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黛茜·密勒》:意象符号与主题思想的表现

2015-06-19肖立青宋启军

山花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伯恩罗马欧洲

肖立青+宋启军

19世纪旅欧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题材广泛,其中包括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其笔下的人物通常都来自美国,在欧洲社会中遭遇欧美文化背景与观念冲突的打击而受挫。《黛茜·密勒》讲述作者所处的19世纪下半叶时期,本性纯真的美国女孩黛茜·密勒小姐与母亲、弟弟来到欧洲过冬,由于她天真浪漫且随性处事,有悖于欧洲严谨的社会世俗规范,因此遭到欧化美国人社交界的谴责和排斥,最后赌气与结交的男子在夜里还要呆在古罗马广场,以示反抗,结果染上“罗马热”而死。小说中的意象符号丰富多样,深化了人物形象塑造,对主题思想的表现力度起到推进作用。这里举出其中的一些例子。

旅馆、城堡、古迹

小说的开头先出现了大饭店、膳食公寓等各式旅馆的意象:“在瑞士的小镇韦维有个特别舒适的旅馆。其实那里有很多旅馆,因为那地方的主要业务就是招待旅游者……真是各式各样:从最新式的‘大饭店……直到旧式一点的小小瑞士式膳食公寓……”[1]接着着重介绍了叫做“三顶皇冠”的最著名的那一家。之后,作为旅欧美国人下榻处的“旅馆”意象仍贯穿于小说的叙述中。

欧洲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之后由古罗马人继承、改造和发扬,并因古罗马帝国的强盛,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文化传统方面的重要影响,也留下了多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古迹。因此,要感受到深厚的西方文明底蕴,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地踏上这片大陆,住上一段时间,着实接受一下欧洲文化传统的熏陶。于是,长期以来,不仅是欧洲大陆上各国的旅游者络绎不绝,而且吸引了前来寻找文化之根的美国人。这些欧洲文明的崇尚者来自年轻的移民国家,19世纪期间,他们发展了资本主义,在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后,开始考虑从文化精神方面提升自己。由于美国本身就是从大英帝国掌控中脱离的,而且多数美国人为欧洲移民,因此,美国人默认欧洲为他们的“旧大陆”,其文化心理仍扎根于祖先的故乡欧洲大陆。不难理解,19世纪的美国新兴资产阶级对欧洲的名胜趋之若鹜。小说中的黛茜等人正是这些早期移民的后代,本着对欧洲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崇尚,到其发源地来观赏、膜拜。

这些外地人所住的旅馆为了迎合各地游客的口味,办得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最著名的那一家是既时尚又典雅,带有美国风情,而各项服务、游客人群以及周边的美景等主旋律方面均为欧洲特色,就连其名“三顶皇冠”也寓意着欧陆历史上传统的君主权力,这些景象让前来的美国游客浸润于典范的欧式韵味中满足文化寻根的愿望,他们徜徉于象征着欧洲古文明的城堡、历史古迹,比如在韦维的锡庸古堡、罗马的圆形竞技场等。

日内瓦、罗马

小说第一章把美国人游览欧洲的重地安排在到处有美国旅客的瑞士,即加尔文主义的发源地。信奉上帝、遵循《圣经》的加尔文主义主导了17世纪的英国教会,成为清教徒思想的核心,而后来移民的清教徒将其思想带到了美洲新大陆。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瑞士的日内瓦是美国人思想传统的摇篮。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温特伯恩从小就被带到日内瓦去,在那里接受教育,直到大学、成年,并已定居于此,因而他无疑受到了非常深厚和强烈的加尔文教派道德正直感的熏陶,具有非常优雅、守礼节的涵养,比如坚持尽到作为晚辈的义务,定期拜访他那充满陈腐观念、喋喋不休的姑母。也是这种对传统文化规矩的遵循和道德风俗的评判标准使他谨慎而疑惑地面对黛茜的自由和率真,影响了对她的判断。

到了罗马即历史悠久的天主教中心这个城市,传统势力最为强势,各种宗教戒律更为森严,欧化美国人的传统观念更是显著突出。考斯泰洛太太在信中对黛茜广泛结交男性伙伴予以强烈地鄙夷和指责。温特伯恩无时不在用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来评判黛茜。他劝阻黛茜不要单独跟那个社会等级不高的意大利三流艺术家乔万尼利先生来往时说:“我认为你犯了错误,你有时候应该听一个男人的话——听一个对头的男人的话。”[1]还有那个在罗马的沃克太太,她也是欧化美国人,因多才多艺、思想正统、典雅大方而与欧洲上层社会融为一体。但是,这些在传统规范看来很体面的品质,在后来却因劝阻不了“不成体统”、天真单纯的黛茜而露出了伪善的面目,在黛茜最看重的社交界冷酷无情地排斥她。

生病、不适

前面谈到了美国人对欧洲文明的向往和膜拜,并且有部分像温特伯恩那样被欧化了的旅欧人士,他们长居欧洲,已经在典雅的欧洲文明的氛围中修炼成有教养但循规蹈矩的“上等人”。殊不知,人的言行举止一旦长久制约于这种严谨的社会道德规范,就会失去思想的活力和生活的乐趣。小说中出现的几处“生病”、 “不适”的意象就是反映这样的病态环境对人的影响。

