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课堂大容量,追求智慧教学

2015-06-03唐晓蓉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6期
关键词:萧红赏析课文

唐晓蓉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么简单,语文教育本身承载了更多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个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人格审美等全方位的训练提升。

随着语文中考改革,现在大部分地区不再考查教材内的现代文阅读,很多教师开始困惑:既然中考都不考了,教材上的课文还要不要上了呢?要上的话又该怎样来组织教学呢?既然全部考查课外现代文了,是不是只能大海捞针转战题海了呢?加强课外训练,又该怎样进行阅读指导呢?作为一线教师,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始终认为不管如何改革发展,不管出现多少种教学主张旗号,有一点是永不变更的,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扎实教学基本功,课堂一定要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本人认为教材内现代文肯定要上,而且要上得更加的精彩生动,更加的高效实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文知识点,还有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更有情感上的感悟与提升,真正实现小课堂大容量的智慧教学。下面本人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感受,初步探索一些阅读教学环节的优化。

一、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充满着兴趣热情的时候,他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怀着好奇心探究欲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在新课导入环节中,要精心设计,创新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如在教学苏教版九下《呼兰河传》一课时,基于本篇课文是萧红写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一个节选,我采取的是向全体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的形式。首先简单介绍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写作风格等,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了解;其次播放了最新放映的关于萧红的电影主题曲《只得一生》,让学生在低沉优美的音乐声中激发对著作的兴趣,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课堂非常自然地进展下去,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了文本。

二、整体感知,把握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或者完成一篇课外阅读,第一步必须是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探究作品的前提。因此,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完整地阅读,要明确阅读的方法与要求,丰富创新整体感知的形式。

如教学鲁迅的《雪》一文时,教者让学生先通读全文,读出主要内容;读出描写的画面;读出抒发的情感。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边读边思考,层次性目的性一目了然,读懂这三个问题,学生再进一步解读文本时,就有了依托,有了感知,有了感悟。如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教者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树( )的藤萝”,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基本上找出了文中所有形容修饰藤萝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教师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探究作者写作手法目的思想情感等,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内涵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专家学者们对于“背景资料介绍”的观点主要有两种。支持者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只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人生经历,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感情及作品的内涵;反对者则认为要“淡化背景,直面文本”,不能让一些背景资料禁锢影响学生最本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不能因此而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其实,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具体教学要根据实际选择运用,这样才是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在教学《呼兰河传》一文时,当学生都沉浸在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回忆时,教师话锋一转,抛出问题:萧红在写作此文时已是一位比较有名的作家,她为什么还会沉浸在描写童年生活呢?在学生思索的同时,教者截取了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的一段自我介绍,影片的视觉冲击力是震撼的,学生仔细倾听着,思考着;视频结束后,教者又补充了萧红生平中几次重大遭遇,概括了萧红悲惨的一生。学生完全被震撼了,为这样一位传奇女作家短暂悲惨的一生震惊遗憾,此时此刻再次品味作者笔下的童年,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不用老师反复引导,不用同学多次争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萧红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对慈爱宽容祖父的深深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完全通过学生自我解读完成了。适当进行背景介绍,在学生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起一个推波助澜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走向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切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赏析,感受作者语言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现课文的闪光点,捕捉课文的精妙处,引领学生品一个个标点、读一个个词语、赏一个个句子,析一个个段落。通过细嚼慢品,催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理解情感。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时,教师根本无法回避对于文章语言的品读赏析这一环节,要理解作者对于绿热烈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品生动字词,“拍”、“抚摩”等透出作者对绿浓浓的爱恋;品修辞,一组比喻构成排比,从视觉、感觉、触觉几个方面再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品写作手法,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品读赏析,学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绿的浓烈的炽热的爱恋之情。同时,在这样的赏析过程中,学生无形中训练了自己的语感能力,熟悉了各种赏析技巧,在课外阅读答题中也能更加规范有序。

五、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合作探究,能够变被动式的阅读为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呼兰河传》时,孩子们已经通过自主阅读,分析出来文中所描写的环境是自由的,“我”的生活也是自由的,教师又抛一个问题: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祖父,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他与“我”的自由生活有没有关系呢?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刻画这个人物呢?三个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索,学生快速地在文中找寻关于描写祖父的文字,通过对祖父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解读,一个慈爱、宽容、尊重孩子天性的祖父形象生动鲜明,呼之欲出。紧接着,同学们开始合作探究,祖父这个人物与“我”的自由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关系,最终确定有关系,并且有很大关系。经过讨论论证,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与耐心教导,“我”才能有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我”才能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学生自主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关键是学生学会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课最大的收获之一。

六、课堂迁移,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笔者认为,课堂迁移这一环节相当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作业本身就有总结、延伸、拓展、深化等功效,与新课程理念也是完全吻合的。因此课堂迁移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侧重点也是多角度的,这样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课堂迁移可以是和社会热点时事相联系的;可以是进行比较阅读拓展知识面的;可以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可以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体验的……总之,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阅读的领域是丰富的,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课堂,开拓视野。

课堂教学的环节远远不止这些,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要分析实际学情不同文章,精心选择优化每一个环节,丰富每一节课的容量,提升学生阅读、赏析、品味、感悟、写作等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

猜你喜欢

萧红赏析课文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步辇图赏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