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小断块油藏不同开发方式室内评价研究

2015-06-07李立健李华彦

复杂油气藏 2015年2期
关键词:开发方式段塞采出程度

李立健,孙 雷,李华彦,杨 彬

(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河北 任丘 062550)

断层封闭的小断块油藏,难以或无法完善井区注采井网开发。注气被认为是有效提高这类油藏采收率的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1-3]。F油田断块小,油藏类型多,储层岩性多属含砾砂岩,地层流体原始溶解气油比高,油质轻,粘度小。因此,除采取注水开发方式外,利用该油田所具有的高纯CO2气藏气,探索注气开发方式改善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4],更是一项具有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储备研究。本文就该油田L区块开展了注水、注气、气水交替、衰竭等开发方式进行了长岩心驱替实验,并对长岩心驱替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5-7]。

1 研究思路

先通过对配制的地层原油进行高压物性分析,得到原油的饱和压力、体积系数、黏度和密度等基本参数;通过地层原油体系注CO2驱流体配伍性相态实验研究,明确目标油藏注CO2驱油过程增溶、膨胀、降黏等相态配伍性,最后通过长岩心实验装置进行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分别进行衰竭实验、注水驱实验、注CO2驱实验、注CO2段塞+水驱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评价各种驱替方式,探究注气驱替机理。

2 实验准备

2.1 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

室内注气注水驱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主要设备包括:长岩心夹持器、地层流体复配器、恒温空气浴、高压驱替泵、回压控制器、气量计等核心设备。另外还包括一些附属设备,如增压机、电子天平、密度计、油、气相色谱仪等。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注气驱替及水驱替实验测试流程

图2 CO2对原油膨胀系数和体积系数的影响

图3 CO2对地层原油黏度的影响

2.2 实验岩心

实验所需岩心是从F油田取得储层岩心样品,岩心样品运至实验室后,进行岩心打磨、修整、清洗和烘干,然后进行基础孔渗实验测试,岩心之间用滤纸隔开,并按调和平均进行排序。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注CO2膨胀实验结果

图2为注入CO2后原油膨胀系数和体积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层原油注入CO2后膨胀能力增强,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原油中不断溶解CO2,饱和压力增加,体积系数增大。当注入量为58%时,饱和压力增加到18.87 MPa,膨胀系数为1.48,即地层原油膨胀了1.48倍。图3表明注入CO2后地层原油的粘度下降较明显。由此可见,注入CO2有利于改善原油的物性,达到增溶降粘驱油的目的。

3.2 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

在地层条件下进行了4组长岩心实验:衰竭实验,注水驱,注CO2驱,注CO2段塞+水驱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和图4、图5。

表1 L9区块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

图4 不同开采方式采出程度对比

图5 不同开采方式含水率变化

3.3 结果对比

比较各组实验累计采出程度,驱替效果差别比较明显。

(1)L区块长岩心衰竭实验采出程度最低,为19.13%,注CO2驱采出程度最高,达到70.78%,其次分别为注CO2段塞+水驱和水驱。

(2)L区块地层原油较轻,地层条件下黏度较小(1.33 mPa·s),注 CO2混相压力为 21.88 MPa,因此20 MPa注CO2可以达到近混相驱,驱替效率高,在CO2气源有限的情况下,也可考虑注CO2前置段塞+水驱替的方式,也能有效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

4 L区块注气长岩心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4.1 长岩心驱替实验的模型

长岩心模拟所取岩心常规物性数据一致。共12块岩心拼接成直径为2.54 cm、长度为86.24 cm的岩心组,岩心之间用滤纸连接,每块岩心按调和平均方式排列,调和平均渗透率:44.94×10-3μm2。根据实际的岩心排列方式和孔渗参数,模拟网格一端为注入井,注入速度为0.06 mL/min,另一端为生产井,保持压力为实验压力,模拟研究长岩心水驱、气驱后水驱,气驱以及衰竭开采的效果。运用CMG的GEM组份模型建立一维长岩心模拟模型。

4.2 水平模型不同开发方式下采出程度对比

首先对比了水平长岩心模型(不考虑水体)衰竭开采、注水开采和注CO2开采的累计采油。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由模拟结果可知,注CO2驱累计采油最高,达到86.9%,水驱居中,为54.7%;衰竭式开发采出程度最小,为15.1%。其中除CO2驱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外,水驱和衰竭开采模拟效果较好。

图6 不同开发方式采出程度对比

4.3 水体倍数对衰竭开发的影响

建立了倾角为18°,底部存在水体的长岩心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水体倍数下衰竭式开发效果。模拟结果如图7所示。

由模拟结果可见:没有水体时采出程度在14.67%,这和水平模型基本一致。水体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影响较大,随着水体倍数的增加,采出程度增加,基本上呈线性增加。当水体倍数为25时,衰竭时采出程度为20%,比无水体的采收率增加5.33%。可见,水体对L9区块的衰竭开发影响较大,边底水是重要的驱替动力。

图7 不同水体倍数采出程度对比曲线

5 结论

(1)膨胀实验中,CO2能较好的改善原油的物性。随着CO2的注入,膨胀效果和降粘效果较为明显,地层流体与CO2具有良好的配伍性,适合于注CO2提高采收率;

(2)不同注入方式长岩心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中,衰竭实验采出程度最低,注CO2驱采出程度最高,其次分别为注CO2段塞+水驱和水驱。由于在目前地层压力下注CO2可达到近混相驱,驱替效率高,在CO2气源有限的情况下,也可考虑注CO2段塞+水驱替的方式,也能有效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

(3)建立的带倾角和水体的长岩心驱替模型研究表明,边底水是该区块重要的驱替动力,现场实施时应引起重视。

[1] 李士伦,孙雷,郭平,等.再论我国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6,26(12):30 -34.

[2] 沈平平,江怀友,陈永武,等.CO2注入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3):1 -4.

[3] 郭平,孙雷,孙良田,等.不同种类气体注入对原油物性影响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57 -61..

[4] 李仕伦,张正卿,冉新权,等.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69.

[5] 汤勇.注气混相及近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3.

[6] 何更生.油层物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35-46.

[7] 杜建芬,刘伟,郭平,等.低渗透油藏气水交替注入能力变化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15-17.

猜你喜欢

开发方式段塞采出程度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一种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油井堵水方法
组合段塞工艺解除凝析气井水锁伤害实验评价
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末期段塞优化提效室内物理实验*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数字海洋的开发方式选择和研究
车身开发中的尺寸工程技术之我见
缅甸水资源开发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