温特伯恩的姑母考斯泰洛太太是一个孤僻、高傲的女士,很看不惯黛茜及其母亲那种自由豪放、民主坦率的美国式处事方式,背地里对之刻薄地鄙视并拒绝会见她们。这位孤傲的欧化美国人,在别人眼里“她非常安静,非常儒雅;白头发梳成蓬松的一卷一卷;和谁都不说话,从不在旅馆餐厅里吃客饭。她每隔两天就要闹一次头痛”[1]。这是一个受古旧传统浸染已久的典型老太太形象,顶着一丝不苟的古板发型,因犯头痛病而整日在屋子里闻樟脑油,生活毫无情趣、死气沉沉。

黛茜的弟弟冉道尔夫跟着大人来到欧洲旅游,这个九岁孩童的切身体会是他感到在欧洲没比在美国好。他非常想吃糖,向温特伯恩讨糖吃,这意味着欧洲的生活对他而言是多么枯燥,而吃糖可以让他的日子过得甜蜜而有滋味一些。他因掉牙的事情埋怨古旧、毫无生气的欧洲,而想念新兴、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国:“怪只怪这个古老的欧洲。是这里气候影响才掉的。在美国就不掉。是这里的旅馆的缘故……我在这里吃不到糖果——什么美国糖果都吃不到。美国糖果是最好吃的糖果。”[1]

冉道尔夫在罗马碰到了温特伯恩时,宣称自己、爸爸、妈妈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其实也意味着性格单纯、没有心计的美国人会在充满复杂繁文缛节的传统文化氛围里吃不消。特别是黛茜的母亲密勒太太,她到了欧洲就没有找到在家乡那么好的医生,并且在谈起罗马时,她说自己对罗马很失望——“我们指望的和实际很不一样。”而冉道尔夫叫道:“我愈来愈恨这个地方!”[1]对于生活在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度的人来说,显示病态的文化环境会带来不适的痛苦。以至于后来连那么年轻有活力的黛茜为了精神上的生存竟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雏菊、罗马热

黛茜的英文是Daisy,是雏菊的意思。雏菊具有君子般的坦率风度和天真烂漫的风采,早春花开时,娇小玲珑,形状和颜色清新淡雅,却又生气盎然,是一股新鲜活力的象征。小说中温特伯恩第一次看到黛茜时,“她穿的是白色细纱衣服,足有百十来个皱褶和荷叶边,还有浅色的缎带结。她没有戴帽子;但是手里摆弄着一把大阳伞,镶着很宽的一道绣花边;她的美貌引人注目。”[1]美丽的黛茜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这副清新精致、卓尔不群的姿态。

黛茜身上带有来自美国的青春活力,她第一次碰到温特伯恩就很健谈,没有欧洲女孩那种拘谨和禁忌,并说自己爱站着,喜欢行走,热衷于社交活动,结交了许多男性朋友,这些对一个美国年轻女孩来说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黛茜都是以活泼开朗、天真无邪的心态来闲聊的,而长期受欧化教育的温特伯恩因为从来没有听见过一个年轻姑娘这样表白自己,心里在暗自思忖着:“是否就按照日内瓦的规矩指责黛茜·密勒小姐实际上已经犯了‘行为不当的错误呢?他觉得他在日内瓦已经住得太久了,已丧失了许多东西,已经不习惯于美国式的说话腔调。”[1]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单身男子,他又是多么欣赏漂亮而单纯的黛茜,与她谈话,他感到有趣、迷惑,也肯定有点陶醉了。

然而,他毕竟是有教养、深谙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因此其处世方式很谨慎、很冷静。他判断黛茜并不是世故、卖弄风骚的危险而可怕的女人,“她只是个美丽、轻佻的美国姑娘。温特伯恩认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适用于黛茜﹒密勒小姐的公式,而感到放心。”[1]于是,他以欧洲刻板僵化的传统评判标准与敬慕他的黛茜交往。除此以外,黛茜因结交了社会地位较低而城府极深的意大利人乔万尼利而后遭遇沃克太太代表的欧洲社会道德规范模范遵循者高贵面具的虚伪,这些因素在罗马竞技场冷漠的月光下联合向黛茜发起一场致命的疟疾——罗马热。

寒冬的罗马会有一时的流行疟疾,其典型症状是高烧发热,堪称“罗马热”,许多人染上这种致命的热病会不治身亡。尽管黛茜并不怕冷,她到欧洲就是来度过冬天的。但当对自己的健康和活力非常自信的她,用单纯幼稚的执着来抵制严厉的道德规范谴责和排斥时却丢了性命。

美国女孩黛茜﹒密勒在这场与欧洲传统势力的较量中输掉了。在作者的笔下,她虽然死了,但是对她所代表的年轻、清新的美国文化却赋予了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并永久地扎根于欧洲大地:“黛茜的坟墓就在那小小的新教徒的墓地里,在帝都罗马的一个墙角,在翠柏丛下、浓密的春花堆里。”[1]而这些盛开在四月里的野菊丛,正如黛茜生前在罗马的古迹废墟上散步时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这朵雏菊即“黛茜的到来给这座文明古城带来了清新和美丽”[2]。

结 语

以上的意象符号带有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底蕴,对营造社会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推助作用。同时深化了詹姆斯关于欧美文化融合的重要思想,表现其“在处理异质文化时兼收并蓄的态度给处于各种文化剧烈碰撞的21世纪的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之新时代意义。

基金项目:该文为广西教育厅201106LX689号课题《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与社会隐喻意义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亨利·詹姆斯.黛茜·密勒[A].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吴彩亚.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形象[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6):11-14.

[3]傅淑琴.试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化[J].电影文学,2009(6):98-99.

作者简介:

肖立青(1971— ),女,广西象州人,硕士,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宋启军(1968— ),男,壮族,广西象州人,硕士,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伯恩罗马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考特妮和龙
小罗马
绿眼睛
《谍影重重5》伯恩的全面回归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