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生不是演说家,却是无与伦比“造物主”
——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青年创新工作室”

2015-06-01董铁莹马鑫

中国青年 2015年22期
关键词:造物主科工中国航天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特约记者 马鑫

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团委 提供

天生不是演说家,却是无与伦比“造物主”
——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青年创新工作室”

文/本刊记者 董铁莹 特约记者 马鑫

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团委 提供

红毯、闪光灯很难捕捉到这群年轻人的身影。倒是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一个个青年创新工作室里,他们更善于与实验和数据“对话”,天生不是演说家,却是无与伦比“造物主”。

安静的工作室里,时针指向晚间10点,他们依旧在忙碌。微信群不停更新着信息,头脑风暴刮得“更猛了”。即便在深夜,一个好点子也能瞬间点燃所有人的热情。

青年创新工作室,给了这群年轻人“创新梦”更好的依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鼓励下,为了更好落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1+2+3+4+5+N”的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战略举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于2014年底开始启动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活动,目前,首批青创室共26个,第二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青年创新工作室的优势之一,就是它打破了固有的建制,让优质资源重新整合。与此同时,一批有创意有思想的青年能够聚集到一起,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优势,成为催生新技术的孵化器。

“三院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队中的一员,担负起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顺利过渡到新常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同时,激发全员创造活力,实现人人创新、时时创新,更是我们做强、做优,稳步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内在要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党委副书记施毅告诉记者。

“高科技研发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越简单的工作模式和越简化的工作流程,越能让研发人员更少感受到来自现有组织制度的限制,更加自由地思考解决方案,高度专注于工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在清新单纯的人文环境中以“孵化”的形式催生新产品”,对此,三院团委书记马鑫深有感触。

今年9月3日盛大的阅兵式上,反舰导弹武器装备威风凛凛地出现在世界媒体的镜头中。少有人知道,它的背后,正是航天科工三院的年轻人数年如一日的努力,成就了国防军工的光荣与梦想。据悉,在航天科工三院,院级青创室团队总人数目前已达到381人,35岁以下青年比例占到83%。青年一代,正成为新一代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红毯、闪光灯很难捕捉到这群年轻人的身影。倒是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一个个青年创新工作室里,他们更善于与实验和数据“对话”,天生不是演说家,却是无与伦比“造物主”。

将不可思议变为可能

相当于让一个光筒子里的气流乖乖听话,产生推力;相当于在十二级台风里点燃火柴;相当于返回舱表面不允许烧蚀……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们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大气层内长时间高超声速飞行的理想动力装置,并且其与涡轮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形成的组合发动机能够大幅提高动力装置性能并拓展工作范围,使远程快速投送和廉价便捷空天往返成为可能,代表了航天航空推进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国际上各技术先进国家均制定了各自的高超声速/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发展计划,力争在该领域抢夺技术制高点。”31所“超燃冲压发动机”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博士介绍说。

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主要以博士和硕士为主的青创室团队,却已将这项高新技术推向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创新是新军事变革的原始驱动力,在31所,记者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年轻人们不断攻坚克难的决心。

某新型发动机冷却技术的研制,给团队成员小盛带来了难忘的记忆。“那时候面临的是冷却能力不够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内属于技术攻坚难题。对于一个科研人员而言,实验过程其实是非常费体力精力的,我们常常不到饭点肚子就咕咕抗议了。由于实验地点在外地,地址非常偏。每次实验前组长都会带很多的食物前往,红牛、咖啡等饮料都是必备的。因为空间狭小,实验过程中要连续站立几小时不能舒展身体。但虽然实验条件艰苦,大家的情绪却非常高涨。通过加班加点的努力,我们的实验结果最终获得成功,该项技术进入国内第一梯队的范畴。”

31所青创室的成功不是偶然,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他们还定期在室内开展学术沙龙,鼓励新想法、新创意的提出,促进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比如燃烧技术专业组两周一次的头脑风暴,不同的项目小组针对彼此科研任务的现状给出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团队成员小朱说。

走出本单位,青创室的年轻人还纷纷加入到全国性的各类会议讲座之中,让更多的集体智慧碰撞出火花!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厦门大学航天前沿技术暑期学校、清华大学燃烧技术暑期学校……各类会议讲座中都能看到31所年轻人的身影。“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避免闭门造车。也能使我们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创新思路,少走弯路”,团队成员小郑说。

科研是枯燥的,没有捷径,没有热烈的关注。但张波带给整个团队这样的信条:“如果一件事可以让一个人哪怕有一点点的意义,那么就去做吧。思考过程的目标是什么,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足够的努力。”31所青创室的年轻人,用青春谱写着科研的赞歌。

媲美“鬼怪工厂”

“每一项内容都是新技术、新挑战,这对团队成员无疑是一种考验。如果没有一支有梦想、有激情、有恒心的团队,这样的技术攻坚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夭折。”采访中,航天科工三院党委工作部部长任家祥如是告诉记者。

