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与战略研究

2015-06-08施鑫高智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城乡经济发展

施鑫 高智玲

摘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中国宏观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与格局。在这种背景下,过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理应进行修正与调整。因此,通过整理今年来我国学者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新常态的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SWOT-PEST分析方法对城乡一体化当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导出新常态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路径;SWOT-PEST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1904

1引言

城乡互动与融合发展是融洽城乡关系,提升城乡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城乡差距日渐缩小、城乡融合渐趋一体之势已不可阻挡。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间,城市的区域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质的提高,而占据国土面积90%以上的乡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而这种落后的趋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部分地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鸿沟,使得城乡之前在公共设施、收入、教育等各方面均存在巨大的落差。

近年来,广大学者对于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思路、动力、路径均有不少的探索。周江燕、白永秀(2014)通过各类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指数,指出目前国内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增长态势明显,但是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前存在较大差异。汪宇明、刘高(2012)等人测度了2012年中国各省区城乡发展水平也得出相似结论,国内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上差异明显,只有京、沪、津、浙、苏等五个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上,王碧峰(2004)认为应该从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资源整合等方面积极实施各项举措,从而促进城乡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进行全方位融合发展,这种思路站在政府的角度,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张永岳(2011)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要发挥城乡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协同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引导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更强调利用市场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以产业反哺城乡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方面,宋志军,刘黎明(2012)通过比较北京市与近郊四区的GDP结构变化和空间结构演进,指出1988至2012年推动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为城市化、工业化,而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更注重城乡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融合。张果,任平(2006)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人口动力因素。两位学者均认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上,汤卫东(2011)将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划分为产业驱动型、商品要素市场带动型、生态互补型、制度创新型和政策偏向型。这种方法从政府、市场、制度等角度来划分路径,显然忽略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方大春、杨义武(2013)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可概括为“三化同步,三区共建”,“三化同步”即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三区共建”即工业园区、农村新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同时设立。这种发展思路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耗散结构,从宏观视角理论指导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纵观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整体到局部,多视角多方面对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均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对于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和现实突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幻,中国经济的增速减缓,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已不能片面的依靠经济拉动,单纯依靠工业化、投资驱动、政策引导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状况。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状况,通过梳理当下社会及经济领域新的发展态势,试图突破旧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运用PESTEL分析模型,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一套立足于新常态背景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2经济新常态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份考察河南和7月29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两次发言初次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11月份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经济新常态理论。至此,新常态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调,对中国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1经济新常态概念的表现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将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平稳增长期。持续三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无法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到合理区间。(2)依靠投资以及要素驱动的经济拉动方式无法持续下去。过量的投资涌入公共基建领域,使得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如果任由其投资下去,风险将不断加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过去由工业主导的发展模式后续乏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3)结构性过剩矛盾凸显。大量的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性行业难以扩大出口市场份额,面临着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的竞争,难以为继。国内过剩资金流入落后产能及房地产能行业,引发产能过剩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房地产业空心化、泡沫化。(4)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环境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民众的容忍度亦愈来愈低。社会风险不断积累。

2.2经济新常态下未来的机遇

(1)经济增量可观。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有所下滑,但是在世界GDP增速排名中,仍然处于较领先的地位。据统计,现今每年的GDP增加值大致相当20世纪90年代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总量。因此,抓住当前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善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矛盾。(2)增长更趋多元化。过去的经济增长为单一的,不均衡的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对外贸的过于依赖,导致出口出现负增长,无数中小企业破产。未来的增长,将充分发挥各行业的比较优势,使增长趋于多元化,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3)国民经济结构更合理。过去的中国,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为消费、出口、投资。而后两者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GDP对投资的依赖长期不容乐观。另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净出口即顺差增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大国经济发展的极限。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占比的增加,国民经济将更趋健康。(4)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国家的行政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对各行业的监管权利进一步下放,将极大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的有序竞争。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中小企业的比去年同期增加60%,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涌现。endprint

