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节外生枝”变成“精彩生成”

2015-06-09蔡志伟

创新时代 2015年5期
关键词:勾股定理预设案例

蔡志伟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或在教师预想之外的学习生成。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智慧地应对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呢?笔者想结合几个案例来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案例一:老师,你的答案错了

上学期,笔者在课上曾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练习:已知a=,b=,请你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当学生在下面完成练习后我就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这题我的答案是a5b。

没想到学生马上提出质疑。

生:老师,你的答案错了,应该是4ab。

我一愣,因为我预设的答案不是4ab,但随即镇定下来,因为我的答案肯定是正确的,于是我还是很有耐性地先来了个反问。

师:(胸有成竹地微笑着)难道真的是我的答案错了?请生1同学到黑板上和老师一起把解答过程写一下,好吗?

生1: =4×=4ab.

师: ==4×=()4××

=()5×=a5b.

我一看到学生的答案就马上判断也是正确的,并且比我做的要简洁明了,但我还是故作镇定,索性来个借题发挥。

师:请同学们看看我的解题过程对吗?

生众:咦,老师的答案好像也是对的......

师:怎么来说明呢?

生2:从你们两位的解题过程看,都是正确的,其实4ab=,

a5b=,自然4ab=a5b。

生3: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说明,4ab=()4ab=a4ab =a5b。

师:都很不错啊! 大家的答案可比老师的简单呢!

……

案例二:我发现规律了

学生已经探究出了勾股定理,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来了解和研究“勾股数”,笔者给出了一组填空题。已知Rt△ABC中,∠C=90°,根据直角边求斜边c。

学生很快根据勾股定理a2+b2=c2求出c分别为5,10,15。于是我把它们填在表中,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三组数有何联系。

生1:a、b、c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可以直接通过a2+b2=c2求c。

生2:我觉得都满足c=2b-a,我不用勾股定理照样可以求斜边c。

我和其他学生都有点吃惊,特别是我从来没有预设过,但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我反问学生:同学们来看看生2的做法对吗?在学生思考的间隙我快速地判断了一下,生2的回答是偏离我的问题的(当然也包括生1),但是可以认同生2的说法。事实上,学生也都认同生2的观点。

师: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意外”的发现,大家都认为生2的做法在这个题目中是可行的,那你能说明吗?

生2:4×2-3=5,8×2-6=10,12×2-9=15.

师:嗯,我知道你就是按这三个式子推导出c=2b-a的,我的意思是要来证明这个式子。

生3:可以设这一组数为3n,4n,5n,则4n×2-3n=5n。

师:(终于看到预设的3n,4n,5n出现了)不错啊!回过来我们再来看看3,4,5;6,8,10;9,12,15这三组数有何联系?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一组数吗?

生4:第二组各数是第一组各数的2倍,第三组各数是第一组各数的3倍。可以推断,第n组数字是第一组各数的n倍。

师:像这些满足勾股定理的一组组整数数据,我们称之为“勾股数”。那是不是所有的勾股数都是有3n,4n,5n的形式或是满足生2所说的c=2b-a?

引发了学生新的认知冲突。

生5:5,12,13也是勾股数,但它不满足12×2-5=13。

生6:我算了一下,10,24,26虽然是5,12,13各数的2倍,但却不是勾股数。

……

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发了。

教学反思:

一、非预设生成的意义

1.非预设生成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它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中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谓影响深远。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努力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2.预设的主体是教师,而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境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享教学的愉悦,不但有高质量的思维交锋和智慧启迪,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学习中的“非预设生成”原因

1.是备课不充分吗?这些“学习生成”为什么是“非预设的”?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了解不足,备课不充分吗?如果是这样,则要求教师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提高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并实现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

2.以何种形式呈现?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非预设生成”有时以行为的方式表达,有时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有时以结果的方式存在。不论哪一种方式,“非预设生成”都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现。

3.如何看待生成性资源?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生成并非都是事先可预设的,非预设性生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各种非预设性生成信息时,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三、教师该如何应对学生的非预设生成

1.非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动态生成的课堂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两个案例中学生的解答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甚至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教师临时调整预设,顺应学生的想法,同时自己也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新的念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互动生成。在生成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让师生创造性灵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课堂充满创造的生机与活力。案例二中同样由于教师的包容与民主,让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这其中就包含了教师意料外的“非预设性生成”。对此,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2.非预设生成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教师面对意外要迅速反思:“这个想法是否更有价值?”“顺着这个思考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等等,及时对这些“意外”迅速过滤,从中出现可使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拓展延伸的新契机。如案例一中,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完全不一致,但实际是由于解题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其实这两个答案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有教师的价值判断。这样的生成是有价值的,教师对预设的调整和生成的价值判断是正确到位的,这样的生成是有意义的。案例二中学生的回答虽是“答非所问”,但教师在顺应学生的同时,已巧妙地将其嫁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

3.面对非预设生成,教师在顺应学生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引领”。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地脱离数学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的“舍本逐末”式的生成。即时生成东西并不是都有价值,毫无价值的胡乱生成容易信马由缰,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顺应学生的生成时,教师要有所选择,要有适时、适度的“价值引领”,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带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教师抓住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索性顺水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留白),从而产生新旧知识的“超链接”,获得了精彩的有价值的生成。

总之,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 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勾股定理预设案例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