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台人

2015-06-09邹开歧

剑南文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抗战师生

■邹开歧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台人

■邹开歧

1937年 “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身居大后方的三台人,经历了些什么风风雨雨,成就了哪些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举,发生了哪些听了之后足以让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让历史告诉我们: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三台人做了一件让后辈儿孙最值得骄傲的事

话,从东北大学说起。

东北大学,于1923年由当时的 “东北王”张作霖创建,目的是为了强盛东北。

1928年,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提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广聘名师到校执教,使东北大学盛极一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使这所享誉华夏的著名学府一夜之间,成了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先后辗转于北平、开封、西安复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 “双十二”事变震惊中国大地,张学良的处境急转直下,他执掌的东北大学受到牵连。

1937年末,日寇兵临潼头,西安危在旦夕,东北大学的去向,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如何处置这所不安分,且有张学良背景的大学,国民政府中央,有人力主停办解散,有人主张将其迁往青海,让其自消自灭——真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架势。

大局如此,尽管有人持不同的看法,也不敢公开表态。

刚刚接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的臧启芳,心知肚明,按教育部指令, “命东大向青海迁移” (实则是流放青海)似成定局。所谓“向青海迁移”,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实际上等于不准迁移,就地处理。

臧启芳不愿背这口让东北大学断送在自己手里的黑锅,便背着教育部及有关当局,派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李光忠带着他的亲笔公函来四川接洽。

李光忠的四川之行并不顺利,可以说四处碰壁。不仅因为抗战爆发后,迁往内地的学校太多,而且接纳东北大学是有政治风险的,谁又愿意捉些虱子到自己脑壳上来爬呢?

接二连三遭到婉拒,让李光忠大失所望。

李光忠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三台。

展现在这位东北人眼前的是,三台县因为1937年遭百年不遇的旱灾,接着又是洪灾造成的水患,到处是饥饿的人群。

李光忠的心凉了,绝望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见了当时就任三台县政府县长的郑献徵。

郑县长看了臧启芳的亲笔公函,明知接纳东北大学是一坨烫手的炭圆,但他更知道一所大学的份量;他也知道三台遭灾,财力不足,困难重重;但他更知道,三台人虽然缺吃少穿,但重情重义。识得了大体,惦得出轻重,一所培育民族精英的大学有了难处,三台人民一定会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的到来。2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难道还放不下几百张课桌吗?近百万人口的大家庭,添几百张嘴巴又算得了什么?哪怕暂时勒紧裤腰带,也要与东北大学共荣辱,同生存。

1938年,当剪剪春风吹皱了涪江,沥沥春雨洗涤了冬的岑寂,柳枝儿开始吐绿的时候,从绵阳至三台的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夹杂着背包挑担的青年学生,特别引人注目。

这便是东北大学为了延续民族血脉的悲壮大内迁。

三台人民以其广阔的胸怀,让出旧试院与杜公草堂寺一部分及潼属联立高中一角,为东大学子摆放一张张安静的课桌。

当数百名东大师生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进入街道整洁、市树繁密的三台县城,他们看到的是,商家店铺,彩旗高挂,“欢迎东北大学迁到三台”的横幅挂满了古城的大街小巷。

三台各界人士,在西门外的中山公园(人民公园)举行了三千人的欢迎大会!

三台人表达热情的方式,虽然有点儿“下里巴人”,但情感是真诚的。

打金钱板的扯起了圈子,唱道:

说的是公元一九三八年,

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

三台城张灯结彩好体面,

三千人相聚在中山公园。

皆因为,

小日本侵我中华来作乱,

战火烧到了古都长安。

为保证未来的民族精英学业不中断,

东北大学开始了长途搬迁。

辗转来到三台县,

三台人民展开双臂迎接——

来自白山黑水的好儿男……

这边的金钱板刚刚才唱起花儿开,那边的霸王鞭又载歌载舞地过来了:

霸王鞭一打真爽快,

欢迎东北大学迁三台。

三台人有情有义有担待,

一定要保护好民族精英栋梁材。

天降灾国遭难我们有爱,

定把那民族存亡挂心怀。

全中华好儿女同仇乱忾,

定叫那小日本灯蛾扑火。

自遭灾。

……

东北大学代理校长臧启芳看到这样的场面,对时任三台县县长郑献徵非常激动地说:“想不到啊,一所流亡七年的学校,居然在三台受到如此厚爱……。”

