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叙事及其消费本性

2015-06-02格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验小说传统

至于信息,我简单说一下,这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我们刚才说小说对传统故事是第一次反动,我认为,我们今天的信息叙事构成了对传统故事和小说的双重反动,既是对传统故事的袪魅,同时也是对小说的袪魅,完全变成了一种消费品。

第一个特点,是即用即弃。即便你揭露黑暗,你关注底层,当你说出这样口号的时候,它本身也是消费性的,这很悲剧。当我们坐在舒适的客厅里,看到别的小孩被压死,而无人去救,当然会很难过、同情,同时心里有一种庆幸之感,我的孩子不会被压死,我离这个事情很远。你看到底层的工人睡在大街上被蚊子咬,一个月只领那么点钱,一家人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你会突然对自己的优越状况产生肯定。当我们以为自己在做一件严肃事情的时候,背后却有一种消费性的影子。这个讨论起来,问题很复杂,我简单说说。

第二点,这个信息叙事,所借助的表现形式恰恰是小说和传统叙事,利用了传统叙事和小说叙事的形式,借用。这种借用,在我看来是一种滥用,然后它辉光——本雅明说的那个“氛围”——不再出现。

所以,我们今天看我们消费性的故事、产品,很简单,我们看电视剧,电视剧当然不是信息,也是故事,但是跟小说不一样,电视剧是消费的产品,是给你看的。它跟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放弃了小说在它的鼎盛时期曾经承担的功能,放弃了对社会直接的观感。我们今天的电视剧,有时候写国共两党、民间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东西,就是利润最大化,传播面的广度,如何消费。在编这个故事的时候,甚至已经放弃了基本的合理性。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些看电视的人,包括我,我知道这个电视剧很烂,故事基本无聊,但是我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它满足的是我们最为简单的好奇心,打发无聊时对故事背后人为的期待。你不是不紧张嘛,就让你紧张一下,然后缓和一下,再紧张一下。我知道电视剧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这很可怕。

还有电视新闻也是类似。新闻,本来应该好好地报道事件,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告诉我这个事件内容就可以了。而今天的新闻却追求“文学化”,但是实际上,它所要的东西,只不过是文学的外衣而已。

第三个,所谓的时效性。信息当然注重当下,这是时效。立刻、马上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多说几句,我们知道,这个社会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过程,第一传统社会,第二现代社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后面这个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大家说法不一,很多人叫“后现代”社会,而我个人觉得“后现代”这个词没有合法性,因为这个现代性没有结束,还在加速进行,所以我宁可采用另外几位学者的说法,比如高度现代性,比如超现代性,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比“后现代”这个词好得多。我觉得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当下性,当下性发生了奇妙逆转。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的手段和目的开始分离,甚至连18世纪、19世纪个人主义的英雄也不再出现,那样的梦想已经被抛弃。小说曾经诞生的英雄,还有音乐中的贝多芬那样的,不存在了。

我写完《春尽江南》以后不想写了,想做点别的事情。但是就像摩尔说的,当一个人成了作家,基本上就被判了无期徒刑,因为朋友们的催逼,我最近在写一个五六万字的中篇。我提到一个资产阶级的主人公。资产阶级曾经雄心勃勃,这个主人公,就像希特勒那样有非常大的野心,当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资本怪兽;而当他变成文学艺术界巨人的时候,就是贝多芬。这当中不是没有空间,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便是这样的时代也已经悄然结束了。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信息导致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故事的滥用产生的后果,就是使得作为消费品故事的生产,成了文化产业里面很重要的部分。背后潜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提供娱乐产品,而是彻底改变你这个人。若干年前,我们看那些庸俗的电影电视剧的时候,还是有所警觉的,但是现在没有了。我为什么同意上微博?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希望了解正在微博上发言的这些人是什么人,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看法。说实话,我看了以后非常悲哀,当然也有感动的地方。我在这儿只说悲哀的地方。不管是文学,还是其他的文化产品,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一流的智慧,甚至二流也不需要,我们需要三流的智慧,哗众取宠的东西。我在《春尽江南》里面,有一章讨论这个问题,关于人的分类问题,我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出现了“新人”。

该讲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么多。最后我稍微说说:小说怎么办?

