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语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2015-05-30韩雪

参花(上) 2015年4期
关键词:二者句法范畴

韩雪

在汉语的动词中,“知道”类动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尤其以“理解”和“了解”为代表,在人们日常学习和交际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理解”和“了解”有其独特的语义语法特征和词汇意义,具有进行研究的价值。

对于近义词“理解”“了解”,我们可通过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获取二者使用的实例,进行各方面的对比辨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一方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结合语料库对“理解”和“了解”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两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语料库,提取包含搜索内容的真实语料,明晰语料的层次结构,对句子的不同层面进行描写。本文将主要利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理解”“了解”的使用情况作统计与分析。文中有关“理解”“了解”的例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部来自该语料库。

二、基于语料库统计的定量分析

本文旨在检索“理解”和“了解”的显著搭配,并归纳二者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语料库的检索统计时重点参考的是卫乃兴(2002)提出的计算搭配词方法的部分步骤,即从语料库中将关键的所存搭配词提取出来,计算其在搜索关键词搭配中出现的频率。

首先确定的是节点词。节点词指的是研究人员要在语料库中检查其搭配的词项,在本文中即“理解”和“了解”。再确定跨距,跨距指的是节点词左右的语境,以词形为单位计算,不包括标点符号。参考学界在使用该方法的常规做法,并考虑到二者的实际常用搭配。本文將跨距界定为+5,即在节点词右边取5个词为其语境。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统计测量的难易度,本文去掉了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在确定了跨距和节点词之后,利用计算机程序从语料库中将“理解”“了解”的搭配词检索出来,并按频次排序,最终留下排在前18位的进入统计测量的搭配词,得出如表1和表2所示的结果。

三、基于使用情况的定性分析

1.基本义

检索《现代汉语词典》可得到二者的基本义。

了解:(v)①知道的很清楚:只有眼睛朝下,才能真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②打听;调查:先去~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一下。

理解:(v)懂;了解:互相~|加深~|~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

由此可知二者虽然都是动词,且意义有所重合,但基本义还是有细微差别。

2.搭配对象

“了解”和“理解”皆属于“知道”类动词,因此区别主要在于其后所能带的宾语。二者虽然右边都可与情况类或具体事物类的名词等搭配,但仍有所不同。

“了解”常常搭配信息或知识类的内容,多数是主体直接能够从外界得到的,很少需要主体再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了解”的右搭配词有“原因、情况、动态、实际、群众、市场、变化、知识、思想、信息、心理、状况、对方、性质、新闻、原理、产品、对象、这些、文化、历史、特点、规律、问题”等。

“理解”比“了解”更进一步,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与对象的联系,认识对象的实质的能动的思维活动,多数需要主体得到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理解”右搭配词有“心情、记忆、事物、意义、概念、语言、知识、作品、心理、人类、对方、音乐、本质、内容、问题、句子、过程、因素”等。如:

③青年们认为,了解社会动态是现代人的标志。

④要有启发读者思维的“言外之意”,以便由此及彼,更好地欣赏、理解文学作品。

3.句法范畴

庄义友(1987)提到“把现代汉语中各种各样的句形态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构成了汉语中特定的句法范畴。”对于“理解”和“了解”这对近义词来说,句法范畴方面的相同点在于拥有大体相同的语气范畴和关系范畴,因此二者的在句法范畴上的区别主要在功能范畴上,表现在词类搭配、语义程度、习惯用法三个方面。

(1)词类搭配

二者有相同点。第一,“了解”和“理解”后都能加名词性宾语和小句宾语。如:了解/理解别人;我理解他为什么不去参加会议;我想了解他是做什么工作的。第二,二者都能加“着了过”,如:理解了他的意思;没有理解过;这件事我已经了解了;他正在到处了解着这个人。第三,二者都能重叠,如:好好儿理解理解;再深入了解了解。第四,二者都能加“很”,很理解/了解。第五,二者都能在其后加动作结果补语和动作趋向补语。如:他好像理解不了我的意思;这篇文章理解起来很难;你了解着什么新情况了吗?你先把情况了解上来。

二者也有一些不同点。第一,“了解”后可加动时量,如:了解了两个月;了解过三回。其后也可加动词性宾语,如:你去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第二,搭配名词类宾语时,“理解”后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受事,如:理解你们;理解他的意图。而“了解”后只能是受事,如:去了解一件事情。第三,“了解”后的动词趋向补语比“理解”用法丰富,如:她了解上升学率了;对这件事深入了解下去;为做好工作,他们四处了解开了;他已经了解到我这儿来了。

(2)语义程度

“了解”常表示对事物基本情况的认识,多属于感性认识层次,是较为表面的。“理解”比“了解”含义略深,多用于理性认识层次。如:

⑤他们都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

⑥由于两岸同文同种,所以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上不存在障碍。

(3)习惯用法

“了解”常用在“据(我)了解……”的句式之中,表示将要阐明一件事情,叙述主体所掌握的情况,“理解”常用在“~透彻”这样表示程度的搭配中。如:

⑦据了解,中国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的集中供养服务是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

⑧与严复同时有另外一位学者,在哲学方面理解透彻,见解比较深刻。

4.语义韵

李晓红,卫乃兴(2012)提到语义韵即“核心词(节点词)、语义趋向与共现语境通过语义融合共同构筑的跨越词界的态度意义。”卫乃兴(2002)认为在消極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积极语义韵的情况: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形成了一种错综的语义氛围。

由语料统计可知,与二者共现的词语及句子一般无显著的感情色彩,二者具有中性语义韵。如:

⑨北京铁路分局2003年12月就到北京各高校了解情况,提前为25.4万名学生预订了团体票。

⑩从⑦⑨企业句法范畴或语义韵哲学中我们不难理解到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5.侧重方面

“了解”侧重于整体性的事物或行为,如社会、思想、态度、问题等,“理解”更侧重于个体性的情感或心理活动方面,如心情、想法、看法、性格等。如:

⑾她想了解父母现在的态度。

⑿我们应尽量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理解”和“了解”是汉语中的一组近义词,在词语意义和用法有相关的异同点。在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记录了运用二者实例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对二者的高频搭配以及频次进行统计,而后在基本义、搭配对象、句法范畴、语义韵、侧重方面等部分对二者进行辨析,以此来区分“理解”和“了解”,厘清二者的意义用法。

【参考文献】

[1]郭志良.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01):19-24.

[2]李晓红,卫乃兴.汉英对应词语单位的语义趋向及语义韵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1):20-33+157.

[3]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4):300-307.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庄义友.汉语句法范畴和句法结构浅论——兼论句法研究和析句方法的更新[J].韶关师专学报,1987(04)72-82+104.

猜你喜欢

二者句法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译经
不能把范畴不同的两个问题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