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军拥到切身处 爱民爱在血液里

2015-05-30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英魂双拥爱民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的枪声在这里打响,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创办,孙中山、毛泽东、叶挺、叶剑英、彭湃等一大批伟人和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

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穿城而过的珠江经历了羊城历史的峥嵘和广州时代的兴盛,也见证了一代代军民团结奋进、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广州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在这片热土上,民拥军、拥到切身处,军爱民、爱在血液里,广大军民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广州双拥工作的时代赞歌。

以生命铸就的双拥地标

在沿江西路西堤码头,面朝珠江,静静矗立,与远处海珠广场的英雄雕塑遥相呼应的,正是“珠江英魂”雕塑。这是2014年2月26日新设置的象征广州城市精神的双拥地标。一套铜铸的军帽和军服安放在一个亲水平台的石礅上,上方书写着“珠江英魂”四个金色大字,让人不禁想起英雄郑益龙匆匆脱去衣帽、跳入江中奋力救人的壮举……

郑益龙,武警广州市支队四大队副教导员。2013年3月1日下午,在外出途中,发现一名男青年在水中挣扎,他边喊:“你别动,我来救!”边脱掉鞋子和上衣,便一头扎进江中,托起落水者就往岸边拼命地游,岸边的群众合力把落水青年救上岸,而郑益龙却因体力不支被水流冲走了。

江水潮起潮落依旧,可郑益龙却再也回不来了。一位用手机在现场记录了救人全过程的网民说:“在他生命的最终,14秒钟奔跑21步,毫不犹豫地跳入滔滔江水中救人,太感人了!”在郑益龙纵身一跃的广州珠江岸边亲水平台,成批的市民自发前来献花洒泪祭英雄。他们中,有的人目睹救人壮举难以释怀,每天前来探望;有的人闻讯专门乘车赶来,为英雄祈福;有的人献上鲜花,点燃蜡烛,双手合十祈祷。不少人当场失声痛哭,还有人含泪放歌……

跳江救人危险,但却永远阻挡不了人民子弟兵爱人民前赴后继的脚步。2013年6月26日,邱兴和,广州军区司令部警卫营二连代理排长,为救落水的市民,同样毅然跳入江中。落水青年救上来了,邱兴和也因体力不支献出年仅25岁的生命。

为纪念英雄,《羊城晚报》提议为英雄立碑,广大市民纷纷表示支持。雕塑家唐大禧仔细斟酌,采用“把英雄的衣帽放在亲水平台石礅上”这一形式来体现。他说,郑益龙一跃入江,义无反顾,奋力托起落水者,而那套留在岸边、带着体温却渐渐变冷的军装,成了每个人心头最深刻的画面。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以郑益龙、邱兴和等驻穗部队官兵为代表的英雄群体。

英雄的精神光芒万丈,爱民的行动春潮涌动。广州军区总医院“大爱救心”团队领头人张卫达医生,为了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新生,他和他的团队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7年时间跑遍粤、滇、黔、新等9省(自治区)的220多个县市,累计行程30多万公里,先后成功为29个民族的7000余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减免医疗费用超过1亿元。2013年2月17日,广州籍某部二级士官李广铭遇到不幸被公交车挤压撞倒、生命垂危的七旬老人张永合、李广铭第一时间冲到人群中间,一边掏出手机拨打“110”“120”, 一边利用曾在部队学过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对老人实施急救,待救护车赶到,一路护送至武警番禺医院,直至确认老人无生命危险后才悄然离开。2014年5月23日,受特大暴雨影响,广州市从化、增城多个街镇、村居遭受强洪涝灾害。灾情就是号令,广州警备区和驻穗空军部队连夜组织辖区内2000多名官兵和民兵队员分赴灾区排除险情,连夜用沙包加固堤坝,出动28艘冲锋舟,调派6500多件水上救生设备,在水中来回开展搜救失踪人员,挺进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挨家挨户转移被困群众,安全转移群众2万多人,解救被困群众200多人,抢救物资4000多件……

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雕塑的矗立演绎了永恒。

“珠江英魂”,不仅象征着广州城市精神,更见证了新时期广州军爱民、民拥军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英魂双拥爱民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草木化英魂 山石写丰碑——脚山铺阻击战纪实
做好“双拥”工作 增进鱼水深情
英魂长存,再续荣光——校史纪录片观后感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双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