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二十六)

2015-06-22谷向阳

对联 2015年6期

□谷向阳 著

挽联的突出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其感情之深沉、内容之充实、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楹联更胜一筹。

第五节 挽联

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亦称“丧联”。挽联的突出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其感情之深沉、内容之充实、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楹联更胜一筹。

一、挽联的由来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懂得用一定方式来哀悼死者,用语言文字表达最早的是唱挽歌、献挽词。《楚辞·九歌·国殇》就是追悼阵亡将士的挽歌。挽,即牵引之义,挽歌即古代送丧时牵引灵车时所唱的悲歌。“挽柩者歌之,因呼为挽歌”。相传孔子年轻时曾以替人唱挽歌为业。战国时代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湘江两岸人民就用挽歌悼念他,有歌曰:“月影茫茫,江水洋洋,歌我屈子,哭死昏王。”汉乐府中有专门写哀悼内容的诗,其中《薤露》、《蒿里》就是悼念田横的挽歌。《史记·田儋列传》载,刘邦灭楚兴汉,统一天下,齐王田横与其部下五百壮士逃入海岛,刘邦恐其为乱,准备在洛阳召见并赦免他,否则举兵诛杀。田横不愿事汉,在应召途中自刎而死。在为田横送葬的队伍里,其门人故旧不敢哭,内心的悲哀又不可抑制,于是就唱起了悲歌,以寄托对田横的哀思,后来就广而流传为《薤露》、《蒿里》二歌。陶渊明自拟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中“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等,都是对偶句,自挽自叹,如泣如诉,读后使人悲怆不已。这对后来的哀挽联有着直接的影响。

隋唐之后,律诗流行,其颔、颈联有的适合于悼挽,有人就用来代替挽歌挽词,于是便出现了挽联。至今所见史载的挽联,最早见于南宋叶孟德撰《石林燕语》。书中载有苏颂挽韩绛的挽联: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苏颂与韩绛在北宋庆历年间同登科第,两人私交甚厚。元佑三年(1088),韩绛去世,苏颂写诗五首悼念他。此联即为一首中的第三四句,下联中的“中”应为“尊”。

挽联中写明了韩绛生前的宦迹政绩:宋仁宗庆历年间考举人、进士、状元,三次皆得第三名;宋神宗熙宁年间四入宰辅为相。《能改斋漫录》又载,北宋韩绛兄弟皆为宰相,门前植有梧桐,京师人以“梧桐韩家”呼之,韩绛死后,陆佃(字农师)送挽联云:

棠棣行中排宰相;

梧桐名上识韩家。

以上二副联都准确记述了韩家的身世功名,而全无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作为挽联的功能,尚有欠缺。

王安石有挽韩琦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韩琦(1008-1075),天圣五年进士,为朝廷重用,封魏国公。由此可见,挽联的出现不会迟于北宋后期。

挽联一出世,很快被社会所接受,于是逐渐普及开来。特别是明清和民国年间,挽联的使用频率已大大超过挽诗和挽文。贵族官宦、王公大臣、各界名人以至士人、黎民死了,多有人送挽联。特别是官场名宦、各界名流死后送挽联者更多。

挽联或以情深见长,或以论见服人,或以文美取胜,或兼而有之。其内容十分丰富,有的综述死者生平,评述死者业绩;有的褒扬死者德行情操、道德文章;有的追述与死者的友谊交往,抒发永志不忘的情怀;有的表述胸襟志向,既告慰死者,又倾吐心声。有的兼含上述内容,言简意赅;还有一些借题发挥,别有所指。除了正面的,还有正题反做,即运用挽联形式,对死者进行揭露或嘲讽。古今大量的挽联,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死者的了解。因此挽联具有很强的社会历史价值。

挽联可分挽人联和自挽联两大类。

二、挽人联

挽人联也叫“他挽联”,即哀挽别人的楹联(别人写的挽联),其中有通用挽联、专用挽联等。

德传百世;

名耿千秋。

忍别亲人去矣;

还期化鹤归来。

绿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以上是通用挽男联,称颂死者恩德,抒发伤悲之情。

妆台尘掩;

