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并发扬“仁义礼智信”(新百家争鸣)

2015-06-06

环球时报 2015-06-06
关键词:仁者仁义仁爱

王更化

学界纪念和反思“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的活动与讨论近日渐入高潮。新文化未必全是好的,旧文化未必全是坏的。但作为旧文化基本价值观的“三纲五常”,在当下是否还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仍充满分歧。100年来,不断有人,如陈寅恪、贺麟、蒋庆等试图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正名,但并没有得到响应。至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虽有不少学者对之报以同情态度,但在价值序列上仍排得靠后——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根据儒家观点,所谓“常”,就是“常道”,即人伦中须臾不可离的基本价值与道德准则。以仁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人者,仁也”,朱子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这表明,人皆具有仁爱的德性,都能秉持仁爱的精神,以自己为中心,由己推人,由近推远,环环扩展,与他人互相尊重、彼此友爱,从而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温情的社会秩序。

事实上,“五常”皆是人与生俱来、根植内心的真实情感,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孔子则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五常”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性规定,且使人生、社会乃至民族和国家更具有人情味、道义感,更文质彬彬、聪慧睿智,更诚信友善、和谐美丽。“五常”价值不比其他任何一个国族的相关价值逊色!

性与习成,善与俗美。千百年来,“五常”通过礼乐教化、经典传承等多种方式,内化于每个人的心灵,外化于每个人的行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道德特性。

100年前“打倒孔家店”,推动中国走上一条“激烈反传统”的文化之路。在此期间,“五常”亦被冠以封建、愚昧、落后、虚伪的恶名,甚至被攻击为“吃人的礼教”。当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有些传统的确需要变革或调整。但作为人之为人本质规定与基本价值的“五常”,却丢不得。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仁爱精神匮乏、礼仪文化粗鄙、反智主义盛行、真诚互信缺失等系列道德滑坡现象,与这些价值失守相关。

事实上,当今社会要远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用“五常”来呵护国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陌生人社会”加剧人际疏离,更需要人们打破狭小自我的牢笼,发扬仁爱精神和道义责任;“后现代社会”充满庸俗粗鄙,更需要人们避免优雅和智慧的沉沦,培育礼仪环境和睿智氛围;“商业化社会”奉行竞争原则,更需要人们警惕唯利是图的陷阱,彼此真诚互信和同舟共济;“全球化时代”凸显民族特性,更需要国人珍爱自家传统,传承与光大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和道德特性,使每个中国人都能以一种优雅高贵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需要指出的是,“五常”不是中国地域性的价值,而是世界普适性的价值。1946年《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建议将儒家的“仁者爱人”写进宣言,并将“仁”翻译成conscience(良心)一词,为各国代表认可,从而成就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此外,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行仁爱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外学界将之誉为人类的“道德黄金律”,并被写入1997年世界宗教大会《全球伦理宣言》。这些都表明,“五常”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仁者仁义仁爱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久假不归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意外
仁爱来到我身边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