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听到“银行是弱势群体”时

2015-06-16石勇

新城乡 2015年4期
关键词:张建国中国建设银行常识

石勇

今年全国两会有一个精彩花絮,新华社把它报道出来了: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发言,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过程中会伴生很多问题。当他说到“银行是弱势群体”时,现场哄堂大笑,包括参加讨论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想不笑都不行。

稍有经济或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现代社会,掌握着金融工具的银行在分配财富蛋糕上相当有能力。美国一个网站曾经评出2014年全球最赚钱的20家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就排在第四位。金融和能源行业(垄断性的)应该是最能赚钱的,从常识和理性上,我们一想就可以知道。

所以银行都成了弱势群体,那其他行业,尤其是在经济下行中正感受着寒冷的制造业算什么?开实体店的零售业呢?更不用说挣点血汗钱还被欠薪的农民工了,人家还要不要活?

但我并不认为张建国委员是在矫情。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他的确认为银行是弱势群体,正如很多官员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一样。

弱势群体这类概念既是描述性的,同时也预设了一个比较,因为有“强势群体”存在,否则就没有意义。前面说了,从常识理性上看,把银行称为弱势群体恐怕会让别的群体没脸活下去。所以张建国说银行是弱势群体,还有一些官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实不是用大脑思考的结果,而只是心理的产物,是在用心理思维。

语言其实是心理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暴露。当看上去并不苦逼,相反在社会利益食物链上排位挺高的行业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时,一定是这个社会有些机制和氛围,让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去这样做。

什么机制和氛围呢?其实就是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哪怕是强势群体也没有安全感或者担忧一个正当性问题。用心理去思维,谁都喜欢把自己说成是弱势群体,功能无非是让自己在博弈中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或者消除不正当的风险,在心理上让自己有安全感一些。

用心理思维是一个全民游戏,大家玩得都比较high。包括现在的“左”、“右”争论,已经从预设大家的观点极端对立,进化到谩骂和贴身份标签了。就是说,逻辑上已经取消了只应该是由头脑来干的争论。

为什么会这样?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通过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这两派争论的分析发现,“消极自由”那帮人总喜欢把“积极自由”的极端变体(可能导致专制)加到后者头上,而他们为了和“积极自由”区别开来,就让自己一直保留“自由”的最粗糙版本(比如自由放任)。

我来描述一下就是:甲和乙是死对头,甲具有性质a、b,乙具有性质b、c,甲为了和乙彻底区别开来,便说自己只是a,而说b只是c。这就是用心理在思维。当然,因为违背事实,则需要付出自己“脑残”的代价。

猜你喜欢

张建国中国建设银行常识
Physical generation of random numbers using an asymmetrical Boolean network*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人民交警之歌
回归常识
绘画和陶艺的交织——谈张建国的瓷版画创作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