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控制措施

2015-06-09刘书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溶血性控制措施红细胞

刘书玲

(潞安集团总医院输血科 山西 长治 046204)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控制措施

刘书玲

(潞安集团总医院输血科 山西 长治 046204)

目的:为提高输血安全性,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5379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379例输血患者中有11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过敏反应发生率(1.53%)显著高于发热反应及溶血反应,P<0.05;其中输红细胞悬液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显著高于其他输血成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综合预防措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措施

机体在大量失血时,血压会急速下降,导致脏器供血不足,各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甚至患者出现脑细胞功能失调,轻则出现昏迷,重则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输血治疗是抢救病情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区别于其他治疗手段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通过合理的输血方案治疗临床疾病。但是输血也会发生许多不良反应、传播疾病,甚至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危险。现代医疗技术发展至今,尽管在输血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防范措施,但输血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以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较为常见。为提高输血安全性,现对我院5379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5月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5379例,包括反复输血者,年龄1个月-76岁,平均年龄(48.3± 12.9);其中男2678例,女2701例。受血者分布于烧伤科、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普外病区、胸外科、肾内科、血液科、心内科、肿瘤科、妇科、骨科病区、产科、消化内科、儿科等。

1.2 方法 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如有输血不良反应,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临床医生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保存、统计。

输血科复查患者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记录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协助处理。

1.3 不良反应诊断标准[1]①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气促、低血压休克、胸闷及关节痛者,即可诊断为过敏反应。②发热反应:输血前患者无发热症状,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时间内患者体温有明显升高,出现寒战、发热的症状,且体温在38℃-41℃的患者者。③溶血反应:由于输入异型血,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作用于输入血液中的红细胞抗原,出现血管内溶血症状,输血量达到10ml以上即有明显症状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量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5379例输血患者中有11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过敏反应发生率(1.53%)显著高于发热反应及溶血反应,P<0.05;输血成份为红细胞悬液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显著高于其他输血成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血液成分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血液成分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讨论

3.1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因输血而导致的与输血目的无关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所有不良反应。能够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有较多,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及非免疫性反应;如过敏体质的患者,在血浆输血治疗过程中,由于输血所用的冰冻血浆制品中可能存在异体蛋白,因此患者出现过敏症状的可能性较大,但多数患者在输血后2天左右症状即可消失。输血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溶血性不良反应主要有急性溶血反应和慢性溶血反应,主要是输血过程中,供血者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本身的红细胞被破坏,从而发生相关性溶血。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其中引起患者出现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由微量物质(例如细菌物、蛋白质等)所导致;另一部分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是由于器官移植、妊娠或输血等导致体内出现抗血浆白蛋白抗体、细胞抗体或者抗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进行输血的时,导致免疫反应发生。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为输血或者妊娠中导致体内产生抗体IgA,再次进行输血时,就会导致出现严重免疫反应,另一原因为IgE抗体特异性导致的过敏性体质引起[2]。

3.2 控制措施 ①发热反应:患者发热温度的高低与输入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部分患者在输血结束后数小时后才出现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体温,一旦发现发热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正确处理。如患者仅出现寒战的现象,可适给予适当的保暖措施,并继续观察病情发展。发热症状较轻者,给予物理降温,也可给予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治疗。若发热较严重,则应及时予以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措施。②过敏反应:如患者症状较轻者,可继续输血但要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并进行严密的观察。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停止输血,并静脉滴注0.1%的肾上腺素0.2ml,或者异丙嗪入壶。③溶血反应:应适当给予患者补液,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双侧腰部给予封闭,并热敷,避免肾血管发生痉挛,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尿量。溶血症状较重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重新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及时输注同型血浆,纠正血容量,避免患者出现休克。少尿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患者甘露醇或者呋塞米等利尿药进行治疗。

[1]张永梅,任小菊,谢龙金,等.我院2008-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4):109-110.

[2]邱威,黄玉香.输血不良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31(1):167-168.

R472

B

1009-6019(2015)08-0265-02

猜你喜欢

溶血性控制措施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