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磷化工产业(链)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5-06-01张莉

企业导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产业链

张莉

摘 要:湖北是磷资源禀赋大省,如何把磷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当前湖北社会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链的深化与广化;继续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合理规划知识产权布局等对策,以期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链;转型升级

磷矿以其资源的稀缺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备受关注,湖北省是磷矿资源储量和保有量、磷矿年均产量和磷化工产品总量的全国第一大省,也是国家确定的三大磷复肥基地、磷精细化工基地。在国家产业发展战略逐步从赶超性的跨越式发展过渡到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的背景下,湖北省磷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湖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基于生产技术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磷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从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型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从生产要素比重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产业链上企业之间“孤岛”竞争关系转型升级为生产要素共享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湖北省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在经历“八五”以前的探索阶段,“九五”至“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国内外稳步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湖北磷化工产业通过合理开发磷矿资源,整合国内外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使湖北磷化工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效显著。

(一)产量逐年上升,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湖北省磷化工产业产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2013年湖北省拥有磷资源开发利用企业248家,是国家确定的三大磷复肥基地之一,磷化工总量位居国内前列,其中六偏磷酸钠产量世界第一,三聚磷酸钠、次磷酸钠全国第一,黄磷全国第二。磷肥、黄磷、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等产品产能、产量、消费量已跃居全国前列。仅宜昌市磷肥行业磷酸一铵年生产能力258.5万吨,磷酸二铵年生产能力160万吨,NPK复合肥年生产能力248.6万吨;基础磷化工行业黄磷年生产能力11.7万吨,工业磷酸年生产能力26.0万吨;精细磷化工行业品种多样化,部分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如兴发集团六偏磷酸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三聚磷酸钠居全国第一位,次磷酸钠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资源综合利用逐步起步,如磷石膏制砖和黄磷渣制水泥等。

在产业集中度方面,湖北省磷化工企业走出了一条由小壮大、自我发展的路子。“九五”以来,全省磷化工行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优势企业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全行业国有磷化工企业90%以上完成公司改制,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520家重点企业,沙隆达公司、湖北宜化、兴发集团股票上市,累计社会融资达20多亿元,已经形成矿——电——磷化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拥有磷矿储量1.5亿吨,生产自给率达到50%以上。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全省已形成多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磷化工企业集团,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

(二)产业技术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日益健全

(1)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点性的突破

湖北省磷化工产业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创新,全行业整体竞争力增强。主要表现在磷化学品制备工艺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等方面,针对湖北省磷矿品位低的实际情况,取得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比如通过加大工业磷酸的深度净化,拓展了食品级复配磷酸盐生产工艺和技术,已经自主开发出多种功能性复配磷酸盐,用户反应良好;组织人员重点攻克了以二钾基亚砜为原料的电子级磷酸产品,利用减压精馏、脱金属离子、除色除味等技术,使产品达到电子级水平;通过工艺技术公关研发出高密度电镀级焦磷酸钾(TKPP)的工艺技术,该产品工业上用于无氰电镀,代替氰化钠作为络合剂,也用作表面处理剂、高档洗涤剂、油漆涂料、清洁剂等,陶瓷行业主要用作黏土分散剂、缓冲剂,漂染工业主要用作除去水中的三价铁离子,提高漂染质量等。其次是通过技术公关,自主开发了黄磷的下游产品THPS-UREA四羟甲基硫酸磷-尿酸初缩体和THPO三羟甲基氧化磷的生产技术,开发了有机磷阻燃剂下游新产品,延长了有机四羟甲基硫酸磷的产业链。然后是利用亚磷酸二甲脂残液生产有机磷水处理剂HPAA技术开发和磷石膏制砖和黄磷渣制水泥工艺技术的成熟。HPAA作为新一代高效有机磷缓蚀阻垢剂不但在市场上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而且开发利用副产残液。同时在有机硅废渣浆和高沸物的回收利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类项目充分利用湖北现有资源优势,走循环经济路线,一方面可以深入发展湖北的有机磷化工产业、增加磷化工产品的品种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符合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2)在产品结构方面,精细化工产品日益得到补充

