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里森作品中的名字意象探究

2015-06-09项睿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探究

摘要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一位重要的非裔女作家,因“其作品想象力丰富,表达富有诗意,使美国现实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象征意象的运用正是让莫里森作品大放异彩的重要手法,其中的名字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一些典型名字意象的探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地解读作品,并为领略这位伟大黑人女作家的深刻思想提供思路。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 名字意象 探究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就吸引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仅有些零星的介绍;至1993年莫里森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轰动世界文坛,国内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2000年,王守仁教授和吴新云博士合著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出版,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莫里森及其文学创作的专著。这部作品之后,国内多部研究莫里森的论著相继出版,学者们从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主题研究及文化等方面入手来研究其作品。本文则主要对其作品中名字的象征意象加以分析,来进一步探究莫里森的创作特色与主题。

意象,是指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由作家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莫里森在多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意象的不确定性与多义性,使作品回味无穷,对象征意象的研究正是解读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选取莫里森作品中的名字意象,进行分析与探究,在其赞誉最高的作品《宠儿》以及《所罗门之歌》中,许多人名、地名意象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些意象显示出与圣经颇有渊源的同时,也折射出作者试图提醒被白人价值观、白人文化包围的美国黑人后代,不能遗忘自己的祖先与文化,而应该努力去追寻被遗失的传统非洲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 人名

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往往承载着祝福或希望,也是家族得到延伸的象征。在传统的非洲文化里,人们对名字还有特殊的信仰。他们认为名字体现着一个人的真实存在,名字的超凡力量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并且是连接遥远过去祖先的桥梁。这种信仰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莫里森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到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因而这些使她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名字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正如莫里森所说,“我们用名字承担了所有的情感、希望、仇恨、爱和抱负。名字必须变成我们的面具、盾牌和能容纳我们学会的、想象的代表我们过去意义的价值观和传统的容器。”

1 宠儿(Beloved)

Beloved既是书名又是小说中那个被杀孩子的名字,这个过去分词形容词使这个名字的含义变得宽泛。在小说的扉页上,莫里森引用了《圣经》中《新约·罗马书》第九章第25节的一句话:“I will call them my people,which were not my people;and her beloved,which was not beloved.”(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作者在将这句话附在扉页,其用意不言自明,一是提示读者,本书题目“Beloved”的出处,一是用圣经故事引起读者思考,哪些人本来不是上帝的子民,是指书中的黑人吗?黑人是否蒙爱?Beloved仅仅是指一个孩子的名字,还是天下蒙爱的上帝子民?这些不确定性都让“宠儿”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丰富起来,引起读者兴趣。

2 塞丝(Sethe)

这是贯穿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关键人物的名字。这个名字读音跟圣经故事中亚当与夏娃第三个儿子Seth的读音相同,夏娃因为儿子亚伯被兄弟该隐杀害,祈祷能再拥有一个儿子,上帝怜悯她和亚当,有让她有了Seth,这个儿子是上帝给他们的恩赐。而小说中的塞丝,英文单词末尾多了一个通常用来表示阴性的e,这恰恰符合塞丝的性别。从塞丝的身世上来看,她本也应该有兄弟姐妹,可是她这些兄弟姐妹却是因为奴隶母亲在运奴般上多次遭受白人的凌辱怀孕所生,因此母亲痛恨白人,拒绝抚养父亲是白人的孩子,只留了父亲是黑人的塞丝,并留用她父亲的名字,说明母亲也把她当成上帝的礼物一样珍视。

3 斯坦普·沛德(Stamp Paid)

斯坦普·沛德这个短语的含义是“邮资已付”,这根本不像名字的名字確有来历。这个角色原名约书亚(Joshua),他的妻子长期被他们的白人奴隶主霸占,而他却无能为力,忍辱偷生,终于有一天,这样的生活结束。他认为自己不再亏欠任何人,自己改名为:“斯坦普·沛德”。尽管改了名字以明志,冥冥之中他还是扮演着约书亚的角色。圣经中的约书亚是摩西的帮手,在摩西死后,约书亚受上帝谕引领百姓过约旦河,到上帝指定的地方去。而小说中的斯坦普,也总在等候在南北交界的俄亥俄河边,这条河是自由与奴隶制的分界,他帮助黑人渡过这条通往自由的河流,成为黑人获得自由的引渡人。在黑人社区中起着帮助黑人安顿下来的作用。

4 贝比·萨格斯(Baby Suggs)

Baby这个名字也不是人名,而只是对爱人的一种称呼。而在奴隶制下生活了60年,到老年获得自由后的贝比,坚持用爱人对自己的称呼作为自己的名字。自由后的贝比,用她心中的爱影响他人,成为黑人社区的精神领袖。鼓舞黑人繁衍、生存下去,抛弃白人加在他们身上的歧视,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肤色。这也是莫里森对于黑人同胞的呼吁,借贝比的角色表达出来。

5 派拉特(Pilate)

