘少奇在“现在愿做何事”栏目中毫不犹豫地写下:“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在“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栏目中慨然写下:“资本主义已不能统治全世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必将由人类的努力开始实现,我们处在这时代的人,应把无穷的希望,促进这段历史。”

1922年8月,湘江之子刘少奇在莫斯学习一年后回到祖国。

建党初期义无反顾:为了工人的利益

从莫斯科回国后,刘少奇被分配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22年9月11日,受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委托,刘少奇来到安源领导工人运动。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了安源路矿工人工作处境和悲惨生活后,刘少奇迅速配合李立三组织发动工人运动。9月16日,年仅24岁的刘少奇作为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与路矿当局谈判。

路矿当局为镇压工人运动,勾结军阀,派驻军队,宣布安源为特别戒严区,在矿局办公大楼设戒严司令部,与路矿谈判也在矿局办公大楼。戒严司令部内警卫森严,走廊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到处站满了上了雪亮刺刀的卫兵,一个个杀气腾腾、凶神恶煞。工人们担心自己的代表受到迫害,都纷纷劝他:“他们不安好心,你不能去!”但刘少奇谢绝了工友的好意,昂首阔步走进戒严司令部。在理直气壮地阐明了罢工的理由,提出了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待遇等17项复工条件之后,戒严司令李鸿程猛拍桌子:“如果继续作乱,就把代表先行正法!”刘少奇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这是13000多名工友的正义要求,你们如果不答应,就算是把我斫成肉泥,也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李鸿程气急败坏地狂叫:“我对一万多工人有法子制裁,我有一万多军队在这!”刘少奇更不示弱:“那就请下令去制裁吧!”此时外面呼声如雷,数千名工人已把戒严司令部包围得严严实实,声称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终于,路矿当局被迫妥协,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工人们称赞刘少奇“浑身是胆,真是我们工人的好领袖”。

1925年,刘少奇参与领导完五卅运动后,疲惫不堪,心力交瘁,顽疾肺痨病也越发严重。中央安排刘少奇11月初回长沙就医。然而,回长沙不久,他就被赵恒惕军阀政府的卫兵逮捕。儿子被捕的消息对于刘少奇的母亲鲁氏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1926年1月16日,当刘母得知儿子好不容易得以释放出狱,便立即动身去长沙,她要把儿子叫回来。看见儿子明显消瘦了,刘母强忍着眼泪:“你出来了,娘就放心了,不过娘有事跟你商量。”“你不要去外面闯荡了,太危险了!跟娘回家去!”不等刘少奇答话,她接着说:“咱就在乡间办一间学堂,你和宝珍都可以教书。”刘少奇沉吟着没有回话,考虑着要如何回答才好。突然,“扑通”一声,刘母跪在刘少奇面前:“九满,你不答应娘,娘就长跪不起!”刘少奇一时慌了,忙扶起母亲,也跪在母亲面前:“娘,别的事情都可以依您,唯有这件事不能答应您,请您老人家放心吧,我不会有事的!”在母子俩彻夜长聊后,刘母还是没能拦住儿子。第二天,刘少奇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泪眼婆娑的母亲。不曾料到,这竟是永别!1931年冬天,刘母在炭子冲溘然长逝。

抗战时期深入敌后:解除群众的疾苦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坚持中共中央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创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刘少奇把“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苦”作为“首要一条”,并认为这是“抗日民主政权能否在群众中扎根”的根本。

1942年10月,刘少奇到达八路军太岳军区所在地沁源县。他深切关注着敌占区百姓的情况和当地民情,不顾长途行军劳累忘我地工作,利用一切机会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嘘寒问暖,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一次,刘少奇看见一个挑水的中年农民,脚步蹒跚,两条腿向里弯着,几乎每跨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刘少奇赶忙迎上前,弯着腰关切地问道:“老乡,你这腿是怎么回事?”经过交谈,他了解到这位老乡患的是“粗脖子”病、拐腿,干活很困难,但当地没法治。刘少奇沉思一会儿,坚定地对随行人员说:“一定能找出害病的根源,想出治疗办法。”一刻也没耽搁,刘少奇与随行人员马上前往水源地察看。看完水井又沿着井边小溪往上游察看。“老百姓得这种病是很痛苦的。治病要治根,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回到宿营地,刘少奇向同志们交代:“我们在别处也曾看到过类似的病,造成群众世世代代痛苦。我们共产党人在现有的条件下纵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解决,但也应使它减轻,至少要阻止它发展……总之,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军区的同志进行研究,帮老乡解决。”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件事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刘少奇却一直惦记沁源县根据地人民的身体情况。全国解放后,在他的指导与督促下,当地党和政府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病。