目前世界磷化工产品分为磷复肥产品、基础磷化工产品和精细磷化工产品三大类。一是磷复肥产品包括: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氮磷钾复合肥(NPK)、普钙和钙镁磷肥。二是基础磷化工产品包括:黄磷、磷酸和三氯化磷。三是精细磷化工产品主要有食品级磷酸、电子级磷酸、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饲料磷酸钙等。世界上90%的磷矿用于生产各种磷肥,3.3%的磷矿用于生产磷酸盐饲料,4%的磷矿用于生产洗涤剂,2.7%的磷矿用于轻工业和国防等工业。

湖北省磷化工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磷矿石、磷矿粉、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黄磷等少数几种磷的初级产品,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实施,使湖北磷化工行业主要产品涉及磷肥、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四大类20个多种。特别是精细磷化工行业品种呈多样化趋势,部分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

(三)配套产业齐全,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湖北省是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发达、高校云集、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硫酸、合成氨、联碱及氯碱工业已形成规模。在发展高浓度磷肥过程中,湖北省大多数磷化工企业充分利用原有硫酸装置进行配套,并与当地合成氨企业联合,生产磷铵,以最小的投资,很快形成了规模效益。经过“九五”以来不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主导企业已经形成,产业链特色日趋明显,逐渐成为湖北产业经济的中坚力量。

“十二五”以来,湖北优势企业逐渐向磷矿资源地聚集,即向具有丰富磷矿资源的宜昌、钟祥、襄樊、远安、大悟地区集中,形成了以兴发集团为主体的兴山、神农架、保康精细磷酸盐化工生产基地,以宜化集团为主体的宜昌猇亭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以洋丰集团、大峪口中阿化肥公司为主体的荆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以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祥云集团为主体的鄂东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以沙隆达公司为主体的荆州有机磷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宜昌产业链较为完整,荆襄磷矿附近企业主要以基础磷化工为主,襄樊磷矿企业多以磷矿开采为主,其他地区产业分布较为分散。

综上所述,湖北省磷化工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品已从基础磷化工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精细磷化工为主,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种类日趋合理,集科研、设计、生产、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及贸易为一体的工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相比湖北磷化工产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湖北省磷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产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产业发展序列中启动较晚,是继东南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才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而且磷矿和磷化工产业全面启动时间也落后于云南、贵州的“八五”期间,加上湖北磷矿“丰而不富”且多为低品位矿,资本与技术要求高,导致湖北磷化工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磷化工资源型产业的地位有待转型

湖北省磷矿保有储量为32.4亿吨,在全国处于第二位,占全国已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的20%左右。如果按照当前的开发利用速度,只能维持20年。因此,湖北省磷矿和磷化工产业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对磷矿资源的开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有序限量开采,另一方面磷化工产业必须转型,由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要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尽快摆脱资源约束的瓶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工业化发展时期,主要是以钢铁、建材、石油、化工、机械和电子等重化工业市场的高速扩张和重化工企业的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湖北磷化工产业起步较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具有很大的重化工工业特征,产业企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情况较为突出,据统计资料[1]显示,生产1吨黄磷,需要消耗14吨矿产资源、14000度电能,产生8-10吨磷渣和3000立方米尾气。仅宜昌全市2011年产

13.3万吨黄磷,其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十分惊人。由此可见,湖北磷化工产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压力比较大,这直接拷问湖北磷化工产业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磷化工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使产业在竞争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三)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湖北磷化工产业目前已形成磷肥类、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和磷资源综合利用四大产品加工系列,但磷化工产品种类只有20多个,发达国家种类有30多个,而且特色产品规模较小和珍惜产品开发速度较慢。磷化工从产业链结构来看,2013年磷矿采选产值约65亿,基础磷化工产值约585亿,精细磷化工产值约125亿,磷矿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25亿。磷资源开发利用产业产值达800亿元。但是,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仍需进一步加深,以宜昌磷化工产业为例,2011年宜昌精细磷化工产品只占总量的3.9%,但贡献了13.8%的产值,而磷肥类产品的产值67.3%的百分比低于其产量73.8%百分比,说明湖北大多数产品产能迅速增长,产品供应已经从“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一般性大宗产品生产和供应过剩,国内装置能力富余,而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短缺[2]。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加强精细磷化工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投资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产业内部集中度仍需提高

