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人行为心理学的棚户区改造环境设计

2015-06-05

山西建筑 2015年22期
关键词:棚户区老年人空间

战 越 万 婷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于老年人行为心理学的棚户区改造环境设计

战 越 万 婷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通过对棚户区中老年人群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以及目前棚户区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现状分析,本着棚户区改造的“惠民”原则,详细分析了老年人对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居住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分别在建筑布局、公共设施、路网结构、绿化环境和交往空间等几方面,总结出了在规划建设中应为老年人做出的特殊改进之处。

棚户区改造,老年行为心理学,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1 相关背景介绍

1.1 棚户区改造与老龄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老龄化的双重阶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激增,留住在老城棚户区内的老年人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增长。如何在将来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中为老年人设计、规划和改善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一项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任务。

1.2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行为心理需求

1)行为需求。

调查表明(见图1),由于老年人闲居时间较多,老年人每日会进行如下活动:a.社会交往和邻里互访;b.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c.养花、鸟、鱼等;d.娱乐活动;e.健身锻炼身体。这些日常活动会因地域性和时域性不同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适宜且多样的居住环境空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2)心理需求。

a.安全感。老年人是社会各年龄阶层里较为脆弱的群体,老年人对于自身安全的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他们需要较大程度的安全感。b.归属感。主要是指老年人在社会和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心理感受。c.邻里感。亲密的邻里关系、适宜的空间尺度可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补充作用,有利于充实其精神生活和进一步增进环境的安全感。

1.3 棚户区老年人生活环境现状问题

1)建筑布局混乱。

棚户区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后随意搭建的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建筑布局混乱,通风及采光不好,部分房屋墙体已经断裂(见图2),随时有倒塌倾覆的可能,严重威胁着行动迟缓的老年人。

2)公共设施匮乏。

现存的棚户区都是建造时间比较久远的住区,一般处于自然环境比较差或者是城乡结合处等位置。在棚户区中的老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设施,生活过于单调。

3)道路网和车辆停放混乱。

大多数棚户区内部道路宽窄不一,街路坑洼不平,雨雪天气道路更是泥泞不堪,出行困难,甚至连消防车和急救车都无法驶入(见图3)。同时,也存在一些指标粗放的问题,比如未明确规定残疾人助力车、三轮车和代步车等车辆停放问题(见图4)。

4)绿化环境条件差。

植物种植不成系统,且多为观赏效果不佳的乡土树种,达不到景观效果,对亲近自然的老年人来说是一大缺陷。

5)交往空间匮乏。

棚户区内的居住群体都是在一起居住很久的老街坊邻居,在该社交网络中,邻里关系占了很大比重,但是,由于棚户区社区管理不完善,邻里之间缺乏充足的室外交往空间(见图4)。

2 棚户区环境改造设计策略和原则

2.1 基于行为需求的设计策略和原则

1)建筑设计的适老改造。在户型选择方面,适老住房的基本房型应该是两房或两室一厅,在必要时方便子女或他人照顾老年人。起居室和卧室要保证良好的朝向,厨卫空间面积应需要考虑轮椅出入的情况,临街外墙、外窗以及户之间隔墙和楼板也要采取隔声措施。

2)安宁的交通设施和停车规范。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以步行为主,在进行改造过程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

首先,应该考虑建设可以让老年人群通行无阻的无障碍步行空间。

在现代居住小区中大部分以高层为主,为方便老年人下楼,应考虑合理布置电梯的位置和数量。如果是多层或低层住宅,应考虑适当减小楼梯踏步的高度,增大宽度,降低栏杆扶手的高度等;在住宅入口处,应设计无障碍通道,保证老年人上下楼梯的安全性。

其次,应该设计可供老年人休息的步行停顿空间。

数据显示,老年人平均步行疲劳极限是10 min,步行距离大概是450 m,因此应当在整个步行系统里每隔400 m~500 m的距离安置一些座椅或其他用来休息的设施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增设专门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助力车等停放地,增加这类特殊用车的停车率,并降低普通小汽车地面停车率指标。