派拉特是《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的姑姑,派拉特这个名字是她父亲在母亲难产时,从《圣经》中随即挑选的,这本是一个男名并且不招人喜欢,因为《圣经》中的派拉特是杀死耶稣的审判官,这个令人讨厌,甚至令人憎恨的名字,却给了姑姑,作者的独特用意需要读者去探寻。让派拉特的父亲用这样称呼自己的女儿,正显示出了他自己对上帝的质疑,在妻子难产的关键时刻,“我请求过基督救活我的妻子”,而上帝并没有眷顾他的命运。父亲让女儿摒弃上帝,相信自己。这个名字与Pillar(支柱)读音接近,而派拉特的确像支柱一样支撑着自己的家庭与家族;同时这个名字又容易让人联想起Pilot,其领航员、向导的内涵正暗示了姑姑派拉特对侄子奶娃起的作用,莫里森精心的安排,让角色的意义更丰满。

二 地名

除了人名,莫里森作品中还有一些典型的地名意象,用心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都出自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

1 甜蜜之家(Sweet?Home)

“甜蜜之家”是《宠儿》中的塞丝在奴隶制下生活过的一个南部种植园,那里风景美丽、生活愉快,就像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一样。正如它的名字,女奴塞丝在那里感到了生活的甜蜜。但是,当仁慈的奴隶主加纳意外死亡之后,新的奴隶主把“甜蜜之家”一下子变成了“人间地狱”。因而用Sweet Home突出了巨大的讽刺效果。“甜蜜之家”因为不同奴隶主的管理而出现强烈的反差,这让塞丝美好生活的幻影破灭,让人惊醒:仁慈的奴隶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奴隶的问题,奴隶制本身是罪恶的。只要这种制度存在,不幸和悲伤就会存在,只要奴隶制存在,罪恶和残暴就会存在。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

2 俄亥俄河(Ohio River)

作品中俄亥俄河,位美国南北的交界,是横亘在自由和奴隶制之间的河流。就像圣经中的约旦河一样,这是通向自由的河流。因而,它就是自由的象征。对于不堪忍受白人奴隶主的残暴的黑人,每个人都渴望能冲破奴隶制的界限,摒弃噩梦般的过去,而俄亥俄河,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与机会,对于逃跑的奴隶,渡过河就能够获得新生,就能够摆脱过去,就能够获得自由。

3 124号(124)

124是《宠儿》的主人公塞丝一家住所的门牌号,这个门牌号几个数字中却隐含着这家人的悲惨经历。124是与人疏远、与世隔绝的一家,不与社区里其他人来往的原因在于它让人心生恐懼。因为124是缺少3,与这家缺少第三个孩子的情况相吻合,正暗示这一家的第三个孩子的被母亲杀掉的事实,这一点让124成了一间闹鬼的屋子,成为了塞丝的心结。也成为了作者对黑人群体追求自由的思考。自由不仅仅是人身自由,还有精神自由,对文化传承的自由。黑人解放了,但自己种族的文化是否继承了下来,都是作者想要警醒同胞的。

4 林肯天堂(Lincolns Heaven)

“林肯天堂”是《所罗门之歌》中,第一代梅肯?戴得的农庄名。用林肯命名,很容易让人想到历史上林肯总统的种族政策。是林肯总统发布了改变了所有非裔美国人命运的《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是这个宣言使他们由奴隶变为自由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并争得了在美国的合法地位。在非裔美国人的心中,林肯总统就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天堂是《圣经》中人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后才能进入的极乐世界,但是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不需要死亡就能享受到梦寐以求的现世的幸福,可见莫里森对她的黑人民族的极度偏爱,同时也是莫里森对全人类的希望。黑人失去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5 非医生街(Not Doctor Street)

“非医生街”这个名字《所罗门之歌》中的出现,显示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追寻自己声音的过程。这条街上曾住着城里唯一的一位黑人医生,这位黑人去世后,当地黑人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位黑人医生的尊敬与怀念,将这条街称为“医生街”。这条“医生街”让当地黑人大众引以为豪,尽管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却为大众使用了许多年:人们将“医生街”写在信件的地址栏,黑人入伍时在征兵处的地址就写“医生街”等。当地黑人大众用自己群体的骄傲命名“医生街”的举动,说明着黑人群体试图改变白人主宰一切的局面,他们想要拥有话语权,是对于主流社会的一种反抗。与此同时,白人并不让步,城市立法机关在城南区四处张贴布告,宣布:“从紧靠大湖的湖滨路到通向宾夕法尼亚的二号路和六号路交叉点的南北大街……一直叫作,今后也应该叫作干线大道,而非医生街。”掌握着主流话语权的白人以压制的方式否定了黑人群体,黑人群体则表面采纳白人告示中的后半句,看似玩笑,实则是对白人权威提出反抗。

莫里森在作品中还运用了其他许多意象,如反复出现的某种物件、水、时间等等,但名字意象作为她创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最能折射出作者的巧思,可以说作者“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给读者提供了广阔地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丰富了读者解读作品的思路,体味出作者捍卫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莫里森为美国黑人和黑人女性的呼喊使她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黑人之音。

参考文献:

[1]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托妮·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 孙薇:《打开记忆的闸门——莫里森〈宠儿〉中水的意象和象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 托妮·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中国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项睿,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英语讲师)

猜你喜欢

托妮莫里森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暴力主题与疯女人形象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
虾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