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历史误读的魏忠贤

2015-06-09庞永力

读书文摘 2015年6期
关键词:魏忠贤清流文盲

庞永力

天变暖了,却一整日北风扬沙,我也就穿着睡衣蜷在家里不出,校改文稿。上网查核魏忠贤资料时,读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心有所动。

我生长在河北省肃宁县,家乡的历史人物有汉朝钩弋夫人、明朝巨宦魏忠贤、封建科考末代状元刘春霖等。钩弋夫人作为女人生了汉昭帝,并没什么其他业绩;刘春霖与我邻村,跟我姥爷家多少沾一点儿亲。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在大明王朝红极一时做到“二皇上”,可他是太监,去了命根儿的男人,且心狠手辣,害了不少人。魏忠贤生长在大张家庄村其姥姥家,村里的人们倒不认为他多么臭名昭著,还习惯性地把村子加上他的色彩,称作“魏公张家庄”。

魏忠贤原为乡间无赖,赌钱被人索债,为了温饱,循当地穷苦人家“入宫养家”的路子;其净身后又卖田送礼,才入宫做了太监,干了多年下等活计。当时东宫太子朱常洛系宫女所生,備受冷落,魏忠贤有机会服侍朱常洛的王才人,并一手带大了朱常洛长子朱由校。公元1620年,朱由校登基,魏忠贤也咸鱼翻身、鸡犬升天,做到司礼秉笔太监,参知国事;由于朱由校醉心木匠手工,备受信任的魏忠贤掌握了朝政。后来在与东林党人的政治斗争中,魏忠贤大兴酷狱,残害了许多大臣。公元1627年,朱由校病逝,其弟明末帝朱由检继位,应清流集团呼声查办了魏忠贤,魏被钉身于大奸误国的耻辱柱上。

史料是不变的,变幻的是辨析角度:魏忠贤由一个农民进宫当太监,大字不识的文盲当国执政——批阅奏章须让人把文言翻成白话才能听明白,再把他的白话翻成文言批复下去——几年的时间,硬生生把一个国家治理了。执政期间,魏忠贤推行了一些民生新政,对政敌没有“因人废策”,在边关军事上用人得当、赏罚分明,绝非一无是处。其次,魏忠贤并没有祸害大明的想法,朱由校由他一手带大,儿子一般,他无限忠诚,这在封建社会是值得称道的。不但朱由校对魏忠贤依赖信任,就连查办他的崇祯帝朱由检,到亡国之际,想起兄长临终托言“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感喟文官清流空谈误国,也认同“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遂令人收葬魏遗骨,重新肯定他的功绩。

魏忠贤受人诟病的根子是文盲进宫、太监当国——刘邦起于亭长、韩信曾经胯下,刘备不过卖草鞋,很多英豪出身都不咋地,但魏忠贤身体不全、不男不女,尤不容于那些有文化有地位的清流,仅“阉党”一说便令他永世不得翻身。史料也说清楚了,正是清流集团拘泥于“立长不立幼”的陈规,才使得宫女生的朱常洛即位,才有了朱由校接位,使本为无赖、文盲的魏忠贤平步青云。在政治斗争中,魏忠贤手段残忍、害人无数,其实也是与政敌争斗的本能而已,假如朱由校听从了文官清流的弹劾,魏忠贤的下场也会很悲惨。

这不是事后诸葛,我也不是为家乡争一个有利发展、招商引资的先贤。无赖、文盲、狠毒是魏忠贤,聪慧、忠诚也是魏忠贤,好与坏同时在他一个人身上,二者谁也覆盖不了谁——再说文盲也不是品质问题,当太监更是生活所迫。当然,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得有历史得失的眼光,既为历史人物,好品质与臭毛病,还应以影响历史的方面占主导的。其实魏忠贤只是迫害政治对手令人胆寒,也不能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给他。魏忠贤得罪大伙儿的,还是他的出身卑微、身份尴尬,说起狠毒、下作来,历史上很多王公贵族丝毫不逊于他。

人云盖棺论定,其实远远不是的。定论往往是按照阶级利益、话语权所属而做出的,常常视而不见、挑挑拣拣,且被世世代代流传。历史的论定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成王败寇”的极端化:一旦推崇学习,便处处光辉、一点儿褶都不许有;一旦打落尘埃,就浑身冒坏水、千刀万剐都不解众人恨。不是锦上添花“为尊者讳”,就是凤凰落架破鼓万人捶,国人每每如此,这直接导致了历史的迷离与民众的愚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没有哪个是发自源头的、无杂质无间断的邪恶。被我们誉为民族脊梁的袁崇焕,就曾积极为魏忠贤立生祠,其“大节亦有亏”;忠烈千秋的岳飞,也是与南宋偏安朝廷政治趋向相左而被害,岳飞有其政治幼稚、骄横的一面。我们从来无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呈现,总是好人千好、坏人万恨,并动用一切手段固定这极端的单一论断。譬如我们以往描写旧时军阀,无不是粗暴、无知,譬如霸州县衙文书出身做到民国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人们乐此不疲地为他收集了甚至编排了很多笑料,不啻污水泼身、造谣污蔑,而很少有人提起韩叱咤一时、多年治鲁、兴办教育的业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在历史的背后,很多真实的细节被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摒弃了。很多事件虚无缥缈,很多面孔模糊漫患,有片面就有误读,我们误读前人的心态不改变,也就只能等着被后人来误读。

(选自《武垣风》/袁树凯 主编/香江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猜你喜欢

魏忠贤清流文盲
九千岁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明证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THE BLAST THATNEARLY DESTROYED BEIJNG
The Blast that Nearly Destroyed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