郑献徵的回答是: “因为三台人懂得起。一所大学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三台,是为了积蓄抗日力量,播撒文化种子,将给这座后方小城带来勃勃生机。三台人一定会把你们当亲人看待,希望你们把三台当着自己的家。”

臧启芳本来有一肚子感激的话要说,听了郑献徵的这番话,就只说了两句: “东北大学,不只是东北人民的大学,也是三台人民的大学……。”后面的话他觉得再多也表达不了对三台人民的感激之情。

欢迎仪式结束,东北大学师生合唱了一首 《松花江上》,表演了歌舞 《五月的鲜花》。三台人民接纳东北大学,有付出,更有收获。

接受抗战文化熏陶,三台人懂得起抗日就是爱国保家

从敌战区历经坎坷来到内地的东大学子,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国恨家仇,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功课,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成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

特别是从铁蹄下的白山黑水,越过万里刀丛来到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中文系插班就读的诗人徐放,在他的倡导下,团结了一批以中文系为主的东北籍进步学生,率先在东大校园成立了 “黑土地社”。在刊物 《黑土地》的发刊词中写到: “黑土地是松辽平原上一踩即冒出油的肥沃泥土,我们这群白山黑水的儿女们,不会忘却生育哺养我们的故土。正因为有着与日本侵略者刻骨的国恨家仇,在寻找真理的崎岖路上,这群热血青年,弹奏的主旋律,是祖国山河的光复,民族的生存,中国命运的未来……”

紧接着东大师生的社团活动如繁花似锦,在校园里竞相开放;五光十色的壁报,琳琅满目。除 “黑土地社”外, “群力社”、“青年民主同盟”、 “东北问题研究社”、 “学习社”、 “东苑文学日报社”、 “剧人剧社”等数十个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这些社团用墙报、手抄报、油印小报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抗日救国。据1942年统计,东大校园内,共有各种社团60余家,壁报和小报60余种。壁报形式有综合版、新闻版、文艺专刊,某一事件的特刊,还有各系的学刊,如中文系的 《文学报》、外文系的 《英文园地》、历史系的 《史学》。影响较大的有 《黑土地》、 《合唱群》、 《火把》、 《新生代》、 《学声》、 《时代萃报》、《学习》、 《夜光》、 《铁流》、 《抗战接力》、《大后方》等。

火热的社团活动及丰富多彩的壁报,跳动着东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传播着团结进步的信息,不仅给地处大后方的古老县城带来勃勃生机,也为文化沙漠似的三台城营造了一块绿洲!

以胡鹏、高尔公为代表的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受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的直接领导,把解放区才有的 《延安整风文件》、 《改造我们的学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传入三台,让三台人大开眼界。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由热爱戏剧的仁人志士组成了各式戏剧团体,把我国早期的优秀剧目奉献给了三台人民,让三台人懂得了抗战就是爱国保家。

在东北大学传播的抗战文化熏陶下,三台人也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 “三台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以城区大、中、小学师生为主体的20多支宣传队,到各镇乡用讲演、教唱歌曲,演出街头剧宣传抗日,还散发 《抗日读本》。

1941年,在抗敌文协川北分会指导下,成立了三台实验剧团,先后演出了 《北京人》、 《日出》、 《家》、 《国家至上》、 《草木皆兵》、 《祖国在召唤》,让三台人大饱眼福。

喜欢京剧的东大师生组成了 “抗敌剧社”,并同社会各界密切联系,团结了校外不少票友,演出了三十多出传统剧目,如 《木兰从军》、 《萧湘夜雨》等。

东北大学师生借华光庙的舞台公演 《日出》、 《雷雨》时,灯光是挂在台上的两盏煤气灯照明,但不影响观众兴奋热烈的气氛。演员的演出十分认真,台下的观众被剧情所感动,让生活在大后方的三台人享受到了阳春白雪的文化盛宴。

东北大学师生的戏剧演出还带动了三台的群众戏剧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三台境内的群众戏剧团体有:

1、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三台实验剧团。

2、抗敌宣传新剧团。

图为日机轰炸三台时,街上人群混乱场景。

3、战区中小学教师湖北服务团。

4、抗敌旅行剧团。

5、三台剧人剧社。

6、中国必胜技术剧团。

7、石板乡抗敌剧团。

8、涪凯剧社。

9、新华飞舞剧团。

这些剧团或剧社的宗旨都是 “宣传抗日,唤起大后方民众抗敌情绪”。

以东北大学师生为主体的戏剧演出活动,宣传积极抗战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受群众欢迎,也引起了三台当局的反动势力的不安和恐怖。于是,他们也拼凑剧团,想和实验剧团等进步戏剧社团对抗,排出了 《金指环》、 《野玫瑰》等剧目。但在觉醒了的三台人民面前,是不受欢迎的。有一次演出 《野玫瑰》,因观众喝倒彩,反对的呼声强烈,演员不敢出场,缩在舞台一角念台词。台下观众高呼: “你龟儿出来!”剧没演完,就在观众强烈反对的骂声中散场了。

东北大学师生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文化渗透,唤醒了三台民众,原以为抗日离自己很远,当看到从敌战区走来的东大师生,并听到了他们的家园被敌人侵占,亲人被敌寇蹂躏的苦难遭遇,同时,接受了丰富多彩的抗战文化熏陶,都自觉地投入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使这个交通闭塞的大后方成为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全面抗战打响之后,日本侵略者像疯狗一样,除了对前沿阵地施以狂轰滥炸的暴行,对后方城市也不放过,企图以轰炸动摇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三台位当川北枢纽,扼川陕航路之咽喉,为敌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

为保护自己,打击敌人,三台人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三台县城西门外中山公园、牛头山上,人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旺。

放眼一看,既不是游手好闲之人来此消磨时光摆闲龙门阵,也不是赶时髦的青年男女来这儿的绿树下谈情说爱,更不是健儿们来公园球场赛球,球迷们来此观球助威。都是些充满阳刚之气的爷们,有的双手握着钢钎,有的双臂挥着大锤;更有那石匠师傅在挥锤举錾打石头。

牛头山,山上山下,人来人往,密密麻麻。撬石头的,吼起了撬石号子;抬石头的,吼起了抬工号子。凡是能出力的,都上山出力来了,不能出力的,就展嘴劲吆喝起来了。

这不是吗?腿脚不方便的,走路一点一点的 “王点爷”,敲着梆子,现编现唱给大家鼓劲来了。别看他斗大的字认不得两箩筐,听他唱起来还有盐有味的:

东洋鬼子最可恨,

到我们中国来耍横。

战场上吃了亏,

又派飞机来施暴行。

我们三台人,

不屈不挠有血性,

挺起脊梁骨,

决不苟且来偷生。

牛头山修起防空洞,

小日本,看你鬼儿子咋逞能?

……

特别是半山坡上,那些撬石头的汉子,每个人手拿一根撬棒,在掌墨师的指挥下,把那些用钢钎二锤开出来的毛条石,往石匠师傅过细錾的工作台面上撬。

别看那掌墨师五大三粗嗓门大,现编现吼,不仅号子声吼起来声音宏亮,那词儿一字一句,真让人浑身来劲。

就那场面,那情景,现今那些当红的演员不一定有这等本事。

就算演得出来,那一招一势也没这么鲜活。

你看那掌墨师,手拿一根撬棒,大吼一声: “伙计们!”

一群敦敦实实的爷们,手拿撬棒应道:“来起!”

掌墨师举起撬棒,又吼一声: “行头把子!”

大家应道: “摸倒!”茶杯那么粗,一米多长的青杠棒,一人一根,一头握手上,一头杵在地上,那气势就像要上前线打仗的战士一样。

掌墨师领着吼一句:哦嗬咿呀咿咗哩!

伙计们跟着吼一句:哦呀咗嗬哩!同时,用撬棒将石头往前用力一撬,脚下的石头,起码要往前移动半尺。

掌墨师接着唱起来:

日本哟鬼子吔不要脸,

良心丧尽吔太野蛮。

前方后方丢炸弹,

穷凶恶极罪滔天。

三台人要与鬼子对着干,

防空洞修在了牛头山。

……

掌墨师义愤填膺地领着唱,伙计们齐心合力地跟着吼,脚下的石头,不停地往前移动。

在那些日子里,三台这座大后方原本不设防的小县城,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纷纷在地面挖蓄水池,在家门口备沙箩筐,还修了简易的藏身掩体。

修得最成功的是牛头山上的防空洞。

于绿荫覆盖的牛头山半山腰,顺台阶下到洞口,再进入牛头山腹心,就能看到呈“巨”字形,面积七百多平方米,有指挥部、收藏室、避难室,能容纳一千五百多人的防空洞。全部用一米长的条石砌成圆拱形,洞外有树木遮盖的通风口,不仅隐蔽而且安全。至今保留完好,其造型、规模实属全国罕见,是对后辈儿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