赶考路上合格答卷: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

刘少奇自始至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质朴与担当,时刻把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还特别强调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刘少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到工厂、农村、学校、水库、林区进行调查。他总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祖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他勤政的脚步和清瘦的身影,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61年4月1日,正值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刘少奇乘坐一辆旧吉普车回到家乡湖南,开始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4月2日,下着大雨,吉普车一路颠簸艰难前行。当汽车行驶到宁乡县东湖塘的王家湾时,附近有一处称万头猪场的院落,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下车察看,却发现只养了两头猪。他当即决定:调查从这里开始,并决定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下来。这一住就是6天6晚。房子没有天花板,夜里气温低,瓦缝不时有冷风窜入。随行人员用雨布遮住破烂不堪的窗户,又拆下两块门板和几条凳子架铺。工作人员出去寻找稻草铺床,竟然找不到。鱼米之乡竟找不到稻草!刘少奇感到农村的问题严重。

晚饭后,刘少奇来到后面一个小山坡去,看到路上一小堆细条小孩子粪便,便蹲下来,捡起一根树枝,拨开粪便,发现里面尽是树皮和草根等粗纤维,一粒粮食都没有,刘少奇眉头紧锁:“农民吃饭成了问题啊!”在接着的调查中他了解到,这几年全县因饥荒带来病变的人数很多,因饥饿、因疾病、因修水库死亡的人数也不少,这不免让刘少奇寝食难安、疾首痛心。

4月12日,刘少奇来到湘江支流捞刀河畔的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蹲点调查,他想看看这个地方的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就住在了天华的大队部,一住就是 18天。

10多天里,他走村串户,与人田头聊天,他走访老农,慰问病人。每每看到荒芜的田园和挖野菜的孩子,他忧心如焚。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一家家上门,揭开农家的锅盖,亲口品尝当作口粮的糠粑粑和野菜汤;拉开农民家的碗柜,却发现油盐坛子没有一滴油……4月15日的社员座谈会上,刘少奇诚恳地说:“我们这次下来,是来当群众的小学生,你们一定要讲真话,讲心里话。好话、坏话都要听,就是骂我们的话,包括骂我这个刘少奇的话也要听,要把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反映给中央。”年过花甲的刘少奇毕恭毕敬地向乡亲们鞠躬道歉:“看到乡亲们生活这么苦,是我国家主席的工作没做好,我心里很难受,我对不起大家!”“各级干部都有责任,主要责任在中央,重要责任在我!”他和蔼可亲地给大家开香烟,社员彭叔仪激动得双手颤抖,手中的香烟掉到了地上,刘少奇亲自帮他捡起来,又划燃火柴帮他点燃香烟,并和言细语地问他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天华的现实震撼着刘少奇,他当机立断:天华大队的公共食堂可以自行解散。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实事求是分析了国民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观点。随后他主持国民经济大调整,使国民经济迅速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回湘调查期间,刘少奇去赵家冲看望同胞姐姐刘绍德。在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中,大姐和他感情最好。童年时期,刘少奇一直由大姐照顾,干活时,大姐总是把他用布带绑好驮在自己的背上,吃饭时,大姐也总是把好吃的偷偷埋在碗底,留给他这个最小的弟弟。这种在孩提时代建立起来的感情刻骨铭心,大姐是他除母亲之外最亲最爱也最让他牵肠挂肚的人。一场大雨使田间的小路满是泥泞,刘少奇穿着胶鞋打着雨伞艰难地行走着。停停走走,好不容易来到赵家冲,工作人员想进去通报一声,刘少奇不让,说:“离开家乡几十年才回来,应该是弟弟进屋给姐姐请安才是。”当看到年过七旬一副病态的大姐时,刘少奇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姐姐跟前,动情地说:“姐,我看你来了。”姐姐的眼力不太好,当她看清楚站在眼前的确实是自己的弟弟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顾一个劲儿地叫着他的乳名:“九满,九满。”看到姐姐家一贫如洗,得知姐夫因为饥荒活活饿死,刘少奇心情十分沉重。他满怀歉疚地把礼品递给姐姐:“姐,这点东西,您留着,一餐加一点儿吧!”大米5斤,饼干2斤,糖果2斤,猪油1斤,盐蛋9个,这就是一个国家主席送给姐姐的全部礼品。刘绍德实在是穷怕了,也饿怕了,手中的礼品还没来得及放下,她就急切地问弟弟:“老弟啊,我吃完了这些东西,再到哪儿找你呀?”刘少奇心头一紧,身为国家主席,给自己忍饥挨饿、风烛残年的姐姐加把米,这能说过分吗?可是,还有炭子冲、宁乡县的父老乡亲,乃至全国人民都在等着加把米啊!他宽慰姐姐:“姐,全国人民都在等着加把米啊!现在是暂时困难时期,您过得艰难,大家都过得艰难啊,咬紧牙关挺过这段时期,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农民的住房问题也是刘少奇调查中发现的诸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他深入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后,提出了“农村要还房于民”的意见。

