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松山战役,弘扬抗战精神

2015-06-10屈宏荆蕙兰何欣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屈宏 荆蕙兰 何欣

摘 要:滇西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攻的起点,而松山战役又是滇西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战役历时90多天,中国军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全歼了守备日军,为全面收复滇西奠定了基础。松山战役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滇西战场的生动演绎。

关键词:滇西会战;松山战役;抗战精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场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同法西斯势力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篇章。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松山战役则是滇西抗战的关键性战役。松山战役的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酷、战事之持久,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鲜有的。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在松山战役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抗战精神更是值得我们今天深切缅怀和弘扬!

一、英雄松山,浩气长存

松山战役发生在云南省龙陵县,龙陵位于怒江、龙川江大峡谷之间,岗峦叠起,山谷高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关口要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1942年之际,东南沿海的援华物资通道已经被日军完全截断,只有滇缅公路仍能将援华物资输入,支持中国抗战。为了切断这条援华的物资补给线,一举摧垮中国政府,同年5月日军派一支劲旅从缅甸北上,穿越中缅边境,进入滇西地区。1942年5月5日,中国军队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自此,怒江以西地区沦入敌手。日军为与中国军队长期抗衡,在怒江西岸,以龙陵松山为核心,以龙陵、平戛为右翼,以腾冲为左翼,以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为后方,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日军在这些地区的大小岗峦上修筑永久、半永久工事,驻扎重兵,企图长期固守。以松山为例,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率领日军高级将领视察松山阵地时,特意现场观看了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在数枚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的情况下,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日军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河边正三在写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另据日方《缅甸作战》记载称:“建成后的松山阵地枢纽部可承受中口径火炮直接命中,阵地内储存了作战物资,可坚持至少三个月战斗。”①在松山的各种工事下,建立起来的是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其主堡内有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枪榴弹、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近距离用冲锋枪、手榴弹。使用各种直射、曲射兵器,可以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因此接近堡垒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阻挠中国军队的攻势,在堡垒外围,日军还建立了复杂的障碍物及附属设施,阵地前有铁丝网1~3道,鹿砦1~2道,敷设地雷及陷阱。阵地内附设有水管及照明设备。强大的工事体系使各个据点都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其强固程度,被称作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日军五十六师团长松山佑三扬言,中国军队不死10万,休想攻取松山。

1944年5月,中方为打通滇缅公路,20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进攻龙陵、腾冲和松山。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在抢通惠通桥之际,派第七十一军新二十八师向松山之敌发起攻击,后又派第六军新三十九师一一七团协同作战。当日攻占腊勐街,7日攻占靠近松山的阴登山。日军由此龟缩于松山主阵地及各个据点阵地之内。中国远征军屡次发起攻击均未奏效。第七十一军新二十八师和第六军新三十九师一一七团万余将士苦战月余,伤亡惨重,于7月2日转攻龙陵,改由第八军接替攻击任务。7月5日,第八军自腊勐街发起攻击,采用炮兵集中轰击软化敌阵地,步兵波浪式冲锋推进策略,未获战果,后来改为对壕作业、步步紧逼战术,并采用火焰喷射器各个击破办法,逐步攻克了松山外围的滚龙坡、大垭口等阵地。攻克滚龙坡历时29天,攻击达14次之多,许多阵地反复争夺。攻克大垭口,经过8次激烈战斗,付出重大牺牲。8月初,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主峰,该阵地敌堡坚固,火力密集,第八军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伤亡极大。松山不克,公路就不能打通,滇西总反攻的军需物资无法前运。蒋介石电令:限期攻克,违者,军、师、团长按“贻误战机”治罪。第八军经过侦查,决定采用坑道爆破作业,从敌堡下150米处开凿2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TNT炸药120箱,其中左药室50箱,右药室70箱,每箱25公斤,共3吨。8月20日上午9时,2个药室同时引爆,一团蘑菇云腾空而起,敌堡被炸出2个大陷坑,堡内75名日军,除4名受伤被俘外,其余皆被炸死。次日,日军反扑,阵地得而复失。8月22日,中国远征军荣誉一师三团发起攻击,由30人组成敢死队率先攻入山顶,两军拼死肉搏,尸横遍野,血肉狼藉,敢死队全部阵亡。整理战场时,人们发现两军士兵相拥撕咬而死者62对,战斗之惨烈,旷古未闻。之后,中国远征军居高临下,一举扫荡了主峰后的马鹿塘、黄土坡等阵地,于9月7日收复松山。