为防备日本飞机的袭击,三台人还干了一件大事——修建刘营机场及藏机洞。

四川省防空委员会几经考察论证,选址三台刘营石鼓坝,征用土地540亩,修建飞机场。除设计和技术员由国民党军事当局指定人员负责外,施工人员由当地民工完成。

时任三台县县长郑献徵,专门聘请他最信任的留学法国的建筑师刁泰乾来三台完善机场的设计。

刁泰乾来到三台,给他最深的感受是,处处是充满同仇乱忾的抗日气氛。

郑献徵实话实说: “此事十万火急,不急就不会把你从成都工地上拉过来。你一看就知道,这里修机场难度很大,同时又不能暴露给敌人,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说到此处,郑献徵用手拍着刁泰乾的肩膀: “你肯定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刁泰乾是个不肯轻易表态的人,当他眼睁睁看到敌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心里本来就憋着一口气。顾不上休息,就去刘营一带察看地形,研究地质,作了全方位的细致考察,一个独特的设计方案在他的脑海里逐渐形成——靠山吃山。

刘营机场的跑道旁设有水闸,不用时,拉闸放水,从上看是河;要用时,关闸停水,即为跑道。利用机场旁边的山势,开挖了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洞,可藏11架战斗机。

这样的设计,新颖、独特、省时、实用、简单,还不用农户大量拆迁,堪称巧夺天工的杰作。

在抗击日寇的大后方三台还创造了一个奇迹。

1940年10月,三台出动8500民工参加修筑双流机场,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政府表彰。

这就是在抗日战争中,身居大后方的三台人,挺起了不屈脊梁的三台人!

在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对得起历史和当今。

咱们三台人,凝结成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由于东北大学内迁三台,让三台人民对日寇侵华的暴行有了更深的了解,流亡师生的遭遇,激起了三台人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恨。

身居大后方的三台人,都自觉地投入到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中去。

1938年4月,三台城乡的儿童为筹募“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捐款,在全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募捐活动,各乡镇组成了 “中国儿童号”飞机募捐支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入农村挨家挨户劝募。

如涪江 (芦溪)小学,排练抗敌文艺节目,举行游艺募捐;聚云 (景福)小学,组成学生宣传募捐团,分讲演、游艺、歌咏开展募捐活动;凤鸣 (塔山)小学,组织儿童救亡会,演出抗敌文艺节目,开展游艺募捐。

全县小学共募集捐款2327.15元全部汇交重庆 “中国儿童号”飞机全国筹募会。

1939年2月7日,全县各地群众齐集中山公园 (即人民公园),纪念抗战两周年,举行盛大纪念典礼公祭抗日阵亡将士及遇难同胞大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在广场经久不息,形成抗日救亡的空前盛况。

1941年,三台国立十八中、省立高中、广化小学等师生和三台盐务管理处及社会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举行抗日救亡誓师大会,以合唱、重唱等形式演唱了 《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49首。

一次,在潼中大操场举行欢送大会,欢送经过训练的两千名新兵上前线。

入伍新战士军容整齐,神情庄严,颇有士气。全城市民及机关工作人员,潼川中学及东大师生几千人聚集一堂,为入伍新兵壮行。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抗日!”的口号把大会推向高潮,大会场面特别热闹。

三台城里的丐帮,也丢掉讨饭棍,唱着自编的莲花落来给大会助兴:

甲:日本鬼子无人性,跑到我中国来耍横。

乙:飞机经常来搔挠,硬是把三台人民惹毛了。

甲:虽然地处大后方,抗日的烽火照样烧得旺。

乙: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

甲:抵抗外来侵略者,出力出钱都舍得。

乙:同仇敌忾打抗战,不得给哪个下粑蛋。

甲:咱们三台人,你才别小看。

乙:横着能挡一槽水,站着能顶一片天。

甲:经得了大场火,见得了大场面。

乙:心里头不得虚,腿肚子不打闪。

甲:一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立地顶天的英雄汉。

乙:不信你往那边看,会场里面好壮观。

……

丐帮的莲花落,不仅给大家提了神,还让大家来了劲儿。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市民、学生、绅商纷纷慷慨解囊相捐。一位进城卖红薯的贫苦老农,清瘦的面容上一双坚毅、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坚毅的目光透射出中国人不可战胜的信念,破棉布长袍上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脚蹬一双草鞋,手拿一把桐油布大伞,简直就是一座威武不屈的鲜活雕像。他听了欢送新战士入伍的演讲之后,当场把麻袋里的铜钱全部倒出来作捐款。