5月2日,刘少奇由长沙县再到宁乡县蹲点调查。3日至9日,他就住在他已阔别近40年的花明楼乡炭子冲旧居。调查中,刘少奇发现宁乡县农村的房屋损毁严重,社员乱住户达40%至60%,无房户被赶得走投无路。为此,他深感愧疚不安,多次向群众当面检查道歉;要求干部刻石立碑,今后不再犯“五风”错误;指示各级各单位尽快解决好农民的住房问题;还把自己的旧居分给无房的社员居住。后来联合工作队和花明楼公社很快把旧居的所有房间都分配给了无房的12户社员共31人居住。

5月9日,从黄材水库修建工地视察返回县城时,听到路边一处房屋里传来一位妇女伤心的哭泣声,刘少奇停下来关切询问。妇女哭诉着自己就会没有房子住了,在场的大队会计向刘少奇介绍了妇女的情况。刘少奇说:“你告诉大队书记,不要让她搬出去,就说是我说的。县委会有个文件下,鸟必有窝,人必有屋呀。”回到县城,刘少奇找来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何长友,了解全县社员的住房情况。当得知这几年大搞“茅屋洗澡”、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拆掉了大部分房子时,刘少奇百感交集,严肃地对何长友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饭、穿衣和住房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呢?”刘少奇要求县委立即起草一个《关于解决当前社员住房的意见》。文件初拟出来,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刘少奇又亲自作仔细审阅和修改。后来刘少奇还派人将此文件送到在杭州的毛泽东审阅,批准在全国执行。这对当时全国解决和防止房屋纠纷、解决住房问题等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文革”中信仰弥坚:永远为了人民

10年“文革”,对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挫折和损失,刘少奇首当其冲,遭受了无情的摧残和迫害。即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刘少奇心里想的还是人民。

据刘少奇的孩子们在《胜利的鲜花献给您》一文中回忆,1966年初,刘少奇害了一场重病。他刚刚脱离危险,就把孩子们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叫到眼前,感慨万分地说:“看来,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必须更抓紧时间多干些事。只要马克思再给我10年时间,我们是能够把中国建设得真正富强起来的。”接着,刘少奇给孩子们描述了他的设想:如何整顿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如何改革教育,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如何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如何缩小三大差别,等等。当时他还举例说,我们在山东、河北一带发现了大油田,建立工业基地,这可以使荒僻的小镇发展成新型的工业城市。有电、有油、有铁路和公路网,同时带动附近农村现代化。在招工时要注意招收女工,不要使农田中只剩下女社员干活。“到了那时候,我们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也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可以瞑目了。”

随着“文革”打倒“走资派”的运动越来越严重,刘少奇内心备受煎熬,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次,刘少奇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在家的几个孩子叫来,缓缓地说:“将来我死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你们一定要在群众中活下去,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刘少奇用他的生命,为我们的国家走向富足与强大,为中国老百姓走向和平与幸福铺下了基石。他的国家终将繁花似锦,他自己则永远长眠地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湘江之子的秉性。刘少奇用一生心血凝聚了一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用一生奉献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标准,他用有限的生命实践了悲壮的革命者的誓言。巍巍麓山,镌刻着他的英名,滔滔湘江,在继续奔腾传唱关于他的赞歌……

猜你喜欢

刘少奇
刘少奇的读书故事
刘少奇:一件毛衣二十多个洞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工资只要15元
刘少奇在安源每月领15元工资
刘少奇智扮文士
刘少奇吃“小灶”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刘少奇安源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