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读课文,用在需要处

2015-06-12汪洁琴

江西教育B 2015年5期
关键词:重音范读感情

汪洁琴

笔者聆听一节公开课《秋天的雨》。课堂上老师两次范读整篇课文,虽用时不少却因范读内容过多、时机选择随意、朗读功力不足让人感觉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听完该课,我在思考,范读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范读呢?笔者认为,范读内容、范读时机都应视学生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随意为之,为读而读。

一、 在难以断句处范读

课文中的长句子学生不容易读好,往往不知道如何停顿。停顿既是感情表达的需要,也是生理换气的需要。停顿错误容易读破词语读破句子,破坏原句的节奏感和完整性,甚至改变句子的原意,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指导并范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是一个较长的主谓句,宾语很长,学生难以理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里老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并范读就十分必要了。可以通过缩句指导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再重点指导读好“柳丝”前面的几个修饰语,必要时划好停顿线,宜用欣喜的轻柔的语气来读。学生通过聆听教师范读,多加练读,就能逐步正确停顿,读出节奏感和美感。

难以断句的长句子,教师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进行恰当的范读,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学生就能逐步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从而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二、在难以把握情感处范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个年段的共同目标。 恰当的重音、停顿应取决于句子表达的意思及情感。《鸟的天堂》一文,作者和朋友们从远处看到大榕树时争论是一株还是两株,当小船逼近榕树,“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一句的朗读,重音的处理学生难以把握。在执教时,我指名让学生读,学生无一例外都把“真是一株大树”的重音放在了“大树”上,强调的是榕树的“大”。但联系上文不难发现,此处作者主要强调的不是榕树的“大”,而是“一株”,因此重音应该放在“一株”上。于是我范读此句,让学生比较老师读的与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快明白重音的正确位置,也进一步知道了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来处理。

再如《我的“自白”书》开头两句“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这两句的朗读学生读的音调很高,特别是“举得高高”学生读得较激昂,但这样的朗读处理一定合适吗?我补充介绍陈然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藐视敌人,无所畏惧,然后用蔑视的口吻、稍低的语调范读这两句,让学生揣摩这两种读法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便能更好地领悟诗句的内涵并学会恰当处理感情朗读的技巧。

三、 在课文情感强烈处范读

感情强烈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学生读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应适时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的内心与课文的情感相通。如《中华少年》《再见了,亲人》这样情感丰富的抒情诗、散文,教师如能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地朗读出来,将学生带入一种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中,让学生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课堂岂不是更有魅力?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选的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之美妙、语言运用之精到、思想见解之深邃、感情表达之丰富无一不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范读,“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读《再见了,亲人》要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读《观潮》一课潮来时的段落要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读《中华少年》要读出少年应有的雄浑壮志、朝气蓬勃。教师的朗读如能充分表现课文的情感之美,既能彰显语文的魅力,又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当然,朗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是多元的,在理解体会文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朗读也应是多元的,不宜用教师的范读来规范所有学生的朗读,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以教师的朗读统一学生的朗读。但不宜处处范读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朗读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读出情感,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综上所述,教师备课,也应备范读。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选择好需要范读的内容,把握好范读的时机,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县新城小学)■

猜你喜欢

重音范读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