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SPV运作模式

2015-06-06李晓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证券化金融市场信托

□文/ 李晓璐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保定)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MBS,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将自身所拥有的流通性较差却具有将来先进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综合重组成抵押贷款群组,通过证券化的组织机构用现金购买,然后经过担保以证券的形式卖给投资者来进行融资的流程。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扩展融资渠道以及降低经营风险,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SPV 即特殊目的的组织,在证券行业,SPV 的作用是在离开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购入和包装证券化资产来发行资产化证券。建立适合的SPV 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关键,能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长期发展,同时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研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SPV 运作模式有其现实意义。

一、SPV运作模式

SPV 的设想源自中国墙的风险隔离设计,规定了非常严格的业务范围,因此SPV 这种特殊目的的组织是具有较高信用的实际组织,并且不会出现破产的情形。资产证券化是基于一定资产综合的基础来开展可交易证券的融资形式。SPV 是整个资产证券化流程的关键,确定SPV 的法律形式是实现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问题。资产证券化设计是20 世纪70年代从美国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现阶段对资产证券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将资产证券化作为债权凭证进行发售,能够减少资本在重组中的风险,从而保证基本资产的获利性和流通性。

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来讲,SPV 这种抽象性的组织形式,还处在寻求发展环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被打开,面对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需要分析国内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外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以及选择合适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式,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在我国,有以下两种SPV 的运行模式:

(一)商业银行建立SPV。在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经成为了非常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成品。依据我国现有的环境和技术,尚无法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跨越式发展。现阶段,随着房屋需求量的增加,导致住房贷款市场不断膨胀,大部分银行都选择在资产负债表内进行融资。在商业银行中建立SPV,能够优化贷款发售环节的流程,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利用信托替代SPV。信托形式在资产债券化模式中被大量使用,贸易往来中,利用信托进行货物的出口,其中涉及出口商的信托资产,将其同其他资产相区别,保证独立的信托资产,这个过程中信托就相当于SPV,产生相同的作用。

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SPV运作模式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实践证明,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需要分析国外成功的案例,以及积极完善国内市场相应的机制,才能实现资产证券化。

我国目前处于资产证券化的开始阶段,政府需要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加强法律方面的协调和监控,完善市场体系,安排设置交易准则,依照国家常规惯例进行财务监控和管理,以及降低风险。而SPV 的法律地位同很多现行使用的法律相冲突,若是将其全部改善,会降低时效性和可行性,因此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国家制定相应的资产证券化制度,确定SPV 具体的运行模式。基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的发展,通过SPV“分阶段开展,逐次来完善”的运行模式,提高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等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及住房金融市场全面发展之后,可以适时开放整个金融市场,减少政府干预,准许私企进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市场中,这个时候发展商业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我国发展金融市场最终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SPV 运行模式,首先分析SPV 运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然后分析在我国使用SPV 运行模式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而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将会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还不是很完善,需要使用相适合的SPV 运行模式,来对其进行参与和引导,促进金融资本市场的完善。

[1]苏杭.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探讨[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20.

[2]李卫生.A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设计[D].西北工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证券化金融市场信托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信托QDⅡ业务新征程
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让金融市场发力
让与担保和信托
从不同视角解读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