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该让教材更接地气

2015-06-02邢照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演讲词语法高中生

毋庸讳言,便于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服务复习考试,是每一套教材都应该有的功能。多年未修订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模块”)越来越不接地气,很多地方脱离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愈发显现出其不足。

一、语法知识系统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考一般不直接考语法,初中语文教学便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而高中语文教材则刻意规避所有的语法知识,导致高中生不懂语法,连一般句子的基本成分都划分不准,这很不利于学生正确把握词句的结构和含意,不利于辨析和修改病句,不利于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199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344页有这样一则注解:【技经肯綮之未尝】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之,助词,起提宾作用。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明,从不经过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此注解先从语法角度说明句式特点,再解释句子和词语的含义,清晰明白,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把握规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注解中极少出现语法分析,很不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和句法,这是当下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中学语文教材应充分发挥语法的工具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部分课文选用失当,不利于激发教与学的兴趣

课文在学习语言、积累素材、借鉴技巧、丰富情感、积淀思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高中生早自习很少读语文,有些学生上课不愿带语文书。语文教材没有时代气息是学生“倦怠”语文课的原因之一。

部分课文陈旧。学生很难揣摩“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北国的秋来得悲凉”这些句子的含意。因为对学生来说,消除不了时代隔阂,阅读就索然无味。难道《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要在教材中“驻扎”百年不成?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关注当下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的美文,如刘奇的《“乡愁”九脉》(《安徽日报》2014年3月4日)和龙应台的《在北京吵架》(《杂文报》2014年3月11日)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一篇演讲词远没有华科大李培根校长的演讲词生动而时尚!了解马克思和恩科斯,那是政治课或历史课上的事,学生更关注演讲词的文采和现实意义。教材中所选的现当代文章,要有思想有文采,要有趣有用,更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要充分发挥其人文性的熏陶育人功能。要问问高中生喜欢读什么。选用课文不能只取名家名作,接仙气而不接地气。

课文难度悬殊。这主要指“语文3”第四单元和“语文5”第四单元的科普文章。其中《动物游戏之迷》浅易,而《宇宙的未来》等涉及的科学知识有很大难度。《中国建筑的特征》涉及的建筑概念术语太多,又没有图例参考,给教学带来不少麻烦。科普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选材应以有利于语文教学为宗旨。

不敢直面现实。缺少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好作品。高中师生喜欢读《语文读本》里有思想有锋芒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好文章。《语文读本·必修1》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丑陋的中国人》《谁的“天国”》等就备受青睐。

三、知识方法梳理欠缺,不利于能力培养与应试

古汉语知识不系统。每篇文言文课后的“探讨与练习”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辨析、文句翻译等强化训练不够,只是蜻蜓点水。到“语文5”才梳理出《文言词语和句式》一文,可惜该文对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解释不够详尽。

写作教材中缺少审题立意的方法。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亟待有章可循。写作教材中所选的例文与高中生的生活有较大距离,不利于学生借鉴。

规避考试难点,缺少解释说明。对考试中失分较多的表现手法题和探究题等,教材中少有解说,是盲点。教材与《考试说明》不接轨,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复习过多依赖资料而轻视教材。

删去了老教材中有价值的附录。如《标点符号用法》《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等。删去附录不利于知识的整合与积累。

总之,教材修订应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重生活、重知识、重训练,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彰显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教材修订的周期要缩短,其中安排的语文活动不能总是滞后于时代。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入“感动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的语文元素。要适当补充书法教学内容。

教材修订要遵循方便教学、与初中知识衔接、与高考复习接轨的原则。走近学生、走近教师、走近生活、走近应试的教材才接地气,才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备受师生青睐。

邢照允,语文教师,现居安徽界首。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讲词语法高中生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