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世友之子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11期
关键词:许世友新县家乡

替父行孝 告别海军

许光是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儿子。

1932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与家人失去联系。许世友的母亲果断逼迫儿媳改嫁,此后,不满三岁的许光跟着奶奶、姑姑,在深山老林中躲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8年,19岁的许光在父亲战友王树声(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帮助下,与父亲团聚。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也就是这个时候,許光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被他的班主任老师李心田了解后,以他为“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写出了经典著作《闪闪的红星》,后来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闪闪的红星》,风靡全国,持续影响了几代人。后又相继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成为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后来,许光毕业分配到北海舰队,在一线部队摔打磨砺,逐步成长为一名北海舰队的优秀副舰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

这时,他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光的奶奶想念孙子、惦记儿子,常到部队探望,又不习惯在城市居住。为了让年事已高的老人有个幸福晚年,许世友将军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让儿子代其尽孝,将儿子调回新县家乡工作。许光在海军13年,前程似锦;回家乡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但许光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

1965年6月,许光回到家乡,一边作为新县人武部的普通参谋为地方工作,一边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给父亲写信汇报奶奶的身体状况、给奶奶读父亲的回信……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许光原部队有意让其重返军营,许光带着孩子们与许世友见面,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问儿子:“你想不想回海军?”许光沉默了10分钟,生平第一次拒绝了父亲。

这一次的拒绝,意味着许光已决心扎根家乡。

尽孝老区 艰苦奋斗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信中的话。决心扎根家乡的许光,以在部队的干劲,为老区建设做出贡献。许光回到家乡后,从没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者儿女亲戚的任何事情求过身居要职的父亲,但为了家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来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很认真对待。

原新县常务副县长韩文定介绍说,许光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为解决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曾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一生崇尚勤俭。许光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在电话普及后,县里为许光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但是父亲几乎都是接听而不拨出,也不允许家里人私事打电话,因为他不想让县里给他报销电话费,怕浪费公家的钱。

2001年,县里的一批退休干部因为医疗报销比例低,决定向县里申请补助,他们到许光家里签名时,许光不但不签字,还劝他们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多考虑组织的困难,而不是给组织添麻烦!”

多年来,许光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关心资助红军后代,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霜养老送终。田铺乡河铺村的朱慈柱,从1957年就开始接受许光的帮助。当时许光回乡,遇到正在丈夫坟前哭诉的朱慈柱的母亲朱氏。了解到她一人带着五个儿女,整天饿肚子,许光当即拿出80元给朱氏。后来,许光一年两次资助,持续到1966年这个家庭条件改善。用许光自己的话说:“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严于律己 从不徇私

许光从父亲那里没有继承来任何家产。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二十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许世友将军身居高位,在军中无人不晓。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许光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相对年轻一些的同志,几个月后他就申请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

许光曾对父亲承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父亲活着如此,去世后也如此。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将军的老部下、当时武汉军区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工作。许光认为如果这样做影响不好,也违背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

工作中的许光是忙碌的,但这不影响他对家庭的爱。许光的二儿子许道仑说,在他的眼中,父亲是严厉的,但对母亲杨定春却非常温和,两人感情和睦,相伴半个多世纪从没红过脸。杨定春在50多岁时患上肺气肿,发作时生活不能自理,许光一直悉心照顾妻子。

杨定根是许光的妻弟,许光常勉励杨定根好好工作。1978年,杨定根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遇到许光时,把这件事告诉他,见他高兴,就提出希望调到县里文化系统工作。许光脸上立刻布满乌云:“你个人搭梯个人上,想让我给你搭梯,没门!”杨定根说,当时心里很难过,后来也逐渐接受了姐夫的原则。

许光对亲友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子女更是这样。1978年,大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后想当兵,当年恰逢许世友将军属下的老部队——江苏省军区在新县招兵,许光当时是县征兵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为了公平公正,他没让未满18岁的大儿子报名,还把儿子送到乡下当了知青。直至第二年,他才把符合条件入伍大儿子送到济南军区某部当了一名侦察兵。后来,二儿子许道仑参军亦是如此。儿子们在部队,许光从不托人说情,更没有找父亲许世友帮助提干,两个儿子服役期满,全部复员回乡,目前仍是新县的普通职员。

两袖清风 低调做人

2012年,许光体检时被查出肺部阴影,但他拒绝女儿请来的专家,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最后在子女们的劝说下,他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但拒绝享受国家补助,拒绝条件较好的病房。因为担心医疗待遇超标,他提出“三不”: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

在得知自己是肺癌后,许光坚持出院回家。他说:“我要回新县,新县有山有水。这要花很多钱,我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那么多钱。”

2012年8月,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宏代表家人前来看望病重的许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许光,谈的更多的是家乡的经济发展。

许光回到思念的故乡。2013年1月6日,在没有制暖设备的房间内,突发心肌梗死,老人不幸逝世,这个在全国家喻户晓并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潘冬子”,因病走完了他84岁的传奇人生。此前,许光立下遗嘱:自己的全部积蓄二十万元,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河南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村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坳里,三间用碎石块垒砌的坐北朝南的简易瓦房突兀地立在那里,这就是开国名将许世友的故居,也是许光出生成长的地方。院落对面的山坡下一条清澈的溪流由西向东缓缓流过,周围林木葱郁,云雾缭绕。

2013年1月10日,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数千人挤满了灵堂,送老人最后一程。也就在许光去世后,他作为名将之后“忠孝”两全的故事才得以流传,无私奉献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许光曾经常告诫子女:“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不论是儿子入伍、复员,还是女儿考军校、提干,许光从来不搞特殊化,这也让许家的后辈们养成了一切靠自己,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因为许世友将军的特殊身份,不少媒体想要采访许光,但无论何种级别的媒体,许光都不接受。他曾对好友韩文定说:“我这些都是该做的,没什么好宣传的。”在子女眼中,许光是个严格又固执、低调又纯粹的父亲。在亲戚眼中,他讲原则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对别人的事,他总是尽心尽力解决,但想求他办事走后门,是根本不可能的。直到许光去世后,他的事迹才被人挖掘。(《党史纵览》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许世友新县家乡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新县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许世友“生财有道”
新县
许世友五跪慈母
夏天的家乡
许世友参军记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