皓月云封。

女星沉宝婺;

仙驾返瑶池。

风吹蕙帐萱花落;

月冷吴江杜宇悲。

慈颜已逝,音容宛在;

懿德长存,风木与悲。

以上是通用挽女联,表达对死者思念之情。

五福备箕畴,方喜遐龄同甲箓;

六旬开寿宇,忽惊华彩黯庚星。

以上是挽六十岁男者。

七秩古来稀,耄耋期颐,方冀遐龄登百岁;

五福考终命,康宁寿富,应无遗憾到九泉。

以上是挽七十岁老翁。现在时代变了,人已普遍延寿,七十寿终尚嫌遗憾。

鹤发婆娑,正喜平头八十岁;鸾輧缥缈,最丧永诀九重泉。这是挽八十女者。

专用挽联包括范围很广,作为社会活动,人们向逝世的领袖、名人、师长、领导、烈士、同志、友人献联志哀;在家庭亲戚间,子女挽父母、丈夫挽妻子、外甥挽舅父等,长幼之间不分彼此,都可以挽联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悲恸万分,群山垂首默哀,江河放声痛哭。当时太原市人民群众在大街上悬挂这样的挽联:

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此联歌颂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革命功绩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年的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花圈如山,白花如海,挽幛林立,诗联万千,其中有画家范曾撰写的挽联:

灰撒江河,看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志华日月,信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

此联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深切悼念,歌颂了总理光辉的人生。

1936年 10月16日,鲁迅先生逝世,郭沫若在日本撰挽联寄托哀思: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联说,仅相隔四个月世界文坛两颗巨星高尔基和鲁迅相继逝世(1936年6月19日高尔基逝世),全世界人民都为之哀悼,表明了鲁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下联说自己钦佩崇敬的心情,诵读着鲁迅的《二心集》,遗憾的是彼此竟未有晤面的机会,现在我在日本向您招魂。联语表现了世界人民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斯诺与人合作撰写了挽联,以悼念鲁迅: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上下联分别嵌入鲁迅先生的两部书名,滋生了双关涵义,突出了鲁迅先生彻底革命的精神。

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是由蔡元培奠定的,他力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吸引并容纳了一大批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就是沿着蔡元培开辟的道路来到北大的。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毛泽东亲自撰写挽联寄托哀思: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上联称誉蔡元培学术渊博,成就卓越,当时教育界把他比作五岳之首的泰山和众星所拱的北斗。下联称赞蔡元培的高尚品格,堪为世人楷模。八字挽联,把蔡元培垂范人间的道德文章凝炼地表达出来。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同志逝世,毛泽东亲书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此联感情深挚,内容充实,笔力遒劲,一语千钧,赞颂了死者的革命情操,表达出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心。

挽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少则几字,多者可达几百字。如1947年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题写的挽联: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仅仅八个字就高度评价了刘胡兰这个年仅15岁的烈士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举国悲恸,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的形式表达哀思,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楹联史上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哀悼孙中山的挽联达十万副之多!这些挽联中,最少的仅8字。如:

一生革命;千载伟人。

这是在北京的追悼大会上,民意通俗社社长翁恩伦送的挽联。

中山不死;

列宁永存。

这是国民党绥远特别区党部送的挽联。

长的如李大钊写的,长达212字。字数最多的当数老同盟会员刘揆一撰写的256字的长联,比李大钊写的还多44字,比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180字)多76字,而且在思想艺术方面亦不同凡响。联文是:

天心太不仁矣,胡丧斯空前绝后之完人!揖让迈尧,征诛踵武,辩才优于邹孟,博爱广于墨翟,平等真于释迦。数千年专制权威,纯赖苦衷改革。旗张白日,初困雷乡;血染黄花,再挫南越。论到援宁救鄂,策画尤艰。光复汉山河,巍巍元首,敝屣尊荣。岂期约法无灵,群雄多僭名割据。珠江开帅府,挥泪兴师,利钝非所知,惟有鞠躬尽瘁死;

