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期反腐背景下的舆论监督

2015-05-30程旭

理论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反腐倡廉舆论监督新媒体

程旭

[摘 要]虽然我国目前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了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易于揭发和有效治理腐败问题的监督机制,开展在新时期反腐倡廉背景下的舆论监督研究的变得越发重要和紧迫,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改变着新闻媒介传统工作方式的今天,如何使新媒体以恰当的方式在反腐倡廉中互动,变成了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监督;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068 — 02

一、 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监督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警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舆论监督思想,文中称:“监督之道不一,约而论之,则法律之监督、宗教上之监督、名誉上之监督也”,此处的“名誉上之监督”也就是今天的舆论监督之意。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①使舆论監督作为一个概念开始进入到政治理论和党建理论的范畴。

纵观从十三大到十八大报告以来关于舆论监督的论述都是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把舆论监督看作是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监督形式。构建廉政文化包含着廉政法治建设和廉政道德建设,启发了构建“网络反腐”模式需要做到法制化和道德化。从实现廉政文化的方法研究上,强调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强调人民群众的政权参与性,这也启发了“网络反腐”工作应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性,形成“网民问政”的新模式。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互联网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保证党政廉洁、确保我们顺利实现依法治国、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或其他公共论坛对社会一切不良作风现象的监督,而狭义的舆论监督仅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违规腐败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如今出现的腐败现象涉及的面越来越广,隐蔽工作做得越来越到位,舆论监督这种自上而下形成的民主监督方式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它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领导和公职人员的信息及时公布于众,公众通过价值判断形成自己的意见看法,然后把评价反馈于被监督媒体,通过舆论力量达到约束和制约作用,为更快实现廉洁法制政府提供保障。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权利与监督主体本身是领导机关或权力机关的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一系列监督具有强制性,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监督的权限、范围和监督程序,而舆论监督常常因为缺乏一定的制度、机制做保障而不能发挥它所应该发挥的效力。在中国新时期的现实状况下,由于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权力的延伸而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二、 舆论监督在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新闻媒体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主要媒体受党和政府提供经济支持,党的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这就出现了舆论监督往往是“对下监督多对上监督少、对异地监督多对本地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的现象。2008年备受关注的三鹿奶粉事件的最初报道这不是当地河北石家庄的媒体,而是上海的《东方早报》。当地媒体一般在报道有损当地名誉和经济发展的事件上都会显得比较消极被动,相对于党政机关来说,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处于弱势地位,党政权力的干预因素影响着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无法在反腐倡廉中发挥应有的效能。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认为舆论监督会损害党和政府乃至领导的个人威信,所以常常在一些问题刚开始暴露出来的时候就采取相关措施干预媒体监督,掩盖事实、封锁消息,造成公众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损害了公众的基本权益,瞒报、谎报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新闻媒介对于一些重大的批评报道、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需要得到主管机构的批示和认可才可以发表于公众,一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口头形式上表示欢迎各媒体来监督,响应政府的号召,但背地里却阻挠和干预记者的采访工作。人民网关于陕西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曾遭受辱骂、诋毁,42.2%的人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报复。①

在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当记者报道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后,甚至出现了相关责任人或当事人将记者告上法庭,诉诸记者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一系列权利,要求记者登报道歉赔偿损失甚至威胁记者的安危开展打击报复的情况,先不说记者的报道是否存在失实,单单是当事人如此暴力的态度回应无疑为舆论监督的道路增加了许多阻力,给以后其他事件的揭发记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地方为了响应政务公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本来公众以为是为了更好地配合舆论监督,谁知却在有些地方异化成为逃避舆论监督的庇护伞,成为地方部门领导拒绝记者采访的借口。部分党委宣传人员在一听到有记者来访时,马上行动起来招待记者,让记者吃大餐住豪华酒店,为的就是维护自己的政绩,堵住记者的嘴,防止事件曝光之后对自己的前途带来影响。《河北省新闻监督状况调查报告》对189名新闻工作者的调查表明,72.5%的人认为在批评报道中遇到的阻力来自当地领导。②

三、 促进舆论监督的法治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实施舆论监督有利于维护公众的巨大利益,同时也承载着公众的高度期待。加强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对舆论监督的发展很重要。在我国由于民主法治理念的相对薄弱而导致公民监督意识淡化,公民缺乏监督的责任感,形成不敢监督,害怕监督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心理,对一些违规腐败事件委曲求全,沉默包庇。大陆的公民应该明白香港的廉洁正是因为香港市民人人都积极参与反腐,对待反腐的零容忍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敢于揭发身边的腐败现象,创造积极地舆论监督环境。

首先,政府要建立起官方监督网站,更好地实现与网民的信息互动。拿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微博举报来说,虽然公检法机关纷纷开通微博,但是对微博中提供的反腐线索并没有统一的整合平台,微博反腐还没有进入到法制化轨道,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则。反行贿类网站可以调动民间对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也可以起到给社会减压的作用,能有效地疏导民众情绪,威慑腐败行为。

其次,制定一套党务公开的条例来保证政务公开的顺利运行。影响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务信息公开,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等没有做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导致我们之前的舆论监督工作走上了一条重形式轻内容的道路,各地党组织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各不相同,大体都是业绩成果公开较多,问题不足却公开很少,一些重要决策、评优决定只是公开了最后结果,却很少公开导致这些决定的依据是什么。政务公开绝对不能因为领导的主观决定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套党务公开的条例,在确保党务公开落实到位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建立起群众询问质询制度,设立监督意见箱,保证监督渠道的畅通,通过强化舆论监督落实廉政反腐建设。

最后,通过制度保障舆论监督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它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以网络举报的调查为例,对于网络反腐,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58.3%的公众认为“网上虚假信息耗费人力物力,难以兼顾现实中的反腐工作”;54.2%的公众担心“举报信息会被屏蔽”;54.0%的公众“害怕举报信息外泄,受到报复”。③在现实中屡次出现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恶性事件,极大地扼杀了公众参与举报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尽快出台《举报法》来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举报人。国家只有给举报人更多的制度支持和立法保护,才能树立起公众参与举报的信心,增强他们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政党廉洁的积极性,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成为了当前舆论监督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网络举报极易触及法律对于某些组织和个人、某些权利的限定,包括网络舆论监督权和名誉权的冲突、网络监督权和隐私权的冲突、网络舆论监督和保守国家秘密的冲突和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的冲突等④。网民在网络反腐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的对公职人员贪腐问题进行举报,不得捏造事实,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我们除了加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以外,更应该加强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通过法规的规定,对敢于通过舆论监督来促进反腐倡廉的人员施加奖励,对违反规定故意制造假新闻者给予严厉惩罚,有了这些制度保障,媒体工作人员才能在舆论监督道路上走得更远。

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形成社会监督网络,全方位地开展舆论监督,通过数字化的舆论监督使腐败分子无处可藏。党政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可以聘请新闻工作人员为监督员,直接参与到监督中去,也可同时在报刊、电视台、网络上开放信息公开监督栏,方便公众将自己的意见评价及时反馈,使监督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有效交流而发挥最强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Z〕.

〔2〕杨光华.新闻舆论监督地方法规的发展与思考〔EB/OL〕.人民网,2005—05—25.

〔3〕河北省新闻监督状况调查报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4〕69.7%公众担心网络反腐困于只受理不处理〔J〕.中国青年报,2008—09—02.

〔5〕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0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反腐倡廉舆论监督新媒体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反腐倡廉大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