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臂丛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及其术后镇痛临床对比探讨

2015-06-09韩咏春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臂丛病患上肢

韩咏春

(湄潭县中西结合医院 贵州 湄潭 564100)

连续臂丛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及其术后镇痛临床对比探讨

韩咏春

(湄潭县中西结合医院 贵州 湄潭 564100)

目的:分析在上肢手术中通过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上肢手术病患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镇痛运用静脉自控方式,观察组运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相关疼痛指标与不良反应上的差异。结果:在术后疼痛变化情况上来看,观察组在术后4-48h范围的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疼痛明显较低;同时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16%。结论:上肢手术通过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显著,同时有效的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

连续臂丛麻醉;术后镇痛;镇静;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多采用臂丛麻醉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所达到的术中镇痛、镇静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会影响到术后的镇痛情况,一般情况下,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病患的耐受情况更好,治疗的舒适度更佳,满意度会相对较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上肢手术病患50例,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范围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42.5±4.2)岁;体重范围为50-70kg,平均体重为(60.5±5.3)kg;其中通过ASA对伤情做分级,其中1级为37例,2级为13例。同时病患没有臂丛神经麻醉的相关禁忌,同时没有心肝肾脑肺等重要组织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术前一个月没有镇痛类药物使用情况。两组病患在术后以镇痛形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病患在手术麻醉方式、年龄、性别、体重等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病患到手术室后进行常规的生命体重监测,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取仰卧位,将软枕垫在患肢肩下,头朝向健肢一侧。采用静脉BD留置针顺沿着斜角肌外缘臂丛神经方向刺入,会有异感或者是突破感,针尖接触到C6横突之后,将针头固定,将外套管推送时把针芯自然退出,将留置针用手术薄膜做固定,当进行无血无脑脊液回抽时,用调配好的局麻药物混合液缓慢的注入,缓和液包括10ml的2%利多卡因,10ml的1%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药物注射时可以用手指将穿刺部位上的肌间沟做按压,从而让药液可以有效的向下做扩散。

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因此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对照组运用电子镇痛泵与静脉通道连接,药物为120mL生理盐水搭配1.2mg芬太尼。观察组运用臂丛麻醉留置的导管与电子镇痛泵做连接,药剂为30ml的1%甲磺酸罗哌卡因、0.5mg芬太尼,以及120ml生理盐水。两组病患的背景输入计量标准为2ml/h,PCA的单次输入量为1ml,锁定时长为15min。镇痛持续性一直延续到术后的48h。

1.3 评估观察

观察组两组病患的镇痛、镇静评估以及不良反应。其中镇痛评分采用VAS评分发,无痛为0分,良好状态为1-2分,基本满意为3-4分,5-9分为镇痛较差,10分为剧烈疼痛。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0分表现为反应敏锐的清醒状态,1分为反应较为迟缓的清醒状态,2分为困倦状态,3分为可以唤醒的昏睡状态,4分为无法唤醒的昏睡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表1 两组病患术后4-48h内疼痛评分情况

表2 两组病患术后镇静效果对比

在术后疼痛变化情况上来看,观察组在术后4-48h范围的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疼痛明显较低;同时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16%,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导管脱出、恶心等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上肢手术中运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以达到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肢体的正常运动,并且不会产生不适感。区域性的神经阻滞处理的重点在于目标位置的精确性以及神经刺激的运用合理性,在肌间沟定位以及穿刺操作技术上需要较高的要求。

本研究中,在术后疼痛变化情况上来看,观察组在术后4-48h范围的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疼痛明显较低;同时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16%。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导管脱出、恶心等问题。其中术后的疼痛评分上,在术后4h时的差异并不明显,其与使用的罗帕卡因在组织的作用性没有完全性消失有关;在术后12h的镇痛作用差异明显,因为臂丛麻醉的效果基本上消退,观察组使用局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可以达到较好的疼痛缓释效果,同时也能调整肠道状态和清醒程度。而对照组由于血药浓度过高,其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作用更大,导致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更为显著,镇静效果较深,但是镇痛效果却不够理想,病情术后容易出现嗜睡、恶心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因此,比较而言,观察组的镇痛方式较为理想,安全性较高,病患的耐受力较好。总体而言,通过肌间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较为明显,适用性较为广泛,一般医院都可以进行有效开展[1-3]。

[1]李斌 .丁丙诺啡在臂丛麻醉中超前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2]余倩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儿童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4.

[3]魏继东 .关于舒芬太尼用于瑞芬太尼麻醉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0):21-22.

R614

B

1009-6019(2015)08-0065-02

猜你喜欢

臂丛病患上肢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高原地区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