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UBM临床观察

2015-06-06闫莉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5期

闫莉萍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UBM临床观察。方法:选取40例(40眼)术后眼压正常的患者为正常组,40例(40眼)术后高眼压的高眼压组。分别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应用UMB所测量出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并进行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结果:两组术前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高眼压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玻璃体术后患者的早期眼压升高,可对患者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可能为影响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R779.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81-02

玻璃体切割术为临床常用眼科治疗方法之一,其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中,临床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1]。但在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患者常易出血引起眼压升高,可对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本研究通过对应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眼压升高患者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MB)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眼压升高后对手术的影响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40眼)术后眼压正常的患者为正常组及选取40例(40眼)术后高眼压的高眼压组[3]。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排除存在高血压眼病及青光眼病史,且均进行UMB检查者。正常组,男21例(21眼),女19例(19眼);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1.21±10.15)岁。高眼压组,男22例(22眼),女18例(18眼);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96±10.18)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各组术前及术后应用UMB所测量出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

1.3UBM测量方法UBM检查应用P40型UBM检查仪(Paradigm Medical Industries, Inc),以50MHz作为探头频率,以5mm作为扫描深度及宽度。分别选取3:00,6:00,9:00及12:00点作为观察位置进行放射状扫描,取四处测量指标平均值作为所得测量指标。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前房相关指标分析术前两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高眼压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均低于正常组(P<0.05)。

表1两组前房相关指标分析(mm)

分组

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

术前术后术前术后

正常组(n=40)2.877±0.2112.355±0.2661.226±0.2251.219±0.276

高眼压组(n=40)2.812±0.2662.055±0.2551.215±0.2150.931±0.205

t1.2105.1490.2235.297

P0.1140.0000.4110.000

2.2两组睫状体相关指标比较术前两组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两组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术后两组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2两组睫状体相关指标比较

分组

巩膜睫状体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mm)

术前术后术前术后

正常组(n=40)0.516±0.1220.629±0.12651.326±2.10246.299±2.206

高眼压组(n=40)0.505±0.1050.613±0.12552.105±2.20545.610±2.105

t0.4320.570-1.6171.429

P0.3330.2850.0540.078

3讨论

UBM为眼科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其可对眼前活体解剖结构进行清晰的观察,相对于其他眼科检查有着明显的优越性[4]。本研究分析了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眼压正常及早期高眼压的UMB检查结果,以期深入探讨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眼压升高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前两组间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高眼压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均低于正常组。术前两组间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术后两组间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患者中,其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可受到显著的影响,而对于巩膜睫状体夹角及小梁睫状体距离则无明显影响。而临床其他研究显示,存在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在行玻璃体切割治疗后,其UBM观察指标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在發生眼压升高后,视网膜脉络膜内的静脉回流受到影响,可导致脉络膜及睫状体发生水肿,故可导致术后高眼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均低于眼压正常组。但因本研究入选患者数量有限,故需对单独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患者的UBM进行更深入地分析。

综上所述,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早期眼压升高,可对患者的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500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可能为影响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志雄,吴国基,康克明,等.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初步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71-1773.

[2]沈玺,徐建敏,李娜,等.23G和20G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对比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28(3):232-236.

[3]马健利,孙先勇.23G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94-2097.

[4]吴娜,张红.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 UBM 临床观察[J].眼科研究,2007,25(8):605-609.

(收稿日期: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