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美术史学观

2015-05-30梁烜彬

参花(上) 2015年6期
关键词:沃尔夫美术史作画

◎梁烜彬

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美术史学观

◎梁烜彬

引言

现实主义艺术对画面形式美感的要求无法脱离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形式主义美术史学的观点出发,探求艺术史的规律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独立价值。

一、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分析经典绘画图式的历史变迁

沃尔夫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继承了雅各布·布林哈特的史学观点,即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共性的置身于整体的历史图像中。沃尔夫林从布林哈特那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形态的独立价值,即内在原因是任何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在原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艺术内部最本质的因素便是艺术形式本身,艺术史的发展或风格史的演变都可以归结为形式的自律。

现实主义艺术家始终将绘画视为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形态,并认为其总是按照自律的规律在不断发展。回顾文艺复兴至印象派前绘画图式的变迁,我们发现架上绘画的绘画步骤始终按照一条线索不断发展,即是作画步骤由“间接”到“直接”,色彩形式逐渐由侧重表现体积空间为主的固有色体系向侧重表现外光为主的条件色体系而发展。而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作画环境也相应的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变迁并非绝对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也未受到文化形态的干扰,更多的是由于绘画自身发展所形成的原始动力。

简而言之,内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自律性发展存在一种原始动力,即朴素的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并将这种质朴的感受用一种严谨的态度付诸于画面。诸如色彩、线条等形式是造型的意义所在。

二、从五对包含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看待绘画图式变迁的二元对立性

沃尔夫林的美术史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要求以一种科学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将作品具体的形式客观地进行分析与综合,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模式——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的比较和分析确立五对相对独立的观看方式。

1.线条的和涂绘的(针对画面形式和作画方法)

2. 二维的和三维的(针对画面的维度)

3. 封闭的和开放的(针对画面的布局与构成以及作画环境)

4.多样性与统一性(针对画面的气氛)

5.清晰的与模糊的(针对画面效果)

首先,线条的和涂绘的、平面的和纵深的、封闭的和开放的等,它们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依靠而存在,它们自身以及他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例如,丢勒相对于伦勃朗侧重于线条的、平面的,而伦勃朗相对于丢勒侧重于纵深的[1],但是,这并不是说丢勒没有体积感,只能说是他的独特的作画方法呈现出的特征。

其次,五对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同是文艺复兴时代,北欧弗拉芒地区相对于南方的意大利地区始终侧重于线条的、平面的、清晰的。例如,荷尔拜因、老彼得·勃吕盖尔、凡·埃克都处在北方。

再次,五对关系相对独立但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线条的观察与作画方式给人以倾向于平面化感觉,而这种作画方法以及细致、毫不含糊的观察方法形成了画面清晰的效果。而且这种作画方法非常适合描绘小场面和单纯的环境,因此整个画面还包含着封闭性、多样性。相对来说,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画家在画面形式上倾向于涂绘的、纵深的、开放的、统一性、模糊感。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形式主义美学也不例外。沃尔夫林因他生活时代的局限,只能将目光对准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一流画家和一流作品。因此,若把这种观点放到整个绘画史上来看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过,艺术家如果能把针对形式的着眼点单纯化,既可以帮助艺术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绘画语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以下节奏上的平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二十世纪初期美术史学研究的三大流派之一的形式主义美术史学观,在当下仍然被作为一种经典的阐释方法来解释各种架上绘画作品,这主要得益于其客观而理性的视角,和遵循自律论的艺术发展观。形式主义美术史学观所指出的,线条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与统一、清晰与模糊五对辩证关系验证了架上绘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前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息息相关,咬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从另一个方向解释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的原因所在。

[1]吕膨.艺术史的历史——从西方艺术史学史看方法论的产生与针对性[J] .艺术评论,2009.

[2]郭晓川.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美术史学研究[J].美苑,1997(2).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周口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沃尔夫美术史作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折段麦秆来作画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墨水作画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指纹来作画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