为了支持这项航空航天新技术的发展,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将“战术导弹微系统总体技术”团队列为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队伍。众多青年才俊在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斗在微系统总体技术的论证和研究领地,誓夺战术导弹微系统技术的高地。

“微系统技术是一项多学科高度交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技术。集团公司提出了六微概念,包括微感知、微处理、微控制、微传输、微对抗和微集成。事实上,六个领域中的每一项都是新技术、新挑战”,团队负责人吕主任说。

本身基础薄弱,积累不足,如今又要攻关集“六微”于一体的微系统技术,这对所有团队成员来说都是“难上加难”的挑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像波音公司的‘鬼怪工厂’那样,用创新让微系统事业形成燎原之势”,吕兵兵告诉记者。

攻关之路何其难!成立之初,团队成员对微系统技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面对苛刻的项目需求,团队成员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还记得在申报之初,初识微系统的我们都一筹莫展,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纷纷买来相关的专业书籍钻研,面对很多技术难题,我们还会邀请领域内的专家进行研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攻坚克难,我们青创室才最终明确了青创室的中长期目标”,团队成员小陈回忆说。

定位“小、实、新”,为了攻克每一项技术难关,全体成员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同时,青创室由三部第一批80后领导干部亲自带领着十余名80后青年活跃在战术导弹综合电子集成技术领域。

没有人退出,也没有人抱怨。青创室形成的良好科研氛围,激发了所有团队成员的青春力量。在国家需要的每一项领域努力,在高新技术的每一个环节攻坚,“战术导弹微系统总体技术”青年创新工作室的年轻人们,在追寻着科技梦、中国梦。

有想法就去做

事实上,随着飞航产品发展,新一代装备对材料体系、加工工艺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铸、锻、焊等工艺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工艺方案变革迫在眉睫。

在以自主创新力闻名的航天领域,“设计得出来制造不出来”的尴尬一直存在,并且长期拖慢了航天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如何扭转这一窘境,让制造走在前面?

为此,航天科工三院239厂专门成立了“轻量化精密成形”青年创新工作室,从成立之初就将工作目标对准了复杂构件轻量化制造领域,通过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及成果积累,在产品瘦身与技术推广方面初见成效。

主动推动创新、积累工艺成果、积极牵引设计、开拓横向市场,这是青创室成立伊始就确定的管理思路,其目的是为了打造“精益化、复合化、多面向”的项目团队。

“其中我们有一个样件专项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新技术应用的论证环节,缩短了样件产品的研制周期,推动创新工艺方法尽快应用。‘有想法就去做’早已变成了我们的习惯,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效益,那就是我们已将创新积累经验和成果应用于多种研制型号的产品制造上了”,青创室负责人李主任介绍说。

轻量化精密成形青创室成功实现了多种飞行器关键构件的轻量化制造。“比如在某内埋式进气道的研制中,采用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代替铸造结构,使得材料利用率由不足10%提升到60%以上,内部缺陷较铸造结构显著降低,减重40%~50%,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再比如在多个新型飞行器产品上推广钣焊结构代替铸造机加结构,实现内外表面全加工,提高加工可达性和材料利用率,解决了重量超出设计要求的难题”,团队成员小孟介绍说。

在航天科工三院,这样优秀的青创室还有很多。35所微波微系统青创室已在微波微系统、射频综合、微波SoC、微集成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开展大量工作;8357所新型固态存储技术与应用青创室以现有的固态存储及片上系统(SoC)集成项目组为基础,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牵头,致力于在存储领域为集团公司微系统技术及应用专业发展形成核心支撑;306所超材料青创室以超材料隐身天线罩工程化应用为目标,开展设计、加工和成型工作;310所“航小科”青创室通过推动新媒体建设,促进集团公司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

实干精神,正在成为航天科工三院青年人的主流价值取向。科技成果的取得并非朝夕之间,很多情况下需要数载甚至数十载的不懈努力。而很多科研工作,即便经过了这样的努力尝试,最终仍有可能以失败告终。但在航天科工三院,青创室的年轻人从不惧怕失败,“说到底,还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没有这份热爱,也很难支撑我们坚持到最后。集团领导为我们设立了创新工作室,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试错的机会,不怕失败,才更有可能成功”,青创室成员小金说。

采访中,航天科工三院党委副书记施毅告诉记者:“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双创周活动的激励下,航天科工三院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目的,坚持开展青年创新工作室建设。通过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员的闯劲,着力培育青年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开展青年创新工作室建设,促进了青年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激发创新活力、挖掘创业潜力,成为企业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促进了航天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融合、快速落地,为武器装备开拓了新领域和新方向,为“能打仗、打胜仗”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保障!”他说:“我们真诚地希望,三院的年轻人以青年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依托,胸怀大志,立足实干,让创新精神在中国飞航事业的广袤土地上处处开花。”

猜你喜欢

造物主科工中国航天
最美的秋夜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大号蚊子
大号蚊子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假蜂蜜
华电科工的生存秘诀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