那举动,那场面,让在场的人很受感动。时任三台县政府县长的郑献徵为表彰老农的爱国精神,特为他摄影留念。

咱们三台人,就是这个份儿!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八年抗日战争中,三台人共有443777人出征上前线。当时,约20位三台人中,就有一位出征上前线的抗日战士。

1943年5月17日,三台县中小学生举行千人大合唱,中学组演唱 《中国父母心》、《正气歌》,小学组演唱 《老百姓战歌》、 《儿童战歌》,同时邀请国立十八中、省高中、慈幼院的歌咏队参加表演,扩大抗日宣传。

这次活动,听众达万人,最后唱 《义勇军进行曲》时,千余名歌手和万名听众,庄严肃立,齐声合唱,慷慨激昂的歌声直冲云霄。演唱会在雷鸣般的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声中结束。

特别是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学师生在国破家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自觉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力军。

在抗日救亡宣传中,歌咏活动成为当时最普及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抗敌歌曲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东大师生的歌咏团,经常在校内校外教唱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长城谣》、 《松花江上》等歌曲。特别是《松花江上》、 《长城谣》当时在三台民间广为流传。在三台执教的三台籍音乐教师许可经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去,与当时著名诗人田汉合作谱写了 《中华之魂》、《妇女抗敌歌》、 《回春之歌》等并出版 《抗日救亡歌曲集》两册,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自1943年起,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三台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进入高潮。在东北大学师生的带动下,国立十八中、潼高中、县初中、县女中等学校针砭时弊的各种壁报多达百余种。大多以报道国军正面战场的消息,八路军、新四军英雄杀敌的事迹。

当抗战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为适应战事需要,必须补充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兵源,国民政府提出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倡议,于1944年7月,三台县200多名青年远征军登上了从新津飞往印度兰伽集训基地的飞机。

一九四五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已进入转折关头。

当新年来临之际,三台各界联合发出了“庆祝元旦告民众书”。

现将原文抄录于后:

亲爱的三台县全体同胞们:

今天欣逢民国三十四年 (公元1945年)元旦,我们应该庆祝,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热烈地庆祝。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呢?

我们抗战将近八年,敌人的失败已经注定,我们的胜利就在眼前,民国三十四年(1945),就是开始反攻并夺取胜利之年,的确令人欢欣鼓舞。

岁序更新,象征着我们的一切将从三十四年元旦开始,除旧布新,前途光明无限,进步不已。

因此,我们在热烈庆祝时,不要忘记三件事:

一、国家的命运,决定于国民能否自立自强。我们必须有勇气,肯牺牲,日新月新,自强不息。

二、抗战胜利虽在眼前,但我们必须以最后的血与汗来迎接这个胜利。换句话说,大家必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三、我们大家以往的努力都不够,应该从三十四 (1945)年元旦起,发扬新的朝气,下决心,努力奋斗!

亲爱的同胞们,我们今天,都要拿出爱国家、爱民族的努力与行动作为庆祝三十四(1945)年元旦的礼物。

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的是,七十年前那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地处大后方的三台人民,同仇敌忾,和衷共济,爱国爱家的赤之子心。真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啊!

1945年8月14日午后9时,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东北大学。全校师生欢喜若狂,立即向三台草堂国专、国立十八中以及三台城乡父老奔走相告。全城响起爆竹之声,直至午夜犹未停歇。

9月5日,在三台县庆祝抗日胜利的大会上,东大师生演出了新创作的 《胜利进行曲》。

9月6日,三台全城举行大游行。

东北大学的校门口,贴出了新写的对联:

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白山黑水此时真个还乡去,

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封舜壤来日勿忘守土难。

历史告诉我们:八年抗日战争,地处大后方的三台人民,给后辈儿孙树起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传世丰碑!

在抗击日寇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滚滚洪流中,当年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三台人,用行动告诉历史和当今,抵御外来侵略者,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际,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守土抗战,人人有责。

在这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咱们三台人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凝聚成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抗战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本科教学审核自评估工作开展及专业持续改进思考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麻辣师生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