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00年前的海堤村庄

2015-06-09胡马乔

检察风云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桥先民遗址

胡马乔

上海马桥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西南角、马桥镇俞塘村和竹港汇合处之俞塘北岸。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壳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

遗址于1977年12月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存

上海马桥遗址位于北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温协调、雨热同季、空气湿润、降水适中等特点。

遗址建立在纵贯上海中部的一道贝壳沙堤之上,沙堤形成于距今5500年前,是长江带来的冲击泥沙和海潮带来的贝壳砂共同沉积作用的结果。

上海马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先民聚落址,文化层厚约1.5米,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第二阶段为青铜时代;第三阶段为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

马桥文化是继良渚文化之后兴起的一支文化,距今约3200年-3900年,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和杭州湾以南的浙江东北部地区。

马桥文化先民的定居点一般建立在平原、向阳的坡地,或在近海的沙堤之上,周围环境多为繁茂的草原和疏朗的树林,并有密集分布的河湖港汊。

居住的房屋形式主要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柱、墙、顶等的建筑材料为有机物质,如木板、木杆、芦苇和茅草等,房屋周围分布着水井、窖穴、养殖坑、灶坑等居住附属设施。墓葬发现很少,均埋在居住地附近。

马桥人的“民以食为天”

根据马桥遗址发现的动物种属认为当时遗址周围的地势起伏不大,遗址附近有较大范围的水域、沼泽地带、灌木丛及森林等。马桥文化遗存在沙堤两侧都相当丰富。这表明前一时期海水离这道沙堤较近,人们无法在沙堤以东长期生存。后一时期海水离沙堤较远,人们才能在沙堤及两侧定居。

马桥先民食谱中野生动物占了很大比例,在陆地生长的动物中最多的是鹿科,有梅花鹿、麋鹿、獐等,它们喜好在靠近水源的草原和树林活动。根据孢粉资料的分析,3500多年前马桥周围不仅有茂密的森林草原,还有广阔的沼泽地,为鹿科动物的繁衍提供优良的生存空间。马桥遗址出土的动物数量,鹿科动物占所有陆生动物的70%左右,其中梅花鹿最多。

马桥东临海,周边水网,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先民的食谱中,海鲜河鲜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马桥遗址出土了牡蛎、文蛤、青蛤、鲨鱼、鲈鱼、鳖等的遗骸。

马桥先民的食谱中稻米的消费量比较低,这是马桥先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以食为天”,马桥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视的就是饮与食。食器有豆、簋、盘、三足盘,饮器有觯、觚、尊、鸭形壶。豆有圆盘与折盘、粗柄与细柄和大与小之别,在食器中形态变化最多。觯是马桥文化中最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器皿,在饮器中形态变化最多。豆、簋、觯、觚的绝大多数以排列规整或挥洒自如的云雷纹装饰,变化多端。

生命的印纹陶

马桥文化的一大发明是在它的中期已经能够制作黑釉原始瓷器,釉层的厚度达到0.15-0.25毫米,光亮透明,已经完全形成玻璃态层。马桥文化早期在个别灰褐色和紫褐色硬陶上有人工施加的黑色涂层,涂层比较薄,约为0.10毫米,还没有完全形成玻璃态层,仅在局部处光亮,因此还不能称釉。

陶器上加黑色涂层称之为“着黑陶”。马桥文化早期引进了肩头弄文化的“着黑”技术,但不流行,仅局限于鸭型壶和小型的罐类器上。这种黑色涂层显然是黑釉的前驱。马桥文化中期,终于在技术上获得突破,烧出了真正的黑釉原始瓷。

因此,距今5500年,上海马桥遗址地区已经形成陆地。良渚文化早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至夏商时期,成为环太湖地区面积最大、最具有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范围之大为同一时期遗址所罕见。1982年被考古界定名为“马桥文化”。春秋戰国、唐、宋、元时期,这里一直是先民的定居地。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马桥先民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河南马桥北马庄矿区二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瓦斯含量分带性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马桥地区找矿远景分析
从《马桥词典》看民间对词语的二次阐释和误读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