国运亦奚衰乎,谁竟此三民五权之主义?克强早逝,松坡云亡,项城深负公托,黄陂徒有公心,河间直与公敌。二万里共和乐土,渐成满目疮痍。神圣劳工,畴为主宰;职业政治,痛失导师。记得行易知难,学说不朽。陶熔新社会,眷眷同盟,仔肩责任。自愧壮怀虚抱,昔时曾受命阽危。行馆读遗书,服膺垂诫,精神永相感,何容乱世苟全生。

上联用一连串历史典故概括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伟大功绩和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下联叙述北洋军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及作者的悲痛心情。

在许多致挽者中,杨度的身分是十分特别的。他不是国民党员而和国民党的渊源极深,他是孙中山的朋友,是一个从旧营垒中杀出来走向革命的爱国志士。孙中山在北京溘然长逝,杨度失声痛哭,含泪写成挽联送到孙中山治丧委员会,接待者发现挽联落款者是杨度,便将挽联一扔,当面愤怒地说:“你就是臭名远扬的帝制祸首,总理就是被你们整死的!你也配到这里来?猫哭老鼠假伤心,还不快滚!”杨度的挽联是: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此联对孙中山的评价甚为得当,从孙中山的伟大事业中得出一条成功的经验:只要“坚忍”,革命终会成功;作者看到革命尚未成功,由此发生“半哭苍生半哭公”的哀痛,满腹忧国忧民的情思跃然纸上。

孙中山对秋瑾十分敬佩,称赞为女中豪杰,秋瑾英勇就义后,专写挽联祭奠她: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挽联高度赞扬了秋瑾的革命精神,感情真挚,同志之情溢于言表。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是广州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这副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联写得声情并茂,悲壮激昂,感人至深,激励后人继承前驱者的遗志,不断革命。

封建皇帝对下属百僚一般是不写挽联的,尤其是对自己的敌对者。然而康熙就为敌营将领、抗清领袖、民族英雄郑成功写了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挽联对郑成功抗清复明的壮志、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客观的评价,赞扬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康熙自己心志意趣的表述,反映了他统一祖国的雄才大略。

乾隆皇帝对失去爱臣多为痛惜。乾隆 38年(1773)11月,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卒于上朝之舆中。正在朝上的乾隆皇帝及文武大臣尽皆失色。高宗痛哭流涕,亲临吊唁,并连呼:“朕失一股肱!”“统勋乃真宰相!”祭吊刘统勋时,纪晓岚写了这样的挽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山东诸城人,高居相位,为群臣之首,挽联中将他比作泰岱,群臣比作众山,纪晓岚作为统勋僚属,又见皇帝如此重视,下语如此谦恭,当在情理之中。“天容惨淡”不只是通常意义的“天地含悲,日月无光”,而是具体指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痛惜之情。上联颂其勋位之高,下联写其哀荣之盛“语重句奇”,委婉含蓄,既切合死者的生平,又恰如其分地写出挽者和被挽者的关系,堪为大手笔,真为名挽联。

挽联中如能嵌入挽者、被挽者的名字(或字号),会收到情辞并茂的效果。切人切事,有血有肉,动人心弦。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所怀。

这是在秋瑾英勇就义的当天夜里有人贴在古轩亭的一副嵌名挽联。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邓发、秦邦宪(博古)、叶挺等十余人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天气恶劣,大雾弥漫,难辨航向,致使飞机撞毁在山西兴县的黑茶山。4月19日延安三万多人,隆重祭悼“四·八”殉难烈士。八路军西安情报处献的挽联是:

博济群伦,挺身为民主,惊传凶讯增悲痛;

发扬正义,飞楫载和平,岂

意黑茶赋招魂。

挽联中巧妙地嵌入“博、挺、发、飞”,隐含“博古,叶挺,邓发,王若飞”四位烈士的英名。

亲属之间的挽联更侧重于亲情,语言朴实,情辞真切,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因淋巴腺炎病逝,时年52岁。毛泽东听说母亲临终时还连声呼叫他的名字,不禁泪如泉涌,挥泪书写《祭母文》并撰两联挽母亲: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笑容何处寻?

