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活血方对肝肾阴虚型红斑狼疮肾炎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

2015-06-02纪岩文张勉之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狼疮肾炎亚群

岳 颖 ,纪岩文 ,张勉之 ,刘 维 ,陈 敬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4.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且严重的内脏损害,约6O%SLE患者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症状,肾组织光镜检查显示肾损害达90%,约50%可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是决定SLE患者疾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长期有效控制肾脏病变对控制SLE病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近年来,笔者应用补肾活血方配合基础治疗LN,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36例于2013年11月—2015年5月在天津公安医院皮肤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及天津公安医院肾内科就诊SLE患者,均符合1997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有肾脏累及[4],且不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他类型肾病、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女性患者排除妊娠。疾病活动性参照2009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修订分类标准[5],为轻中度活动[5分≤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4分];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6]。各自按照病历末两位号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8例。基础治疗组中男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0.52±9.71)岁,平均病程(8.34±4.35)a;SLEDAI(11.64±1.71)分。联合治疗组中男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0.31±8.73)岁,平均病程(8.19±5.24)a;SLEDAI(10.86±1.88)分。两组资料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组采用西医标准疗法[7]1)甲基泼尼松龙:5分≤SLEDAI≤9分,始用剂量为0.5 mg/(kg·d);10分≤SLEDAI≤14分,始用剂量为1.0 mg/(kg·d),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规范撤减激素。2)环磷酰胺(CTX):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0.5~1.0 g,加入0.9%NaCl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30 d 1次,后根据病情减至3个月1次至停止。

联合治疗组在采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口服补肾活血方汤剂(生黄芪60 g,熟地黄30 g,五味子30 g,茵陈蒿 30 g,青蒿 10 g,半枝莲 30 g,丹参 10 g,川芎10 g,五灵脂 10 g,白芍 20 g,大黄 10 g,大黄炭10 g,蒲黄炭10 g,草决明20 g)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观察4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均取血留尿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C3、C4、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应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型)检测 T 细胞亚群(CD3+、CD4+、CD8+),并记录治疗前后SLEDAI、日糖皮质激素用量、发生高血压及血糖异常波动情况及可能不良反应。

1.4 T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采集外周血标本2 mL,加入EDTA-K2抗凝管,分别取100 μL加入实验管和空白对照管。于实验管加入20 μL CD3-Per-CP、CD4-FITC和CD8-PE鼠抗人单克隆抗体,4℃避光孵育30 min。染色后在两管分别加入红细胞裂解液2 mL,混匀后室温孵育15 min。裂解后两个试管分别在转速1 500 r/min条件下离心3 min,弃去上清液,得到白细胞沉淀。使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在转速1 500 r/min离心3 min,反复2次。最后分别加入600 μL 4%多聚甲醛固定液混匀,制成单细胞悬液上机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治疗前后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每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肾脏功能指标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素氮较基础治疗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比较(s)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尿素氮(mmol/L)基础治疗组 治疗前 4.21±1.56 53.47±09.05 10.69±3.13治疗后 2.38±0.74*# 94.69±18.13*07.69±2.23*#联合治疗组 治疗前 4.11±1.45 49.98±09.32 10.97±3.88治疗后 1.86±0.79*# 91.19±19.49*05.02±2.46*#组别 时间 24 h尿蛋白定量(g)Ccr(mL/min)

2.2 狼疮活动度免疫指标及激素维持量 各组间治疗后C3、C4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LEDAI评分及日糖皮质激素用量较基础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3、C4水平比较(s)mg/d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3、C4水平比较(s)mg/dL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C3 C4基础治疗组 治疗前 47.39±06.17 07.01±4.45治疗后 95.21±10.31* 19.45±6.23*联合治疗组 治疗前 45.43±07.19 08.56±5.01治疗后 91.87±12.80* 21.58±7.2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日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日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s)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日糖皮质激素用量[mg/(kg·d)]基础治疗组 治疗前 11.22±1.46 0.79±0.21治疗后 5.78±1.23*# 0.37±0.17*#联合治疗组 治疗前 11.98±1.25 0.75±0.25治疗后 3.17±1.84*# 0.19±0.18*#组别 时间 SLEDAI(分)

2.3 T细胞亚群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D8+较基础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后CD4+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情况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情况比较(s)%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

2.4 不良事件 治疗过程中,基础治疗组有1例新确诊为2型糖尿病,1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5例出现血压较基础血压明显升高,4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出现肺炎;联合治疗组2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2例出现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

3 讨论

狼疮肾炎属于中医“虚劳”、“水肿”范畴,肾气亏虚为本病基本病机,湿热、瘀血为主要病机贯穿病程。叶任高认为本病病机为“肾虚血瘀”,是一种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的高度概括[8]。部分肾病学者对LN的发病机制认识一致,初期因热毒炽盛,损伤血脉,后期因气虚、气阴两虚而致瘀血,阴虚则血中津少,血液黏滞难行[9-10]。“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阻,则易致水湿内停,日久则化热,而致呈现湿热交阻的证候。湿热不仅与肾脏病的病情活动有关,而且贯穿始终,使肾损害迁延难愈。而狼疮肾炎的进展过程中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慢性纤维化的形成,是久病必虚、久病入络致肾虚及瘀血阻络之象[11]。瘀血是伴随本病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并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而进一步影响疾病的发展。因此,狼疮肾炎的治则当以补肾活血化瘀为本。