我们今天这个文学,当然小说的重要性在下降,这个毫无疑问,它的没落也毫无疑问。但是我们知道,当一个东西面临死亡的时候,意味着新的东西正在产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柄谷行人到清华来讲座时,曾有学生问,你觉得文学已经死亡了,可是正因为它死亡,所以它更有希望。它有新的希望在酝酿,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柄谷行人当时说,格非也在场,他是作家,让他说,我不知道。当然,我没有回答,但是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很深地思考,当年诗歌就是这样,当叙事诗面临终结的时候,叙事的功能让给小说了,诗歌怎么办?诗歌必须找到自己新的领地,必须寻找新的突破。乔伊斯当年说,电影将抢夺小说大部分的权力,所以小说要有新的变化,要有电影不能取代的东西。比如文字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电影里的林黛玉只能选一个,而小说里的则是永远可以想象的。

所以我觉得,正因为小说确实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说它面临死亡,我觉得也不过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未来小说的可能。我稍微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我觉得当今的小说,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小说家故事的来源基本三个:第一,个人经验,这是小说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它在贬值,但是个人经验还是很重要;第二,我认为是传统故事,小说实际上也在利用传统故事,比如说列斯科夫,甚至最近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动向,全世界很多的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传统故事的魅惑力,这是一个新的变化;第三,媒体信息和社会性事件,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故事性的来源。endprint

第一,从个人经验来讲,我觉得需要重新陌生化。假如我们不加选择地试图呼唤、唤醒个人经验的话,你唤醒的可能是社会化话语对你的引导。一个人要发现自己的个人经验非常难,比表达难得多,我希望这个东西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摆脱意识形态化,当我们获取经验的时候,你实际上获取的是虚假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对个人经验的东西进行陌生化,寻找到新的内容,像当年霍桑、卡夫卡做的那样,那个经验出现,他们发现完全是全新的东西,那个经验经过奇妙的变化,而不是不假思考。我跟学生说,你们写个人经验大部分不是自己的,是报纸上看来的,同学们聊的。你自己真正的个人经验在哪里,你并不知道,这个机制很复杂。

第二,对传统故事的利用。我特别喜欢拉什迪若干年前写过的《哈乐与故事之海》,在这个小说里面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堕落,很大程度上跟故事的衰落有关。看拉什迪的作品《羞耻》《撒旦诗篇》《午夜之子》,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非常多的神话故事,半巫半神的故事,非常多的新闻事件。他有那么大力量,能把所有的故事整合在一起,很奇妙。另外还有像帕慕克、印度的罗伊的作品,还有大家最熟悉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百年孤独》里面有很多的神话,因为马尔克斯在他幼年时代,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作家,他听了成千上万的故事,这是《百年孤独》产生巨大魅惑力很重要的原因。《百年孤独》前面还有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马尔克斯借鉴了那个作品——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是个全新的作品,里面的人骑着猪、骑着羊、骑着扫把,这些神奇的人,神奇的天使、魔鬼,跟共青团员同住一室,非常奇妙的想象力。所以我们要重新重视、改造传统模式。这是我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我推荐列斯科夫很重要的原因。文学的路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狭窄,还有一大块我们可能还没有怎么利用。

第三个,我觉得我们要摆脱对于传媒信息的依赖。今天的作家,十有八九都是看着电脑新闻写作,很可悲。因为这些新闻不断地刺激我们,所以我们很少关心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内心跟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交互活动?当然我刚才讲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他们这些人,过去对媒体非常关注,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多的东西。今天也一样,我觉得我们不能忽视媒体,我们当然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今天对这个媒体需要更多的警惕,然后对它加以新的利用,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格非,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边缘》《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迷舟》《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验小说传统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乐淘淘“先进”经验
倾斜(小说)
乐淘淘“先进”经验
少年力斗传统
文学小说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不在小说中陷落
相关经验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