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2013年248家磷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总数的93.3%,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17家,上市公司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有宜化,10亿-100亿企业有兴发、洋丰、东圣、三宁、祥云、大峪口、鄂中、黄麦岭、泽东、中东10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达200家[3]。总体上看湖北磷化工产业集中度较低,小、散、弱、乱的情况仍然存在[2]。产业扩张主要依赖的是资源,磷资源大省还没有真正成为磷化工强省,这也表明湖北磷化工具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三、湖北省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湖北磷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而言,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三高”支柱产业,这不但与湖北建设“两型”社会相背离,而且也不符合当前湖北石油与化工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因此,湖北磷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但要遵循一般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依赖,而且也要尽快完成从传统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和生态经济方式的蜕变。居于此,作者针对湖北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哈佛学派提出的SCP的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市场结构,可以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和市场低效率的资源错配,利于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湖北磷资源产业通过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构建“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磷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格局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障。政府只有在通过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的规模、技术、环境治理以及产业链的对接等市场准入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在磷矿的采选上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和高效安全为特征的大型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矿山设备和先进开采和选矿技术、方法;研究与推广磷矿资源开采后的采空区复垦绿化技术和采空区的二次开发利用研究,才能在磷矿选矿上大力开发应用高效环保药剂、多种流程结构形式、多种工艺流程以及高效节能设备和自动控制技术,才能在经营方式上助推磷化工企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集约化、技术应用的集成化的大型磷矿、磷复肥、磷化工企业集团的形成;促使市场结构由传统、粗放、集中度低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集约、集中度高的“贫富兼采,全层开采”的经营方式转变,才能在磷化工企业的净化与产品开发上提高装置的产能和湿法磷酸净化,并在副产品氟、硅元素及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的方向发展下游的湿法磷酸加工工艺;研究开发对磷矿石适应于杂质范围更广的加工工艺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从而实现提高资源回采率、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综合回收磷矿石中的共、伴生矿有用元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并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资源配置导向,提高磷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加快产业链的深化与广化

随着国家“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湖北磷资源开发利用将向集群化、循环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和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及纵向延伸。磷化工产业的深化就是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的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储备量、规模经济、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工程度等生产要素成本因素制约,体现的经营方式是规模经济、产品的单一性和资源的循环化;磷化工产业的广化就是磷化工产业链的横向扩展。磷化工产业链与其它如煤、电、钢铁等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主要受知识、技术和磷矿伴生矿种等因素制约,体现的经营方式是范围经济、产品的多样性和生产绿色化。目前国际产业间的竞争正在由产业(企业)“孤岛”式的单一竞争逐渐转入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竞争。磷化工产业链上游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生产原材料供给价格的稳定预期;磷化工产业链下游延伸可以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本的来源。凭借磷矿资源的储备和深度加工产品所带来高附加值,磷化工产业链可以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阶段取得纵向一体化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磷矿资源的短缺和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逐渐体现为技术之外的伴生矿的综合利用,以及产业间的融合与发展。伴生矿的综合利用,一方面可以开发新产品,形成产业链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矿石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要素成本。产业间的融合可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湖北磷化工产业必须进一步尽快通过产业集聚,完善与延伸磷化工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同时也必须通过技术开发与合作(兼并、收购和参股),加大对湖北磷矿伴生矿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特色产业,发挥范围经济优势,形成多产业体系构成的立体产业结构磷化工基地。

