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两支莲 曼妙并蒂开

2015-06-02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支点示例桃花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状: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丰富的教材资源对于写作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这一方面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读写训练的重复、低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以读带写,促进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转化”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对此进行尝试,摸索出了“读一读——赏一赏——选支点——写一写”的“以读带写”教学模式,让“读”“写”两支莲,曼妙并蒂开。这里略举教学实践中的几个课例,谈谈语文课程教材资源在写作上的运用。

一.模式解读

该模式的实践背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论。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例子,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教学的例子。遵循“例子”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文当做“读”和“写”的范例,引导学生阅读(“读一读”),在读中赏(“赏一赏”),在赏中悟,体会文章写作的妙处,选择可借鉴的某个点(“选支点”),从最基本的仿句(把句子写通顺、写优美)、写人写景(学会借助描写手法去描写人、物)、记事(将一件事交代清楚)等写作练习入手,由句到段再到篇地进行写作训练(“写一写”)。通过这种阅读、写作的整体推进和写作技巧上的有序指导,以教材资源的“读”,带动学生的“写”,让学生学以致用,习得技巧,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以“读”带“写”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操作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课例各自写作上的特点,来确定写作的最佳支点。有的文章语言生动凝练,就把它当做仿句的例子;有的文章以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或场面描写见长,就把它当做片段描写的范例。

二.课例再现

示例1——《理想》(指导学生把语言写生动、写精练。)

环节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一读”);

环节二:找出最喜欢的诗句,分析喜欢的理由(“赏一赏”);

环节三:选择喜欢的句子(“选支点”),在“爱心、快乐、幸福、挫折”中任选一主题,模仿着写几句诗化的语言。

学生作品:

生1: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生2:挫折是砚,磨出沉稳的墨;挫折是墨,渲染单调的纸;挫折是纸,等待成功之笔;挫折是笔,绘出美好未来。

示例2——《散步》(训练学生如何选择并感受生活中美的瞬间)

环节一:找出文中最温暖的画面,与大家分享(“选支点”)。

环节二:分享你见到的或经历的感人的画面和瞬间。

环节三:请以“感人的一幕”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注意写出画面感。

学生作品:

生1:在小区里看见一个老奶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爷爷一起捡破烂。老奶奶将捡来的可回收物放进绑在轮椅把手上的大麻袋里。有一次老奶奶累得腰有些直不起来了,老爷爷张口说了几句什么,缓慢而艰难地将手抬起,盖在老奶奶推着轮椅的手上,轻轻地拍了拍。他们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让我感动。

生2:放学等车时,看见车站拐角处有一家人。父亲双脚残废,绻着腿坐在一块装了轮子的木板上,身后一个五六岁的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手上拿着一个塑料制品的小零件当玩具。妈妈的腿有点瘸,从破瓷碗里拿出一个馒头递给小男孩,小男孩把馒头撕成两半,一半递给母亲,一半放到父亲嘴边。父亲将一半馒头再次分成两半,自己吃较小的一半,剩下的喂小男孩吃下。母亲也如父亲那样做了。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感叹:多么伟大的亲情啊!

示例3——《女娲造人》(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环节一:“读一读”,思考 ——写什么。

环节二:“比一比”,课文与《风俗通》里的短文有什么不同?思考——怎样写。

总结扩写的技巧:1.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当时、当地的情形。2.借助多种描写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

环节三: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技巧,完成《孙叔敖埋蛇》的扩写练习(“写一写”)。

附原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学生作品:

孙叔敖埋蛇/曹嘉凌

那天,风和日丽,孙叔敖和小伙伴儿们出门游玩。他们一会儿追蜜蜂,一会儿捕蝴蝶,一会儿戏弄草间的小虫子,玩得可开心啦。

正在这时,草丛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声,接着便有两个蛇头从草丛中露了出来。孙叔敖吓得连退几步,脸色铁青,依着身后一棵大树瑟瑟发抖。再定睛一瞧,呀,这蛇两头一身,听大人说,见到两头蛇可是要死的呀!这可把小叔敖吓坏了,他转身逃出了玩耍的小树林,靠在一旁的大石头边呼呼喘气。