松山之役历史3个月零3天,打破了日军可坚守11个月的狂言。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兵力共计3个军5个步兵师12个步兵团,以及第八军、第五军炮兵营,十一集团军第十团、第七团之混合炮兵营和七十一军炮兵营,共约6万人,火炮200门,另有美国飞机空中支援。日军在松山兵力为腊勐守备队3000余人,火炮30门,坦克4辆。松山战役历经大战10次,小战上百次,全歼日军3000余人,中国远征军以牺牲7600余人的代價,打开了反攻的前进通道,摧毁了日军滇西防御的核心三角支点。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中国士兵的鲜血,英烈们的英灵和浩气与松山共存。

二、英雄松山,抗战之魂

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被写入西方军校教材。松山战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外敌入侵面前所凝聚的伟大的力量,充分展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国抗战之魂。

松山战役,体现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华民族新的民族觉醒,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滇西会战中各战役都集中的体现了这一点。据统计,当时滇西各县共动员支前民工416万人次②,直接参加松山战役的支前民工就超过10余万人次。这些民工既有青年男子,也有老弱妇孺,他们随远征军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有的自掏腰包解决食宿,风里来雨里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远征军更是吸纳了无数的莘莘学子,弃笔从戎走向战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彰显着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这种与祖国共命运的爱国情怀激发着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中华儿女以饱满的战斗热情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形成了争取松山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松山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远征军广大将士和人民群众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这场战役中的锤炼和升华。

松山战役体现了中国人民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松山素有“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之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备日军训练有素又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要打“玉碎”战。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中国军队毫不畏缩,历经大小百余战,巍峨的松山变成了中日双方的战争“绞肉机”,吞噬了双方近万人的生命。军旅作家余戈在《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记载中国军队这样血战到底的一幕。当中国军队冲上敌人阵地后,日军纷纷从堡垒里钻了出来和我军肉搏。但是,日军士兵的单兵作战技能非常高,他们身体技能好,武器装备也很好,我方士兵好容易冲上去又被杀光了,第8军军长何绍周看到这种情况,下令炮兵继续覆盖阵地。这意味着要用炮弹把我们的士兵和敌人一起打,何绍周狠着心肠下了这个命令,炮兵下不了手,何绍周说,不打就军法从事。炮兵打的时候都把脸别过去,不看前方,眼泪哗哗地流,指挥官拿着望远镜,眼泪顺着望远镜往下滴。

戈叔亚在他的文章中说过在松山,当看到那触目惊心的战场遗迹时,你几乎会听到枪炮声、冲杀声、哭喊呻吟声和自己怦怦作响的心跳声;可以闻到战火的刺鼻硝烟、烤肉与树叶、泥土与腐肉的混合气味。可以说松山的每一把泥土都被战火烧炼熏焦、被鲜血渗透浸泡。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革命先辈的鲜血,幻化成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强大精神力量。参加过松山战役的日军士兵太田毅在其著作《松山-全军覆灭战场的证言》中说:“让士兵们感到惊奇的是,面前的中国远征军与过去交过火的中国士兵完全不一样,个个能打善战。官兵们特别勇敢。”他还记下了这样一个细节,战壕里中国士兵的尸体一个堆在一个身上,其中有一位年轻的连长,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像是他母亲的来信。这一幕使日军深受震撼,日军一个中尉合掌为这位勇敢的年轻的中国指挥官哀悼。松山战役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松山战役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日军在松山不仅构筑了坚固的堡垒,而且每个阵地都配备有山炮、战车、汽车,后勤还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通讯、供水、照明等设施,粮草弹药充足。日军是做好了固守松山的充分准备,誓死要将中国军队阻截在松山脚下。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攻坚战,必须具有百折不饶、坚韧不拔的信念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战争是意志的较量。面对顽抗的日军,很多人誓死捍卫祖国的领土,民族的尊严!正如美国人说过的那样,“中国士兵的吃苦耐劳是第一流的,只要有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可以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媲美”。松山的每一个阵地,都是反复争夺,如前所述仅滚龙坡一役,双方就易手多次,中国军队更是进攻达14次之多,必胜的信念始终鼓舞着中国远征军顽强作战。在对主峰久攻不克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屈不挠,日夜掘进隧道进行爆破,在山地进行隧道作业,条件极为艰苦,正是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敌人眼皮下我们挖出了150米的坑道,端掉了这个久攻不克的堡垒,为松山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松山战役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捍卫和平所展现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信念,只有中国士兵能坚持这样惨烈的战斗。所有参战的人都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是武力的拼搏,更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较量,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永垂青史的民族

正气。

三、结语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松山战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见证了抗日英烈的不朽业绩。继续弘扬松山战役中的抗战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好和平、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滔滔热忱,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同盟通讯社1942年版,第89页。

②陈宝文,《反攻腾龙战役概述》,《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九辑)》,第314页。

作者简介:屈宏(1978.10-),讲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荆蕙兰(1963.3-)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何欣(1992-),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