(三)继续鼓励产业技术创新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磷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但可以加深产品加工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可以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磷矿回采率和采空区的矿山治理,延缓矿山开发周期;同时也可以形成行业进入壁垒,提高市场集中度。因此,在湖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背景下,磷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地位彰显的异常重要。

湖北省“九五”计划以来,湖北社会各界十分重视磷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从湖北磷矿品位、伴生矿和共生矿特征,以及选矿、净化和已开发产品种类技术水平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湖北磷化工产业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必须针对不同磷矿石种类,特别是针对湖北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的胶磷矿的特性,按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的原则,制定磷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大力研究开发以下产业链环节的技术。在磷矿的采矿环节,按照“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培大扶强引领转型升级、以重大项目推进转型升级、以节能减排保障转型升级”的原则,确定湖北省磷矿采选、磷复肥行业、精细磷化工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遵循优先整合磷资源,提高中低品位磷矿及伴生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清洁化循环生产;严格市场准入,稳步发展新型磷复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兼并、重组、联合来提高产业集中度,走资源节约、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磷矿的选矿环节,一是要研究开发选择性高、专属性强、环境友好的高效浮选药剂;二是继续开展正反、反正浮选工艺的再研究和双反浮选工艺的研究与产业化;三是研究和应用磷矿选矿新型大型设备和成套设备集成技术;四是组合应用多种流程结构形式;五是联合应用多种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六是重视和发展磷矿选矿深度杂质脱除技术;七是研究与开发低品位磷矿选矿和尾矿二次开发利用的技术。在磷矿的净化和新产品产品开发环节,应以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化工产品为主,开发以黄磷和热法磷酸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阻燃剂、增塑剂、有机磷化工产品等,提高磷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如食品级磷酸、电子级磷酸、无机磷酸盐等,延伸产业链。支持湿法磷酸精制技术开发与利用;分级利用热法磷酸,逐步替代热法磷酸生产。

(四)合理规划知识产权布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我国磷酸盐的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出口产品占据国际磷化工产品交易的重要地位[4]。据统计,2009年我国精细磷化学品出口达217. 4万吨,创汇13. 48亿美元。但是,目前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进口化学品审查制度,一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使我国石化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的和非贸易的壁垒[2]。因此,磷资源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逐渐由要素禀赋(包括矿产资源储量、劳动力和资金)优势过渡到市场优势,继而发展到知识产权(创新)优势,知识产权积累日益成为磷资源产品国际贸易活动正常开展,客户价值创造,以及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重要支撑[5]。

磷化工产业知识产权积累过程如同其他产业一样也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知识产权的防御阶段、攻守兼备阶段和开放式竞争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通俗的描述为看着跑、跟着跑、并肩跑和进入领跑者的队伍。第一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探索阶段,特征是快速提高本土专利实力,立足国内市场优势,正确评估全球知识产权风险。重点国内知识产权布局,初步完成国内知识产权的原始积累。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应对高发区域知识产权诉讼和谈判风险,防范国际市场对经营的重大冲击。重点提高全球专利和发达国家专利布局,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和风控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知识产权实现磷化工产业链国际市场的合纵连横与求同存异,以配合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和产品多元化战略。

目前湖北宜化集团、兴发集团等三家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专利加起来不足百项,磷化工产业知识产权仍停留在战略防御阶段。因此,转型升级中的湖北磷化工必须首先要强化知识产权积累的意识,根据磷化工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国内与国外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布局,逐步建立从采矿(采购)到市场全流程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体系,有策略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确保产品的顺利开发、上市和销售。同时,要尽快掌握国际竞争的相关规则,以便灵活充分地利用规则,抵御各种风险。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参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演进标准的研究,追求高附加值专利,摒弃垃圾专利,为尽早进入领跑者行列打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征.我国磷资源代谢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 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2015)

[3] 朱建国,代玉林等.我国磷矿伴生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30):262-269

[4] 贺周初.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J].矿冶工程,2012,32(6):128-132

[5] 陶俊法,杨建中.中国磷化工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J].无机盐工业,2011,43(1):1-3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