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三种意识导致失分

2015-05-30陈绪国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嵩山人者曾子

陈绪国

文言文翻译题的赋分一般在9分左右,从平时的考试来看,有的同学能得满分,有的同学只能得三四分。下面重点讲述文言文翻译题失误的原因。

无语境意识

语境,简言之即上下文。即要求我们能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例1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错答 (1)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2)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3)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難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分析 因无语境意识,导致三个答案都有错误:(1)主要是关键词语的理解错误。“族”的理解是难点,推断其意义就必须关注语言环境。从本段看,例句的前面有一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意思是“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2)是古今对译、转换错误。“虽然”既能翻译成“即使这样”,又能翻译成“虽然这样”,翻译成哪一个,就要看语言环境了——未发生的,就翻译成“即使这样”;已发生的,就翻译成“虽然这样”。联系语言环境来看,本句只能翻译成“即使这样”。再如“至于”虽能翻译成“到了”,但本句陈述对象是“刀”,所以翻译成“碰到”更好。(3)是特殊句式翻译错误。“视为止,行为迟”结构上是对称的,显然“行为”不是一个词, 不难看出,这里的“为”是“因为”的意思;从内容看,本句应是一个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正解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无“踩点”意识

翻译更重要的是“信”,“信”,就是准确。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踩点”意识不强,得分就不高。

例2 翻译下面加横线的句子(4分)。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龙渊义塾记》)

错答 (1)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继承自己的志向,不要为了自己而更改。(2)章君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只要继续按章君的志向办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私。(3)章君的儿孙,应该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4)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分析 “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上。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例如本题的四个例句,各有失误。

本题的赋分依据:译出句子大意1分,三个得分点分别为“为”“夙夜”“丰己”。据此:(1)大意不准,得分点没有译出,得0分;(2)只译出大意,得1分;(3)译出了大意与“为”得2分;(4)译出了大意和“为”“丰己”得3分.

正解 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无“规范”意识

这里所说的“规范”,是指书写表达时的规范,最基本的是书写工整,不涂改,不写错别字,不用生造词,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不能是病句。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规范意识。我们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例3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错答 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奉他。

分析 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句子的通顺与否,这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上面的翻译有如下问题:①这个译句是个无主句,主语残缺。应在一开始加上“申甫”。②“入到”是个生造词,现代汉语没有这个词语,“入到嵩山”,语句不通顺,应改为“到了嵩山”。③“故”翻译为“原来”,不通顺,不如改为“原先”。④不符合生活常理常情。怎可能“做老师侍奉他” ?其实,“师”应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方式,译为“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示例 (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不受邑》)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参考答案]

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③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猜你喜欢

嵩山人者曾子
翟方进: 敬人者,人恒敬之
曾子杀猪
我爱我家
名言积累
五步成仙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尹朝阳:嵩山高
郑州嵩山地磁台站建站可行性分析
疗贫之铭
曾子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