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技术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路径

2015-06-15周亚萍尹卫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治安物联网

周亚萍+尹卫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赣州市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治安防控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当治安方面的这些新问题。物联网作为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以其特有的技术支撑和应用范围的不断广泛性,为赣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物联网;社会治安;治安防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 01-006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3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赣州市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治安防控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当前治安方面的这些新问题。物联网作为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以其特有的技术支撑和应用范围的不断广泛性,为赣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一、物联网基础知识

物联网技术发端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以原有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我国的物联网建设从2009年开始启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2009年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日本提出“i-Japan”,同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计划。至此,物联网技术在各个主要国家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发展。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领域主要有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从1982提出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经济建设顺利发展,我国治理治安的手段不断进步,“人防、物防、技防”的概念也不断深化。改革初期,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社会治安的防控手段主要侧重于人防和物防两个方面,重点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治安的防控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且越来越侧重于“技防”的使用比例。物联网防控技术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技术以其所独有的科学性、客观性、真理性应用于社会治安防控中。

二、赣州市社会治安现状

赣州市位于广东、福建、湖南与江西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复杂,3.9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926.7万人口,其中流出外省人口有145万左右,占有较高的比例。近年来,赣州市由于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传统的“两抢一盗案件”、黄赌毒案件时有发生,在新的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新型的各类电信诈骗也成为目前社会治安治理的重点。各种侵犯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由于其常发性严重扰乱了公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隐患。

我市城区现有人口56.9万,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交通枢纽带动了人、财、物的大流通,全市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犯罪的多发,特别是各种形式的侵财类犯罪在全市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2010年全年共破获“两抢”案件987起,盗窃案件7507起,摧毁“两抢一盗”犯罪团体119个。我市发生的街面抢劫、抢夺、扒窃、诈骗、盗窃案件都有明显的作案规律。

就发生时间段来看,“两抢”案件集中在人员流动性较大的上下班高峰期;人室盗窃案件多发生在上班之后的空档期和深夜入睡之后。就案发地点来看,“两抢”案件多集中在商场、银行、医院附近,在交通便利的路口也较容易发生;人室盗窃案件多发生在监控设施、门卫设置不完备的小区。就案件针对的受害者来看,“两抢一盗”案件多是针对单独行走或单独居住的青年、中年女性。就作案人员而言,多为20-35周岁的外地流动人员,及部分没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的本地人员,还有一些刑满释放人员。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有年轻化趋势。从目前破获的“两抢一盗”案件来看,已经逐渐形成抢盗一藏匿一改装一销售一条龙系统。除“两抢一盗”案件外,其他的诸如经济诈骗案件、拐卖妇女儿童案、盗窃机动车案件、故意伤害类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等,也存在着上述类似的特点,这些案件同样是我市所发生的各类案件的重要主城部分。

由于我市地理位置的复杂性,人口构成的多样性,及影响越来越严重的经济犯罪案件、交通事故案件等各类案件,使用传统的犯罪预防方式已经无法达到改善社会治安的目的。在物联网影响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我们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的社会治安治理手段相结合。

三、物联网下的赣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基础,针对我市的具体社会治安状况,对治安管理中与百姓生活最贴切,最容易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重点人群、道路交通秩序、安全防范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完善,以保障和促进我市居民生活的稳定、有序进步。

(一)重点人群管理方面

重点人群主要是指的受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刑满释放人员,其中缓刑人员、保外就医人员、监视居住人员、未受刑事处罚的未成年犯罪人、刑满释放人员均属于重点管理的人群。由于这些人有过犯罪前科,或还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社会对其认可程度较差,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很高。重点人群的常规管理一般是由其户籍所在的派出所民警进行,派出所不定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一段时期内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和平时表现。

由于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比较繁琐,对这些重点人群的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汇报一调查”制,会给公安干警增加很大的工作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每个人胳膊上带一个含有其个人信息的电子设备,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其设备里面信息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一旦设备出现异常报警状况,电脑会立马发出警告,警察会高根据网络放映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endprint

对老人、小孩的管理是重点人群管理的另外一个方面。近年来校园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仅2009年我市就发生侵害校园师生安全的刑事案件26起。拐卖儿童案件也并没有因为打击力度的加大而减少,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青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要充分发挥“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作用。除了发挥各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外,可以在学校里面各部门、单位和周边安装监控摄像头,尽量避免监控死角的出现,及时发现出现的紧急事件。可以让每个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佩戴含有可识别二维码的胸牌,在校门口安装识别设备,每位进出学校的人员

(二)交通管理方面

道路交通安全是居民安全出行的重要方面,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80起,死亡271人,受伤1080人。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的安定性与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道路交通是由高速公路、桥系统和城市各主干道构成,智能交通管理也是从这两个大的部分人手。智能交通系统是将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的系统。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系统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ETC系统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5-10倍,可以提高收费站的通行能力,保障收费站点的道路畅通,节省车主的时间和油耗,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在大力推行ETC系统的使用。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江西省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 ETC)车道139条,开通ETC车道的收费站占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的35.1%,预计2015年ETC车道将达到500条左右,开通ETC收费车道的收费站覆盖率将达95%。赣州市区现有44条公交线路,460多辆公交车。由于大部分道路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现代城市的城市交通网络还在建设过程中,加之出租车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压力逐渐增大。乱停车、超速行驶现象相当严重。

我市应继续增加电子警察和雷达测速点的安装数量,及时采集交通违法数据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鉴于现在交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进公交车“移动电子警察”设备,用于抓拍社会车辆违规进入公交车专用道的行为,并且抓拍社会车辆在公交车专用道违规停车行为。通过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设置,及电子警察、雷达测速点的增加,可以尽量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

(三)智能安全防范方面

安全防范问题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由于集成电路产业和芯片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安防芯片技术正逐步由完全进口或依靠外资企业技术支持,向自主研发中国“安防芯”方向发展,国内已有很多知名企业致力于国产芯片的研发,也有企业参与到SVAC音视频解码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中,该技术标准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的安防技术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安防主要应用于小区出入口、视频监控、防盗管理系统、社区警务服务系统、电梯远程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领域。通过前几年赣州市各类案件法案比例来看,盗窃案件呈明显上升态势,由于盗窃案件具有犯罪手段多样性、销赃渠道隐秘性、犯罪主体的低龄化等特点,以至于盗窃案件存在常发但破案率较低的难题。安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城市视频监控设备安装数量增加,监控摄像头的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可以让城市的监控死角置于监控的范围之下。另外可以在机动车上焊接机动车信息二维码,交通管理部门建立机动车二维码信息库,通过查看机动车二维码信息确定机动的车主信息,这样可控制非法机动车销赃渠道。

参考文献:

[1]左袖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中国电信集团.走进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4]田景熙.物联网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明.浅谈物联网在小区安防中的应用[J].中国安防.20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治安物联网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