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教班,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样?

2015-06-02王桂岐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5年4期
关键词:早教同伴玩具

王桂岐

有一天,我去校区听课,课间坐在大厅休息,边上坐着一位奶奶,奶奶大概以为我也是家长,便跟我大倒苦水起来,主要是在说“早教中心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脸上一副失望的表情。

听到孩子家长这么说,我有些尴尬,当面和这位奶奶解释嘛,又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再加上私立早教机构一方面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商业机构,这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如何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早教班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我想还是回到婴幼儿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上吧。

很多家长会对早教班有这样的期待:

1.每次上课都会有不同玩具和游戏,丰富多彩且富于变化。

2.宝宝学会的东西多,至少比自己在家教强。

3.老师会时刻关注到我的宝宝,和我的宝宝有密切的互动,宝宝的胆子也大一些。

4.宝宝在家是一个人,送到早教中心来就是想宝宝能结交朋友。

疑惑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重复?

我的观点:重复是婴幼儿学习的基础,但需要的是科学的重复。

家长提到的重复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具的重复;二是游戏的重复;三是环节、流程的重复与固定。这些重复,让陪同宝宝来上课的家长感到一丝无聊,又或者让家长警惕“哎呀,这个早教机构是不是骗钱的”。

家长花了钱,自然想“买到更多的东西”,这点可以理解,但请家长注意,重复是婴幼儿的学习模式。一个喜欢的故事,宝宝可以听上10遍,一个喜欢的玩具,宝宝会反复操作,而上早教课时当出现固定环节时他也会更愿意参与。在每一次的重复中,宝宝所习得的内容都会得到深化,每一次都会产生不同的经验,同时,正是在这样的重复过程中,宝宝体验到“完成”的乐趣,从中获得自信。试想,如果每次宝宝真的都在学习新的内容,玩新的玩具,宝宝会不会无法掌握呢?这对于宝宝来说,可不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商家的托词,那我要告诉大家,也确实有一部分早教机构因为研发实力不够,对老师的培训没有跟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又会考虑成本的因素,减少教具品种,这样的重复便是人为造成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能够去鉴别究竟是用心的、科学的重复,还是不负责任的重复。

首先,同一件玩具,玩法不同花样也不同。上课时使用的玩具都是我们教研人员精心挑选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即使像小鼓这类构造简单的玩具,也有不同的玩法,除了用手拍打出节奏,还可以引导宝宝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分辨声音,也可以让宝宝把小鼓驮在背上爬一爬,发展肢体的平衡与协调,更可以通过鼓点的快慢、鼓声的大小来锻炼宝宝对身体的控制力。玩具怎么玩,怎么组合,都要靠早教老师的科学设计、组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玩法。

其次,重复不等于一成不变。比如,同样的游戏,在第二次、第三次玩时,老师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月龄段的增加作微小的变化,让游戏更加新鲜有趣。比如,同样是自我介绍,13~18个月时,宝宝坐在家长怀里,由家长代替宝宝介绍;2岁左右,由家长和宝宝组合介绍,家长起了头,宝宝说后面的内容;3岁前后则是宝宝站在大家面前,自己来介绍。正是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让宝宝的能力一步步进阶。

疑惑2:为什么老师不关注宝宝到底学会了多少?

我的观点:体验,意味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很多家长期望宝宝在早教班能够学会很多东西,但却发现早教机构似乎没把宝宝完全学到这些东西作为课程目标,也没有刻意去强调“学会”这个结果。这会不会是有点不负责任呢?或者是在忽悠家长呢?

对宝宝而言,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去理解,通过模仿去操作,通过触摸去感受;在与家长的语言互动中拓展词汇,学习表达;在通过感官感受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建立认知,这些过程远比能不能认出几个小动物,会不会数几个数字重要得多。

对家长而言,宝宝学习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早教老师会通过图片、声音、动作来进行内容的传递,事实上这也是给家长示范,用什么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用什么方法让宝宝学习。

早教班中的认知活动、游戏的难度设置,是根据该月龄段幼儿的平均发展水平设置的,这也就意味着其中的某些活动对于一些宝宝有可能太难,而对于另一些宝宝则有可能太简单。这个现象本是无可避免的,宝宝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如果家长总是惦记着、纠结着“别人宝宝能做到的,我的宝宝也要做到”这个结果,忽视宝宝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愉快、放松的氛围对于宝宝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疑惑3  :为什么老师和我的宝宝互动那么少?

我的观点: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亲子关系第一。

很多家长总是以为将宝宝送到早教班,孩子与老师会有很多的互动,但在早教班实际上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个早教班有多少个宝宝呢?早教班招生时,一个班级的人数一般控制为10~15人,这既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也是为了能开展集体游戏。0~3岁宝宝突发情况比较多,出勤率比较难控制,很多班级的实际出勤的人数也可能只有6~9人!如果我们按6个人算,一节早教课1小时,除去欢迎、结束、休息和老师要推进各个环节,单独指导每个宝宝的时间确实可能只有5分钟。

从早教中心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因为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亲子关系永远放在第一位。早教机构和早教老师对宝宝来说是陌生的,只有当亲近的家人在场时,宝宝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在早教课的各个环节中,亲子间的互动也在不断地融洽,沟通也在不断的升级,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紧紧的拥抱、一个轻轻的扶持,意义远远大于宝宝执行一个指令、学习一个动作。老师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告诉家长注意哪些事情,有什么延伸的活动可以在家里做,这些都是在教家长怎么和宝宝玩。所以,如果家长感觉到在上了一段时间的早教课后,你和宝宝玩得更愉快了,你也不用为了下班后到底和宝宝玩什么而苦恼时,那你在早教班的收获就很大了,这可比单纯地老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更为“超值”。

疑惑4:为什么我的宝宝和别的宝宝接触那么少?

我的观点:在实质性的同伴交往行为出现之前,宝宝需要先观察和模仿他的同伴。

很多的爸爸妈妈选择带宝宝来到早教机构,是期望宝宝能在一个这样的集体环境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同伴间的互动交往。家长想象的交往,可能是主动打招呼,叫出对方的名字,或一起搭积木等,而这和宝宝的月龄有密切的关系。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宝宝们合作做一件事情或合作玩一个游戏时,同伴交往就出现了。事实上,宝宝对于同龄人的关注和交往行为并不会很早出现,一般要到宝宝18~24个月左右。但合作行为(或合作游戏)不是突然有一天就出现了,而是建立在同伴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那什么是同伴观察和模仿呢,爸爸妈妈可以想想,在早教中心,当老师下指令做一个动作时,宝宝有没有在观察他的同学,然后模仿他的动作。同样,在早教中心,老师也会引导宝宝们抱一抱、传递一下东西、观察一下其他宝宝在做什么等这些简单的同伴互动,这样都是在为宝宝迈出同伴交往第一步而作准备。

还是那句话,现在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收费不低,动辄上万,家长付了钱,自然想“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可是究竟什么是得到呢,是不是越多就意味着越好呢?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宝宝的角度,用宝宝的需求去看待、去评判。

在本次的分析中我提到专业的早教机构和不那么专业的早教机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早教机构呢?或者一家靠谱的早教机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看下期。

猜你喜欢

早教同伴玩具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早教QA
早教真那么神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