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5-05-30张笑妍牛薇薇

2015年44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商业银行

张笑妍  牛薇薇

摘 要:随着金融改革的日益完善和银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集中现象日益显著。虽然短期内信贷集中有利于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但长期来看,信贷集中加大银行资金的潜在风险,可能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和金融危机。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对区域、行业、对象、期限的信贷集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风险,提出了防范信贷集中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借贷集中;信贷风险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市场导向为依据对信贷管理进行相应调整。主要体现在总行上收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对信贷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将贷款投放于“三大”的营销策略,即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贷款集中程度日益加剧。尽管信贷集中在短期内能够促进优势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但若任由发展并达到临界值时,风险累积爆发,银行将面临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经济。因此,应当对我国信贷集中的现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对区域、行业、对象、期限的信贷集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力图趋利避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良性竞争和稳定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现状

1、信贷区域集中。我国信贷资金集中投向经济发达地区。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14年其信贷主要投向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其贷款总占比达到了5079%。相比之下,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贷款占分别为1639%、1732%、594%,处于较低水平。信贷区域集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此外,银行为降低风险,撤销合并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的信贷网点以及上收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权力。因此,在商业化运作驱动下,发达地区受到特殊偏好。

2、信贷行业集中。垄断、热门行业吸纳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资金。在2014年中国建设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中,行业投放最高值是制造业,达到了总贷款的137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为1104%。贷款投放前五大行业分别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总占比达到4294%。

3、信贷客户集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大客户。根据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至2014年的客户贷款比例显示。2004年,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为953%,接近10%的监管红线。截止至2014年,中国建设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为505%。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4153%,截止至2014年,比例下降到1342%。总体来说,中国建设银行的客户贷款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信贷投向大客户集中趋势较强。

4、信贷期限集中。商业银行中长期信贷的倾向增强。在2007年到2014年间,中国建设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从47%上升到51%,增长了4%,而短期贷款占比逐渐下降,从25%下降到19%,下降了6%,可以看出信贷期限逐步趋向于中长期。2009到2010这两年中长期信贷集中的现象最为显著。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国家政策导向。为加速国有企业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出台了“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等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资金纷纷投向能源、水电、交通等基础性行业。一方面,这些企业盈利能力强,管理结构完善,符合银行信贷投放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服务于一定时期的国家产业政策,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2、社会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信用体系存在漏洞,导致受信企业或个人经常出现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其次是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银行信贷对担保要求较为严格,但是中小企业可抵押、担保资产少,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担保机构,担保手续繁琐以及费用较高,中小企业要获取贷款难上加难。在此情况下,银行贷款不可避免地集中于大企业。

(二)微观因素

1、银行因素。一是管理制度方面。由于总行上收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权力,极大限制了基层行对贷款资金的审批权和信贷放款能力,造成基层机构只吸收存款,没有授信的权利。信贷向大企业、热门行业、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二是在信贷责任制度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执行审贷分离和第一责任人制度。在种制度虽有利于审慎放贷、降低风险,但也片面的深化了信贷人员的慎贷、惜贷心理。信贷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观察其他贷款人的行为作为依据,从而衡量是否应该发放贷款。由此出现多个贷款人将资金投向单一客户的信貸集中。

2、企业因素。在抵押担保方面,大企业资信高且拥有高价值固定资产,容易达到担保或抵押条件;在信用基础方面,大企业为维护自身品牌,高度重视信用的管理,逃债等失信现象微乎其微;在抗市场波动能力方面,大企业因资产雄厚、经营管理完善,能迅速应对经济波动、避免破产的风险。相对来说,中小企业存在抵押担保少、信用观念薄弱、承受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差等问题,一旦经济周期波动,很可能会面临关闭、重组、退出、破产等困境。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对策

一是利用利率市场化作用。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类别制定不同的利率,让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得到相应的补偿,提高银行积极性。二是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作用。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中小企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创建经济全新增长点。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和效力、拓宽信贷集中监管标准,全方位、多层面地对信贷集中现象进行监管。四是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主动进行调整和引导,设立系统、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担保机构与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担保机构的稳健发展,让银行放贷没有后顾之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微观层面对策

1、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制度。首先,拓宽基层行的贷款审批、放贷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审批处理过程,优化当中环节,调节下层分支机构的信贷结构,带动基层行对经济落后地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并且把信贷投向过度集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其次,健全业务考核与奖惩机制,创设切合实际的责任激励机制,激励信贷人的积极性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

2、调整和完善信贷结构,扩宽信贷投入规模。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宏观调控中有关优化信贷结构、预防以及解决潜在的信贷风险的政策。一方面,持续对优良企业客户提供支持,对于有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设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立场坚定不发放贷款资金,严格控制新增贷款量的投放面;另一方面要鼓励信贷投向的新领域,培育一批优良个体客户,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逐渐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造全新效益增长点。

3、重视行业风险预警。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信贷集中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实时、有效的对行业信贷集中进行总体控制,分散行业信贷风险。各商行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定期监测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发布、市场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加强对行业风险的评估、分析。避免贷款资金过度聚集于热门的行业、企业,形成信贷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加大银行风险。

4、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妥善处理融资难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主依赖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应当扩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妥善处理融资难的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创新,让融资渠道多样化。降低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让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此举不仅可以丰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还能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找到新的出路。(作者单位:1保定市第三中学;2河北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