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星上的印度来客

2015-05-30张晓东

蓝盾 2015年2期
关键词:里安印度人莫迪

张晓东

作为人类开拓星际居住空间的“希望之土”,火星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发展人类移民的一颗行星。“说到宜居性,火星与月球就像是航海时代的北美与格陵兰,显然前者更佳。”渴望到火星探险甚至居住的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兜售这颗红色星球的特殊魅力。

新宇宙领土的诱惑性显而易见,自1960年苏联发射“火星1A号”以来,迄今已经有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过他们各自的火星探测计划。一心想要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在这一方面后来居上,在火星探测领域成为亚洲的“领头羊”。

当地时间2014年9月24日,该国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Mangalyaan)在太空中飞行了近10个月过后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使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时也是继美国、苏联和欧洲空间局之后第四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或组织。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Modi)在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任务控制中心宣布:“印度已成功抵达火星。”他说,印度敢于迈入未知,并创造了历史。

虚构的“太空竞赛”

印度研究人员认为,“曼加里安”号在太空中的表现“毫无瑕疵”,堪称完美。项目的成功是印度太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有能力完成复杂太空工程,可以作为全球发射中心发射商业、导航和研究卫星。

这场胜利毫无疑问成为印度人民自豪感集中爆发的关键节点,“亚洲太空竞赛”鸣锣开战的媒体观点又开始甚嚣尘上。印度《第一邮报》就以“在中国和日本都失败的领域印度成功了”作为标题展开报道,并称“曼加里安”的成功并轨无疑是印度走向“亚洲一流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德国《南德意志报》说,每一次对于中国的超越都让印度人骄傲,尤其是经济低迷的现在,少有表现国家强盛的机会。印度国民中的许多人都聚集在电视前关注火星探测器的命运。

1998年7月4日,日本发射了该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希望号”。由于阀门故障,“希望号”在地球弹弓借力轨道飞行中未能获得足够大的速度增量,消耗了过多燃料。雪上加霜的是,一次强大的太阳耀斑破坏了“希望号”的计算机系统。最终,“希望号”未能进入火星轨道。

2011年,中国将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在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号”探测器上,由俄罗斯的运载火箭执行发射,共同飞往火星实施探测。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火箭故障,探测器联合体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项目最终失败。

相比之下,“曼加里安”第一次发射便获得成功的优秀成绩甚至打败了美国和苏联。要知道,在人类探索火星的51次尝试中,只有21次获得了成功。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印度人在火星项目上一反常态的超高效率也值得称赞。该国航天科学家勤奋上进的敬业态度与印度人一贯的懒散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在发射期间一般每天工作18小时,有时甚至20小时,这样他们就能节省更多时间和成本。”ISRO主席拉德哈克里什南如是说。

“曼加里安”从宣布开始研制到最终发射成功并进入火星轨道总共只用去了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CNN称,“ISRO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火星探测器的设计、组装和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探测器项目是在2008年9月宣布的,但探测器本周早些时候才进入火星轨道,这个项目总共耗时6年。

尽管全球媒体都在拼了命地渲染这场“印度教徒民族主义”的胜利,但印度官方却对此事表现得异常低调,拉德哈克里什南就选择低调应对类似观点,并否认“印度是在跟中国或日本竞争”。

他表示:“我们是跟自己赛跑。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达到更为优秀的水准。”

成本低过好莱坞大片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比“曼加里安”创造的各项世界或地区第一更值得印度人骄傲的话,那一定是该探测器低廉的造价了。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后位的国家来说,花小钱办大事的意义不言而喻。

《福布斯》说,印度火星探测项目总预算为45亿卢比(约合0?郾75亿美元),相当于一架波音787客机造价的一半,也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类项目。据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项目预算是6?郾71亿美元。

正如莫迪所夸耀的那样,“曼加里安”甚至都赶不上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地心引力》的制作成本(1亿美元)。

