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散于书外,神聚于学生

2015-06-03刘晓庆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散文化国文梁实秋

刘晓庆

【内容摘要】散文强调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教学也应当追求形散于书外而神聚于学生的思路。以选修教材中的散文为基础,沿着该散文的思路向书外发散,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比较中获得认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散文教学的空间,也能够抓住散文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选读 形 神

散文强调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赋予了散文教学以较大的空间(尽管实际教学中常常囿于应试而难以抵达应有的空间),苏教版选修教材中,涉散文的有《现代散文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两本。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选读”,指的是让学生直接享受大家选择的结果,譬如《现代散文选读》,编者即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及作家毕飞宇。而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选读”,则似乎应当赋予教师以及学生以更大的选而读之的空间,所选之文除了以本为本之外,应当向书外扩散。并且,选修的主体在于学生,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那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此,散文选修教学就形成了一种思路:形散于书外而神聚于学生。笔者以此理念为依据进行了些许思考,现以《现代散文选读》中《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浅显思考。

一、形散于书外——赋予散文选读以更大的空间

散文选修之选读,如果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寻求更为广大的空间的话,那应当如何实现形散于书外呢?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的一篇作品,文中的国文先生自是主要人物。在学生所学、所读之文学作品中,写老师的并不少,最著名的当属巍巍的《我的老师》。事实上,学生读此文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也正是此文。显然,两者对老师的描述也迥然不同,学生所熟悉的蔡芸芝老师温柔美丽,是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而徐锦澄在梁实秋的笔下则是“徐老虎”,相貌古怪且凶。有了这样的对比,“老师”这一形象也就生动鲜活了许多,于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类似文本,譬如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贾平凹的《我的老师》等。这些都是大家,也是学生相对陌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虽多为散文,但风格却不尽相同,于是学生的视野也自然就开阔了起来。这是形散于书外教学思路的初衷。

形散于书外还有着一层含义,那就是在阅读面前的文本时,能够将思绪放飞到文本之外。这样对散文的品读就不至于陷入到字词句义的应试模式当中去(事实上对选修教学的评价常常是这样的),学生就可以在整体意义的建构中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譬如有学生回忆起小学或初中时所写的一些关于老师的文章,他们忽然开始“憎恨”自己以前的那些描述方式,因为跟梁实秋的笔尖比起来,他们对老师只遵从了传统的教化,敬爱、蜡烛等字样充斥全文。更有学生说,那时的文章现在看来只有肉感,没有骨感。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下面再谈,但这样的认识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散文选读,要想让学生自主生成认识,就必须形散于书外,以让学生能够在比较的心理基础上生成认知。

二、神聚于学生——确立散文选读之教学的根本

苏教版《现代散文阅读》上承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程设置的要求,下启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以让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生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并对之进行散文化表达的热情与勇气。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符合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的基本要求,也与笔者思考中散文选修要神聚于学生的思考一致。

神聚于学生有两个基本含义:

其一,对于散文的选读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知并适时引导。经由形散于书外的过程,学生目所能及者,应当是以书内文本为主,书外文本为辅,且主题一致的一组散文。由于有多个文本作为对比,因此学生对散文是如何表达生活的,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示生活的就有了一个质性认识。且如上面第一点所提及的一样,这种认识并非尽善尽美,但有了这样的认识,散文教学就可以再进一步。比如说《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与巍巍的《我的老师》风格迵异,笔下的老师完全是两个样子,然而都不影响作者对老师真挚的情感。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了批判自己曾经作文的意识,笔者以为是可以引导的:巍巍以小学生的心理回忆小学教师,教师的美丽与教学的关爱自然是应有的视角;而梁实秋以十八九岁的心态,回忆上午英语授课、下午国语讲授的学生生活,自然多了一份对老师的真实描写,但“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如果笑起来,是狞笑”等描写,并不是对老师的抹黑,相反,这样的写实却是“怅惘敬慕之意”的真实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视角必然会导致散文写作有不同的笔风,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其二,散文选读要关照学生的散文化表达。我们说神聚于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中学生的生活往往是压力与憧憬并存,且再大的学习压力也无法完全压制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憧憬。而高中学生所憧憬者,往往是可以且需要散文化表达的。老师固然可以是散文化表达的主角,同学相处之事,明恋或暗恋的人与事,都会是散文化表达的直接内容,即使是在被称为“战斗”的各种考试中,学生对复习、考试过程中的金戈铁马也会有婉约式的散文化表达。因此,关注散文化表达,就是关心散文的选读与选修。

领会了这两点含义,便确立了散文选读与教学的根本。

三、形散而神聚——高中散文选读走向高效途径

选修不同于必修,选修中的散文教学要想走向高效,关键不在于对散文的精耕细作,而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认知。

在从《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发散到其他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老师”一这概念出发,过渡到散文的结构上,过渡到对写作手法的认识上,过渡到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识上;再过渡到对写作手法的选择与写作对象的关系上,并在其中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散文大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写作风格……当有学生说“散文原本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而对‘神的描述手法则应当是不拘一格的,写作的人不同,风格自然不同……最关键的还是应当‘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时,笔者深以为然,并基本可以认定持此类观点的学生已经触摸到了散文学习的本质。而这,也正是散文选读高效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张静. 课堂:让学生始终“在场”,《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2.

[2] 邹雪晴. 披文入情 虽幽必显,《中华活页文选》,2013.10.

[3] 魏静. 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现代语文》,201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化国文梁实秋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梁实秋谈付出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没留神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