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问题与道德自律

2015-06-10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34

商业会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诚信主体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253034)

一、相关背景概念解析

会计最初是一些人帮助人们记录经济交易的一种技艺,其目的在于为个体或者组织提供关于经济交易的相关信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拥有自身很强的专业性质。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正因为会计最初的职能,记录经济交易这一活动本身并不仅仅是一项技艺,而是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首先,从会计的最初目的来看,会计行为的最终或者唯一目的就是为个人或者组织提供真实、可靠的经济交易信息。会计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提供信息,而且通过对信息的提供来满足需求者的意见和要求,得到需求者的信任。在这一过程中,真实性始终贯穿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次,经济活动总是某一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活动作为记录经济交易信息的活动,实际上表达的是经济交易活动中经济主体的价值取向,是对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实现合法性的肯定。再次,会计活动从事者本身也具有价值取向,所以在信息记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具体到会计行为中。最后,会计人员的职业活动是集体性的活动,而这一活动是在人际关系下开展的。这就必然会存在真假、情理、利义的矛盾和冲突,如会计记录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人员的使用中 “任人唯亲”而非“任贤为亲”。正因为会计从业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逐,才需要伦理价值引导、规范会计行为本身。

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何为诚信呢?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关于诚与信的释义。何为诚呢?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朱熹有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王夫之有言:“诚以实心,行实理之谓”。何为信呢?孔子认为:人须 “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善人也,信人也”。荀子认为:“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由此可见,诚与信是两个意义相同但是彼此独立的概念。在古代思想家那里,诚即真实可靠,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信则是一言九鼎,言出必行,是坚守承诺。从古人关于诚与信的释义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发展到现在,其基本内涵仍然不变。也就是说,“诚信”一词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事求是,是主体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即诚实于心;另一方面,坚守承诺,是主体对他人的相信或者信任。

二、诚信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唯物辩证法,诚信具有矛盾性的特点。

(一)普遍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尤其是经济生活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交往中,即个体诚信;存在于群体之间的交往中,即群体诚信;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中,即社会诚信。也正是因为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诚信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了诚信或者诚信缺乏,所有的社会活动则没有统一的道德规则去维持、约束。

(二)相互性

诚信的相互性主要是指诚信不是单个主体的行为,而是主体之间或者群体之间双向的行为。诚信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双方的行为,一旦有一方放弃诚信,诚信关系就会破裂。所以说,诚信是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道德品质。

(三)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之所以说诚信具有稳定性,是因为诚信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者诚信的建立过程是复杂的。一个主体对另外一个主体诚实守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的陌生、猜测、观察到基本了解、验证,到彼此熟悉,再到相互信任信赖,最后达到彼此诚实守信,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不断的发展。可以说,诚信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是一旦形成,诚信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也是比较容易打破的。因为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性,他们对于到底何为诚信,或者哪些属于诚信,哪些不属于诚信的界定不同,例如,有人认为诚信就是绝对的诚实守信,有人认为诚信是选择性的诚实守信,还有人认为诚信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表明性策略。所以即使通过了负责的过程建立诚信,一旦一方的诚信标准转变,两个主体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就瞬间被打破。所以说,诚信又具有不稳定性。

三、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与道德自律

对于为什么要重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会计活动本身的最初来源和诚信自身的特点之外,现实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从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在这里就不过多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怎样重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显得更为重要。当然,重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有很多方法,但是道德自律是起点,更是重点,在起点与重点之间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诚信内化成会计从业人员的内在德性,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一)提升、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

要从根本上重建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解决现实社会中诚信缺失的问题,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诚信度,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是根本。如何提升、强化会计从业成员的诚信呢?

首先,时代环境本身的影响。在当前这个价值多元、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会计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是必然结果。因为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一员,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在社会中需要生存的单个主体,必然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因此,就需要从整个社会环境出发,澄清在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主流的价值观念。正如前面在对“诚信”一词进行释义时所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从学习古代圣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将诚信的观念真正的确立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不是表面上的,进而将诚信转化为个体自发的行为。在一个以诚信为主流价值观,并建立了良好诚信之风的社会大环境中,会计从业人员也必将受到诚信之风的影响,不断反省、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诚信度。

其次,从心理学上来看,需求决定行为。会计人员的任何一项非诚信行为,都必有一定的目的性,源于主体本身的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的需求。我们在强调君子之行的同时,也要考虑为什么有些会计人员会不选择君子而选择小人?其实,原因就在于需求,在于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环境下的主体,也需要生存。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君子只是一个道德理想。所以与其在无力地、不切实际地倡导放弃一切而追求道德理想,不如转换为不敢违反诚信。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也是如此,与其在无力地倡导保护自然,不如敬畏自然,从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会计从业人员诚信的建立就在于让所有诚信者都获得肯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诚信者在旁观者雾里看花之后被同行甚至社会上的其他人所否定、唾弃。这样,基于违反诚信的严重后果,即对诚信的敬畏心理,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诚信的道德认知就会不断地被加强,诚信意识也不断地被强化。

(二)企业强化内部诚信制度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企业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从业环境。因此,企业作为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企业自身制度出发,建立自己的诚信制度。例如,提高本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会对企业本身的长远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能够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精确细化审核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会计记录信息的失误,从程序中建立诚信;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旦发现不诚信问题并经过确认之后,落实对会计从业人员本人的处分以及对于相关部门的处分,从制度上减少有意失误和无意失误的现象,从制度上促使会计从业人员提升诚信度。

(三)政府要强化、完善法制建设

不同于道德这样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则,法律规范属于正式社会规则,能够对社会大众的行为实施强制性的约束。当然,这种强制性来源于国家。同时,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并推行的,所以不像道德那样出现价值多元的局面,法制是强制的、确定的。有了法制的强制力和确定性,就可以对于不遵守诚信原则的个体进行财产、身份、职业资质、人身权利等多方面的控制。也就是说较高的违法成本使得相关从业者能够普遍尊重诚信原则。虽然说制度是强制性的,会计从业人员可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地遵守它,但是又不得不遵守。其实,法制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形成坚守诚信的习惯,并结合前文所提方法综合使用,使诚信内化为会计从业人员内心的道德准则,也就完成了从外在强制性手段出发到道德自律的过程。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诚信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素养提升策略思考
何谓“主体间性”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