“补肾活血方”是由张大宁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的一种新兴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该方由十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肾、活血化瘀的功效。补肾活血方是以“肾虚血瘀证”表现为基础,根据中医补肾活血法原理制定的,临床上采用补肾、滋阴、温阳、益气、活血、祛湿毒等治法予以扶正、培本[12]。本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狼疮肾炎疾病特点,加用熟地黄,重用黄芪,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熟地黄功能补血益精、滋阴填髓,为补肾阴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有含多种地黄多糖,能够对抗连续地塞米松用药后血浆中皮质酮浓度的降低,能够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抑制作用,有能防止肾上腺皮质的萎缩,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之功效[13];大剂量黄芪[14]、五味子可明显改善肾脏损害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及具有免疫调节功效;茵陈蒿、青蒿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并能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半枝莲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渗出性、增生性炎症[15];丹参、川芎、五灵脂、蒲黄等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已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吸收和清除,起到抗凝、抗变态反应和抗炎等功效[16]。大黄、大黄炭降浊排毒,具有抑制肠道内尿素合成、抑制肾小球和系膜细胞增生及防治残余肾高代谢紊乱等功效[17];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熟地黄配伍白芍是补益肝肾良方,且白芍具有较强抗炎、免疫调节的功效,目前已被应用于治疗多种肾炎且取得良好疗效[18]。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该方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原发肾脏疾病所致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均取得良好疗效。肝肾阴虚型LN多见于轻中度活动性狼疮肾炎,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长期低热、盗汗、双目干涩、腰酸背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可伴面红赤、失眠多梦、阴虚火旺等症。本研究在原方基础上根据肝肾阴虚患者病情特点,酌情加减方,辅助治疗轻中度LN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治疗后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日糖皮质激素用量均较基础治疗组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狼疮肾炎的发生,主要存在肾脏的免疫性损伤,免疫紊乱是红斑狼疮和狼疮肾炎发病的中心环节。SLE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的异常表达,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正确判断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19]显示,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而CD8+T细胞正常或升高。CD8+细胞亚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活动期SLE患者的CD8+细胞几乎全部被反抑制性T细胞(CD8+VV+)取代,不能显示抑制功能,而阻断了CD8+细胞对CD4+细胞的抑制作用,而其中CD8+VV+的增加可以直接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使CD8+细胞增多。另一方面CD4+亚群中的抑制诱导T细胞降低,T细胞不能诱导CD8+细胞对B细胞产生抑制作用[20],因此活动期SLE患者CD4+细胞降低,CD8+细胞正常或升高,仍然表现为体液免疫的亢进,B细胞增殖并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本研究显示,联合应用补肾活血方治疗LN能够上调SLE患者CD4+水平,下调CD8+水平,调控纠正免疫失衡状态,且CD8+在联合治疗组下调水平高于基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患者免疫紊乱状态,而免疫状态的纠正不仅有助于稳定病情,而且能有效避免感染发生,增强患者对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耐受性,降低激素维持应用剂量。

[l]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1-443.

[2]叶任高,张道友,刘冠贤.红斑狼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3]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1730.

[4]叶任高,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59.

[5]李圣楠,黄慈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6-8.

[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魏秀芳,王慧芳,刘晓霞,等.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92-1795.

[8]陈国姿,田锦鹰.叶任高教授从“瘀”论治肾病的学术思想[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47-1750.

[9]赵立琳,叶 雷,王立新,等.狼疮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2):89-91.

[10]朱月玲.从肾虚、湿阻、血瘀论治狼疮肾炎[J].山西中医,2013,29(7):61-62.

[11]王丽萍,杨丽丽,张 勇,等.狼疮肾炎热瘀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36-38.

[12]张勉之,张大宁,刘树松,等.补肾活血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3):53-55.

[13]云秦川.中药黄芪的药理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4,21(6):33.

[14]曲环汝,苏 励,姚重华,等.补肾固精方合大剂量黄芪注射液对脾肾阳虚型狼疮肾炎免疫状态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6-9.

[15]陈长勋,李廷利,王树荣,等.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54-1656.

[17]贾胜琴,谭小月,阎丽娜,等.补肾活血方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3,41(5):471-474.

[18]李冰菲,王 娟,张碧丽.白芍总苷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5):811-814.

[19]Hu S,Tao D,He P.Immunophenotyping of lymphocyte T and B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Tongji Med Univ,2001,21(2):108-109.

[20]张冬青,王树军,马安伦,等.SLE中的反抑制细胞与γδTCR阳性T细胞[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2(4):1-3.

猜你喜欢

狼疮肾炎亚群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1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回顾性分析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狼疮脑病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