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崛起的中国高铁

2015-06-05

科学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京津城际高铁

什么是高速铁路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千米,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千米的铁路系统。

客运专线是相对于货运专线以及客货混行线路而言的。在我国特指大城市间的长途客运专线(相对于城际铁路而言),建设标准一般都在时速250千米以上,所以客运专线都是高铁。

城际铁路是指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客运铁路线,如长三角城市间、珠三角城市间、京津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有些建设标准比较高,如京津、沪宁、沪杭等,未来时速在160~200千米的城际铁路将成为主流。高铁与城际铁路区别就是,城际铁路特指时速在200千米以下的线路,时速在200千米以上的城际铁路归入高铁范畴。

中国为什么需要高铁

2008年8月1日,以“京津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为主要标志,我国正式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从此,高速铁路的建设风起云涌,令世人瞩目。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建设高速铁路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口超过13亿,一半在农村,另一半在城镇,其中只有1/10居住在大城市。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其间的差距都很大,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改变。受制于这个国情,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里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中小城市的人口也要到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去“淘金”,这就是“巨量人口需要流动”。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而且愿意负担长途旅行的费用,比如春运期间几十亿人次的客流、黄金周旅游线路火爆等现象,都是这个能力和意愿的外在反映,这就是“巨量人口有能力、有意愿流动”。

在这样的人口大国,当巨量的人口需要流动,并且有能力、有意愿流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答案很明显,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景:在各个车站、码头、机场,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公务流、商务流、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叠加在一起,种种拥挤不堪的场面,每个人的印象都很深刻。

因为这些原因,全国客运量不仅会居高不下,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变得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客运量为180亿人次,2010年是325亿人次,2015年预计将突破400亿人次。

客运需求旺盛,铁路如何发挥作用

在很多人心里,“铁路”可不只是两根钢轨、几节车厢那么简单。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狂风暴雨,坐在车里都很踏实。过去,就算车厢里人多、条件差,但人们照样聊天、打牌、喝酒、吃饭、读书、看报,可以说这是铁路运输独有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人觉得,千辛万苦之后拿到了火车票,一下就放心了,因为火车既不会堵车也不会有交通管制,一定会在该到的时候把旅客送到。简而言之,火车给人的印象就是安全、正点、舒适。

可是这么多年,“一票难求”的现象可把人愁坏了。原因在哪里?还是建设得慢了。

1990年以前,我国每10年修通的铁路还不到1万千米,到2000年也才刚超过7万千米。和公路比,这个数就太寒碜了。以2008年来说,我国铁路里程接近8万千米,而公路里程已达到了373万千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内第一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长度不过100千米,而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一嘉定高速公路”已开通了20年,高速公路的总里程更是已经超过6万千米。

可是,一共就这么点儿铁路,上面还要跑货车。货车的平均速度不到50千米/小时,这些“限速器”在线路上隔三差五地挡道,插在中间的客车又不可能像公路那样随意超车,就是想跑快也做不到。由于线路少,客车只能和货车在同一条线上跑,每条线每年能运约8000万人(每天约20万人)。但是,如果这条线上只跑客车,就可以做到每3~5分钟发一列车,每小时最多可以发车20列。如果每列车按1000人计,那么一条线每小时就可以发送2万人,双线就是4万人。与客货混跑的客车相比,专跑客车的话,每天只用5小时就可以运送20万人,达到之前的能力极限,如果用更多的时间,运力还会大幅提高。这就是说,客运专线的潜力很大,可以明显提高铁路客运能力。

如果与其他运输形式比,铁路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以4车道的高速公路为例,每小时能输送约9600人,如果是2条跑道的机场,每小时的吞吐能力大约为1.2万人。显然,还是铁路(单线2万人、双线4万人)的运输能力更大。

因此,只要铁路建设跟得上,即使在客运量迅速增长的今天,仍有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高铁改变生活

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仅6年时间,中国运行的高铁里程就超过11028千米,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居世界第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较之于常规的普速铁路,高速铁路的全部优点都源自于“快”。现在,乘坐高铁出门,已经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选择。它舒适、方便、快捷,令人印象深刻。中国高铁逐渐改变了中国的交通格局,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

高铁: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随后几年,武汉一广州、郑州一西安、上海一南京、上海一杭州、石家庄一太原、济南一青岛、大同一西安、海南东环……一系列高铁相继建成且投入运营。2011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广深港高铁广深段的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逐渐进入了高铁时代。

高铁不仅缓解了多年来紧张的铁路运能,而且为发展货运重载、创新运输服务和产品、提升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目前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有245个,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直线距离1500千米左右,全社会客流量处于大幅度增加态势,大中城市之间的客流增长势如井喷。高铁开通以来客运量持续增长,周末、节假日经常满图运行。

高铁:改变了经济地理

京沪、武广、沪宁沪杭、京津城际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经济圈之间及经济圈内部的高速循环系统,缩短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距离。高铁沿线还出现不少新城区和新工业区,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高铁同时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了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

京沪高铁沿线24个车站所在地中,有十几座城市都在规划建设新城。山东德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杨云广说,德州以前招商引资,几乎没什么优势可言,引来的多是“小板凳”“小椅子”。高铁开通后,引来的全是“大飞机”“大航母”,美国微创、中国建材、红星美凯龙这样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大集团、大项目纷纷抢滩德州,德州有了高铁新区以及国家级高新产业园,“招商引资”变成“选商引资”。而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园,使德州7000个农户迈向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之路,也使中央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由纸上变为现实。

京津城际使北京、天津两座城市日益同城化;沪宁高铁促进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融合;广州到珠海、长春到吉林、南昌到九江、上海到杭州的高铁开通后,同城效应也比较明显……时间距离的缩短让人们的空间感觉更为接近,沿线每座城市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资源都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共享。

高铁:稳增长扩内需的“火车头”

据测算,在全社会货物运量中铁路货运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11028千米的运营里程、近12000千米的在建规模、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规模……稳增长、扩内需,高铁是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拉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合宁、合武高铁开通后,合肥到上海、南京、武汉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强化了中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向皖江城市带等中部地区的加速转移。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以来,其公交化、大运量的运输模式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小时经济圈”。

京津城际开通后,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35%,许多餐饮店和观光景点游人爆满。郑西高铁开通以来,沿线郑州、洛阳、三门峡、华山、渭南、西安等设高铁车站的城市旅游增长都在20%以上。京沪高铁沿线有包括长城、故宫、泰山、孔庙在内的9处世界遗产、1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高度聚集的地区。

随着中国内地高铁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高铁节约的社会时间价值也在大幅增加。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铁路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是最低的,特别是高速列车没有尾气排放,采用真空密闭式集便器,对沿线不会产生生活垃圾的污染,人均能耗仅为飞机的2.5%、汽车的20%,可谓“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猜你喜欢

京津城际高铁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高铁会飞吗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人地百米建高铁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