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SWOT-PEST分析

3.1SWOT-PEST分析简介

自从城乡一体化愈来愈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关注,众多学者使用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使用管理学内两大经典的战略方法SWOT分析及PEST分析,将两类方法融合,从而构造城乡一体化未来发展态势的矩阵。SWOT分析是管理学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以对影响主体的各种要素和可能的优势劣势进行评价并制定规划。PEST分析模型最早于1998年由罗宾斯评估企业的外部环境时所创立,是一种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即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等因素对城乡一体化进行评价。两类分析方法融合使用,可以较清晰详尽的识别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各类因素,从而搭建城乡一体化未来发展态势的矩阵。

3.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的SWOT-PEST分析

根据SWOT-PESTF分析模型,构建新常态下我国呈现一体化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3.2.1内部优势分析(S)

(1)政治优势(SP)。

2013年1月31日,中央正式发布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其中,城乡一体化成为关键词。文件指出,把解决好农村就业问题作为重重之中,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好农村问题的突破口之一。

(2)经济优势(SE)。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已经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收入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有裨益,因此,当前的经济优势正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动力。

(3)社会优势(SS)。

我国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带来的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提升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此相伴相生的是社会结构变动和制度创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福利、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将越来越小,从而促进城乡关系,协调社会结构一体化。

(4)技术优势(ST)。

欧洲、日本、美国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均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供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后发优势不断线路,由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将大大的缩短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3.2.2内部劣势分析(W)

(1)政治劣势(WP)。

德国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将规划以法律的形势确立起来,从而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政府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出台了不少的规划、纲领,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起来,大多沦为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更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2)经济劣势(WE)。

基尼系数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474,这一数据已经超过040的合理值,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仍然偏低。

(3)社会劣势(WS)。

社会、人口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域结构的复杂性预示着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将会出现严重的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在社会服务等方面无论是财政支持力度和理念上均大大超越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

(4)技术劣势(WT)。

历经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的逐步完善,我国与西方等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日益缩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低端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更多的依靠人力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存活,技术劣势将使得乡镇企业的存活日益艰难,对于城乡一体化这显然是不利的。

3.2.3外部机遇分析(O)

(1)政治机遇(OP)。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国家治理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在缓缓的发生着变革。随着中央对公权利的约束,对腐败违纪行为的严惩,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现象将日益减少。中央关于惠农的政策也将得到更严格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过也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济机遇(OE)。

2013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7元。近十年来,我国人均GDP以接近8%的比例在增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是整体增长得速度仍然极为可观。当前,国内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更多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企业将大大增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质量。

(3)社会机遇(OS)。

物质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高。民众的自我觉醒将促使整个社会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文创产业等规划,农村居民将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得整个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技术机遇(OT)。

互联网正深入到千家万户,逐渐在农村等广大落后地区普及。信息化地带来的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将大大缩短城乡之前的距离感。农村居民在信息网络、物流链的帮助下也能体验到城市里的大部分产品。

3.2.4外部威胁分析(WT)

(1)政治威胁(TP)。

随着国家将新型城镇化列为未来的国家战略,城镇的建设必将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一方面,这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但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这轮城镇化忽略了广大农村地区,而新型城镇化变成了机械式的房地产开发,忽略了民生这一基本问题。endprint

(2)经济威胁(TE)。

产业转型在近年来正在加速推进,但是一旦脱离地方保护主义,淘汰大量落后的地方产生,失去广大低端的乡镇企业,将会带来农村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乡村地区的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后结果。

(3)社会威胁(TS)。

乡村在文化多样性方面不可避免的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软环境的差距有可能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同时,城乡一体化对于社会的融合发展将破坏乡村的多样性,也可能在较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引发冲突。