忽然,孙叔敖的脑袋里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其他人再见到了这两头蛇怎么办?也要像传说中的那样死掉吗?不行,我不能让这种悲剧再在别人身上重演。想罢,他拾起一根木棍朝树林走去,果然那蛇尚未爬远。他小心翼翼地靠近蛇,使出吃奶的力气,举起木棍向蛇的七寸打去……

掩埋好蛇的尸体,孙叔敖朝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只要一想着自己快要死了,不能对母亲尽孝了,便十分伤心。

见到母亲,他终于忍不住呜呜大哭。母亲忙问他怎么了,孙叔敖说:“我今天看见了两头蛇,听说看了两头蛇的人会死,我不能再孝敬您了。”母亲问:“那蛇呢?”“我怕再有人见到它,就把它杀死埋掉了。”母亲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孩子,你不会死的,为民除害,老天会保佑你的。”

示例4——《不朽的失眠》(引导学生巧借他人智慧,点燃自己的灵感火花)endprint

环节一:欣赏歌曲《涛声依旧》,想一想歌词中的物象在哪里见过。

环节二:比较歌词与《枫桥夜泊》,看看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1.所用的物象一样;2.表达的感情一致;3.借鉴中有创新。

环节三:小说《不朽的失眠》与诗歌和歌词比较,三者写作上有怎样的渊源?

归纳张晓风小说创作的奥妙:1.大胆的想象。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细腻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

环节四:写一写。张晓风走进落榜者张继的内心世界,借助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主人公落榜后失意的心境。在作者的笔下,那西斜的残月,嘶哑的乌啼,结霜的干草,点点的渔火,让人心痛的钟声,无一不润染着诗人不尽的沮丧、孤寂、凄寒和失意,令人触文动情。请结合课堂所得,以熟悉的诗人和他的某首诗、词为依托,放飞想象,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做一次对话吧。

学生作文:

错 过/郑斯元

我掩上书卷,看着封面上开得灿烂的桃花,心里生出许多感慨来。一切,都在桃花的见证下开始,也在桃花的见证下错过啊!

——题记

他是远赴长安赶考的士人,风餐露宿到了长安郊外。

远远地,他看到一个院落满院桃花。来到门前,止了马,定定地欣赏这难得的美景。这时,门被缓缓打开,开门的是一个清丽素雅的妙龄少女。他慌忙行了个礼,说:“姑娘,在下行路口渴,能否赐一碗水?”姑娘点点头,一声“请随我来”,把他引进了院子。

娇艳的桃花,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正看得入迷,姑娘已端来一碗水。他一边喝,一边偷偷打量倚在树旁的姑娘。凉风习习,吹落几朵桃花,正好落在那个姑娘的肩上,映红了她的脸庞。淡淡的花香弥漫,让他想起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可赶考才是他此行的目的啊!带着一颗悸动的心,谢过这位姑娘,连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便离开了。

匆匆又是一年。那长安郊外妍如桃花的佳人安好?他又一次策马来到这座寄托着他莫名期许的小院。叩着门环,脑海中浮现出佳人巧笑倩兮的模样,也浮现出自己斟酌已久的说辞。可是,许久无人开门。望着墙内快要盛开的花苞,他无奈!失望!提笔在墙上写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名“崔护”,策马离去。

十日后再来,桃花正艳。叩门,开门的却是一位老者。他心中一惊,说明来意。老者长叹一声,告诉他自己的女儿那天归来后看见题诗,以为二人就此错过,伤心欲绝,如今已逝。

崔护呆在原地,他不曾想,自己的来迟竟使二人错过终身。

教材中的写作资源俯拾皆是。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生活环境和阅历的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反映到创作中也定会异彩纷呈。所以,对学生起步时的依葫芦画瓢,我们不妨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踩着前人的脚印往前走,帮助他们缩短写作中摸索的过程。随着阅读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生活的积淀,相信他们会在写作的路上健步如飞。

魏萃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珠海。endprint

猜你喜欢

支点示例桃花
桃花眼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喊桃花
斗牛犬“桃花”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