“这显示出印度空间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卓越能力。”《金融时报》评论称,印度的低廉劳动力价格无疑是一项红利。在其他国家空间项目预算成本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薪酬占有很大比重,而印度把人力成本控制在了预算的15%以下。

中新网称,参加此次印度探火星任务的工程研制人员总共约2500人,团队规模有限,人员也较年轻,平均年龄27岁。另一方面,印度工程师的工资较低,一个中层人员的月薪约为1万元人民币,而初级航天工程师的工资大约是每月6200元人民币,还不到西方同类工程师的三分之一。

此外,高度国产化的制造理念也为印度纳税人省了一大笔钱。此次“曼加里安”火星探测任务本着本国产品优先采用的原则,使用的几乎全部是印度本土开发和制造的价格较为便宜的产品,如有效载荷、测控网、探测器结构等。

在扶持本国航空航天产业链发展方面,印度政府向来不遗余力。在生产制造一枚火箭的成本中有60%来自于印度工业部门,如印度Antrix公司、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等。

BBC则认为,印度人在这一项目上的务实作风“帮了大忙”。

英国科研人员安德鲁·科茨称,印度方面减小了“曼加里安”号的载荷复杂程度,这意味着“曼加里安”号科学功能将弱于美国火星探测器,但印度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真正重要的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补足其他国家的研究。

“曼加里安”号对火星大气其他组成成分的探测结果将和美国MAVEN火星探测器以及欧洲“火星快车”号(MarsExpress)探测卫星的观察数据互补,这意味着印度探测器的研究成果将会是独家的。

BBC称,“认真地把事情做简单”的印度人令人刮目相看。

民族主义的胜利

2014年6月,印度首都新德里连日遭遇罕见高温天气,8日测出47?郾8摄氏度创该市62年来最高纪录。酷暑使新德里的电力供应负荷达到极限,多个社区出现电路故障,导致供电中断,居民苦不堪言。当局决定通过限电等紧急措施,应对持续不退的罕见高温。

《印度快报》10日称,新德里已经发布应急供电措施,对政府部门、商家、学校及公共设施实施限电。路透社称,印度电力供应系统不少设备年久失修,近年来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该国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发展需求。

印度长期以来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备受诟病,尽管该国的“曼加里安”探测器已创下这一领域空间探索项目的全球最低成本纪录,仍然有舆论质疑火星探测在印度的必要性。许多人认为,印度还不如将这笔钱用在供应干净的水和厕所上。

对此,印度官方的回答理直气壮:如果不敢怀有伟大梦想,那他们就只能做伐木人和提水工。今天的印度太大了,不能只生活在高科技的边缘。况且,空间技术的突破和太空探索的成功不但可以提振民族信心与国际地位,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而且也可以在未来转化为科技生产力,造福民众。

“没人比印度总理莫迪更理解火星任务的现代化价值。”《金融时报》称,在印度这样一个受中产阶层不安全感困扰的社会,科学日益让位于更实际的职业生涯,比如商业、法律和工程,“曼加里安”的成功对该国勤勤恳恳却又领着低廉薪水的科学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莫迪甚至敦促每一所大学和学校花5分钟品味这个时刻,“就像他们品味一场板球的胜利那样。”

对今年新上任的印度人民党而言,“曼加里安”更有笼络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强大功效。作为长期以来坚持“印度人和印度教优先”的政党,莫迪与中间偏右势力天然亲近,优先发展空间技术有利于莫迪获取基本选民的支持。

早在1975年,印度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世纪末,印度不顾外界压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2001年成功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进入了世界上少数可以进行商业卫星发射的国家行列。近几年印度又先后成功发射了远程洲际导弹和月球探测器,并正在打造多艘航母。这些成就都是在印度民族主义势力支持下迈向强国目标的一个个脚印。

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是印度几代人的梦想,而且印度从没有停止过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努力。正如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所说:“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摘自《看世界》)

猜你喜欢

里安印度人莫迪
有活力的眼睛
本期导读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经验
以退为进
我行我秀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