(4)技术威胁(TT)。

虽然我国各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电子元器件、高端制造业等多个核心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一块的研发费用与高技术人才都十分匮乏,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质量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3.3SWOT-PEST分析结论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城乡一体化虽然存在地区差异,但总体发展的的轨迹是持续向上的。从上图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治环境日益清明,经济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人民生活愈来愈富足,总体而言,当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处于优势期和战略机遇期。因此,应当抓住这一时期,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适应目前状况的发展路径。

4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4.1要素溢出的单级带动之路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期,是城镇的空间布局向心发展的态势,既资源像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当城市和乡村的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当时,农村的弱势地位将得到扭转。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照不同的速率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优质的资源要素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资本、原材料、产品与人口出现扩散现象,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这种要素溢出的单级带动之路尤为明显。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是我国无论经济活跃程度还是发展水平均为我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在上海市的资源要素向周边溢出的过程中,上海的各郊区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上海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郊区年均经济增长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2010年,9个郊区县共实现区域生产总值6712.54亿元(属地统计),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8%。同时,上海的产业结构也在加快调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与郊区产业分工格局日益清晰。形成市区以服务业为主,郊区主打服务业、农业的格局,两类产业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总体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要素溢出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当前主要产生于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通过特大城市的强大引力吸积作用,各类资源不断的从城市内向周边乡村抛射,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从而促进了整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Desakota概念即是反映这种发展思路。

4.2产业融合的区域互补之路

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城乡而言,城市为乡村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技术,公共服务设施等,而乡村则为城市提供了农业产品以及土地,廉价劳动力。资源禀赋的差异,乡村通过接受城市的资源要素快速流动,逐步产生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城乡之间通过进一步的产业链融合,实现区域间的互补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是大部分不发达城乡的战略选择之一。加拿大学者麦吉阐释的Desakota概念即是反映这种发展思路的成果之一。

在区域内没有特大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也是相对而言更有效率的选择。襄阳市襄城区尹集乡,即是这种发展路径的实践者之一。尹集乡距离襄阳市中心区20公里,在此前这里只是一片农业和零星的工业区,在襄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尹集乡通过引进“中华紫薇园”等旅游产业项目,同时将市区的高新开发区及高校引入进来,形成了连篇的经济区域。另一方面,将占用的耕地以还建别墅的方式给予农村居民补偿,同时将其安置在旅游企业级工业园区内上班,形成了襄阳市与尹集乡共赢的局面。依靠于政府的支持及这种模式,尹集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已经取到了较大的成绩。

产业融合的区域互补之路,就是要发挥城乡之间的比较优势,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在城乡之间形成产业互补链条,将城市内高成本低效率的产业转移到乡村,同时将乡村的劳动力和低廉土地转移到产业链条里去,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解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4.3结构升级的集群发展之路

当一定区域内存在多个中型城市,城乡的发展不再依赖单个城市时,城乡的发展格局又有了新的变化。各大城市连同中心腹地在这一区域内实现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集群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选择和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脉络。

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城乡格局,因为各城市与乡村间发展较为均衡,因此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即是这种路径的真实写照。江苏等沿海城市城市间距离较短,且乡镇实力都较为雄厚,因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不十分显著。近十年来,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2011年,江苏城市化率达到了61.9%,高出了全国10.6个百分点,每年有100万人进入城镇。所有行政公路、客运班车、自来水、电、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均接通,实现了“七通”。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4∶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结构升级的集群发展之路的基础是区域内城市及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较高。通过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得这种发展成果辐射更大区域的城乡区间,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30(11):17831784.

[2]汪宇明,刘高,施加仓等.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37-141.

[3]周江燕.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2014,311(2):515.

[4]王碧峰.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7579.

[5]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0.

[6]宋志军,刘黎明.1988年以来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711079.

[7]张果,任平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3336.

[8]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基于以城带乡的分析视角[D].成都:西南大学,2011,(12):6364.

[9]方大春,杨义武.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化同步,三区共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3,(4):2023.

[10]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1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