挽联缅怀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舐犊之情,寄托了对母亲无限的怀念和悲痛之情。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这是曾国藩挽乳母联,巧用汉大将韩信“一饭铭恩,千金报德”的故事,衬托出乳母之恩重难以报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

这是林则徐挽夫人郑淑卿联。上联是作者对亡人的泣诉词,下联写送终场面的凄凉,死别之伤感,以平常语写平常事,感情真挚,如泣如诉,哀伤动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这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何香凝女士挽丈夫廖仲凯联。1925年8月20日,廖仲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广州。此联语言朴素无华,近似口语,感情真挚。夫妻之恩,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三、自挽联

挽联除了挽人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叫做“自挽联”,即人在生前为自己写好的挽联。其内容多是作者对自己一生所作的评价,往往感慨系之;再就是作者临终前有未了事向亲人嘱托,向世人交代;或兼而有之。自挽联算是一种特殊的遗嘱。

南宋赵鼎,绍兴初两度为相,荐举岳飞,收复襄阳,后被排挤闲居潮州,知秦桧必欲其死,不食而卒。临死前,他自题挽联于铭旌(灵柩前的旗幡)之上:

身骑箕尾归天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也许这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自挽联。

唐伯虎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临终前有自挽联:

一失脚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人。

这是对自己科场不顺、生活放浪的反思和对回头已是生命终点的感叹。

清代有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被冤判“斩立决”,自思绝无生望,在狱中撰得自挽联: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倾诉了自己含冤入狱、斯文扫地、命将归天的悲愤心情。

文人有写自传的习惯,一副精彩的自挽联,往往不亚于洋洋万言的自传文章。清代经学大师俞曲园的自挽联,就是一副广为传诵的自传式名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上联写一生勤于著述:虽生无补时,死无定数,人生在世就这么几十年,辛辛苦苦著得二百五十余卷书,四方流传,甚是满足了,道出自已对待生死荣枯的冲淡达观的胸襟;下联写一生出处进退操守:我无愧于天,无愧于人,胸怀坦荡,终身从事学术研究,回顾前半生仕宦生涯,不免过眼浮云,开怀一笑,归于大化而去。

清代著名学者毕沅也写了自挽联: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

一席名山,千秋竹简;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

五湖明月,万树梅花。上联从治学、治政两方面总结自己的一生,认为死而无憾,下联咏死后的风光:虚幻的佛道极乐世界,还不如自己的归葬之所:有太湖印月,万树梅花。挽联未露丝毫悲情,让人感觉到的是心满意足。

《楹联续话》卷三载有一林氏妇自挽联:

我别君去,君何患无妻?倘异时再叶鸾占,莫谓生妻不如死妇;

儿随父悲,儿终当有母。愿他日得酬乌哺,须知养母即是亲娘。

上联劝夫:我死了,莫怕无妻,你一定能找到一个如意的妻子。在新妇面前,你千万不要说我更好,以免引起新妇不愉快,伤了感情;下联教子:你父亲为你娶了后母以后,你要像对我一样孝顺她,把继母当亲娘,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林氏妇临终自挽,劝夫教子,生离死别,关怀备至,殷殷寄语,凄切哀婉,令人不忍卒读。

当代人也有写联自挽者,这当然要合时尚。湖南有一基层干部临终撰联自挽:

革命功勋生太少;

移风意志死当坚。

上联当然是自谦,下联是三条遗嘱的概括:火化,不收礼,不开追悼会。这样的遗嘱式的自挽联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许多革命烈士,有的在敌人监狱里,有的在敌人的法庭上,有的在生离死别的刑场上,英勇就义前留下了很多撼天地、泣鬼神的自挽联,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湖南革命烈士汤祥瑞,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达浒地区农协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被捕,敌人用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临刑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自挽联:

疾恶如仇,几根硬骨横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自挽联表达了烈士与反动派势不两立和为革命甘洒热血忘我牺牲的精神,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

熊亨瀚烈士于1926年入党,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牺牲前他自书挽联: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

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护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

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全联无悲切之感,无哀怨之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浩然正气贯连始终,抒发了烈士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和对父母兄弟、妻儿的抚慰、嘱托,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泣泪,激励人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