3)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考虑北方城市的气候条件,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气温低,冰雪覆盖面积广,在长达4个~5个月的冬季时间里,除了必要的出行,棚户区中老年人冬季活动基本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空间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是不能用的,针对这种特殊环境,应该设计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与场所。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架空建筑底层空间。根据北方城市特殊的气候条件,可以考虑将底层空间设计成活动空间,供老年人打牌、聊天的场所。第二,合理利用中间层及顶层的空间。设计者可以考虑在建筑的中间楼层和顶层预留出相应的活动空间。

4)空间环境的细化与塑造。棚户区的外环境设计要坚持经济性、地域性和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享受自然景色是老年人使用室外空间的重要原因之一,观赏自然景观可以增进季节感和方位感,可以设计安置假山石,人造水域和喷泉,配合一些符合地域性的植物,设计大片草地绿化等,形成一派自然风光,便于老年人进行遛狗和种植活动。要设计能吸引老年人驻足停留的小品景观,要合理设计和保留冠幅大的树种,用于空间划分和提供阴凉等。

2.2 基于心理需求的设计策略和原则

1)交往空间设计。

随着人的年龄的不断增大,住宅的交往空间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老年人交往空间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行为心理学的要求,具有安全性、可达性、可识别性,还要有一定的人性化考虑因素。考虑到老年人群行为心理的特殊性,可以借助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元素,对空间进行界定和围合,形成较为私密的空间,使其免受打扰。

2)公众参与原则。

在棚户区改造的规划送审之前,组织编制机构应向社会公布方案,采取座谈会或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有效地建立起社会大众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使各方面工程都在市民的监督下进行[1]。

3)居民安置办法。

棚户区改造的居民安置问题,以哈尔滨市为例,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居民进行安置:第一,实行产权调换的居民可以按照“拆一还一”政策进行安置;第二,政府对居民采取实物安置与货币化安置相结合方式;第三,以《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来制定补偿金额,将拆迁补偿与市场经济的等价原则相结合,依据房屋市场价值评估,由地段决定安置补偿金额[1]。

4)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是社区养老的问题,是指在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老年人不应该只是被服务对象,也应该是提供服务的对象。第一,加强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比如建立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服务。第二,加快社区养老组织建设,提倡互帮互助。第三,开展老年人组织建设,增加居民凝聚力。第四,创新老年人护理制度。

3 发展前景分析

3.1 人文关怀前景

使老年人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供给他们一个方便、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是一项真正贴心的惠民行动。

3.2 社会福利前景

在目前物质不充足的条件下,单靠政府力量来解决养老福利事业很难。居家养老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以较小的经济成本满足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一模式更适应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3.3 文化传承前景

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工程时,加入一些适老的设计和改造,通过保留原有建筑构件,旧有建筑片墙的保留等,成为新住区的景观亮点可以使回迁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减少陌生感,增加社区文化底蕴,打造出结合复古元素和新时代特色的符合城市文脉和地域性的新住区篇章,同时,也能增加“孝”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唤起整个社会的敬老意识。最后,在棚户区改造中进行适老改造,也是对年代建筑的历史传承,使其住宅建筑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的同时,旧有元素继续诉说其传奇历史与时代辉煌。

4 结语

棚户区的改造是一项政府提出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城市更新工程。设计师们应当把为老年人设计一个满足其行为心理需求的居住环境作为棚户区改造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表现出青年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对老年人的关怀。

[1] 郭 鹏,吴莲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哈尔滨市棚户区改造政策[A].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C].2008.

[2] 张春华.居家养老的理论与实践[A].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C].2006.

[3] 蒯国斌.老龄社会的住区设计策略[J].城市研究,2012(7):19-23.

[4] 李 红.住区老年人交往空间设计[J].大众科技,2010(5):77-79.

[5] 段培培,宋文鹏.中国老年住区建筑和老年社区建设[A].第十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C].2013.

Design of shanty town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gerontic psychology

Zhan Yue Wan Ting

(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of behavior of elderly people in shanty town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quatters living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in shanty towns “Huimin” principle, for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f this special group to show concer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derly to there building of the squatter settlement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behavior mental demand, respectively i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public facilities, road network structure, green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summed up the special improvement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be made for the elderly.

shanty towns transformation, old behavior psychology, living environment space design

2015-05-27

战 越(1988- ),女,在读硕士; 万 婷(1970- ),女,副教授

1009-6825(2015)22-0012-03

TU241.93

A

猜你喜欢

棚户区老年人空间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