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协同应对公共危机案例比较分析

2015-05-30汪亚玲

2015年44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汪亚玲

摘 要:近年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公共治理的成效日益显著,学者们开始尝试建立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危机应对及治理模式。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公民组织参与危机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更具现实可能性。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不同的参与主体入手,对比分析中日地震的灾后应对,进一步明确我国各主体协同应对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公共危机

协同治理主张多中心主体采用协同合作方式参与治理活动,目标是在众多的参与者之间达成共识,“劲儿往一处使”,相关决策将得到快速有力地执行。协同思想的引入为企业、第三部门、公民等主体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学者们开始探索危机治理范式的革新。与此同时,志愿性团体、公民在公共危机应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与我国汶川地震同属于震源深度8公里的浅源地震,面对同类地震不同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可比性。对两国在应对这类突发自然灾害时多方协同配合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我国多元主体在应对此类公共危机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国汶川地震及各方应对简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8.0级大地震。(1)政府方面:地震发生24小时内,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理亲自担任总指挥并在第一时间亲临一线指挥整个抗震救灾行动。(2)社会组织方面:成都设立抗震救灾非政府组织四川协调总处,下设医疗服务、物资分配、前方信息收集、对外宣传、机构联络等小组,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参与了慈善捐赠。(3)公众方面:地震发生后,全国1000多万志愿者热情参与赈灾服务。①

二、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及各方应对简述

2008年6月14日8时43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1)政府方面:地震发生约7分钟后,日本政府立即设置了“官邸对策室”,决定向震中地区派遣以防灾担当大臣泉信也为首的调查团。时任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发生后当即指示各有关部门迅速了解灾情,全力救助受灾者。②(2)媒体方面:日本NHK等电视媒体及时报道。③(3)社会组织方面:技术人员组成的紧急灾害对策派遣队在灾区调查受灾情况,帮助灾区抢修重建④。

三、中日各参与主体协同行为的比较分析

(一)政府组织:日本政府反应迅速,中国政府救助得力

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约7分钟后即设置“官邸对策室”,决定派遣调查团。汶川地震发生24小时内,中国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日本政府在反应时间上占明显优势,而我国政府迅速建立起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使得之后的救援行动得以高效配合,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在启动应急管理,协调各方救助力量方面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参与主体围绕着政府开展各自的救援行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在此类公共危机应对中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合作的独特精神。

(二)社会组织:日方媒体继续发力,中方非政府组织价值凸显

日本气象厅的内部预报及“紧急地震速报”预警得力,日本各商业电视台都进行了特别报道,极大地减少了民众伤亡和物质损失。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成都设立四川协调总处,卓有成效地协调了整个非政府组织的救灾行动。日本气象局的及时通报、日本媒体的快速大范围播报等均展现了日本社会组织在应对危机时的积极有效的协作能力。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统一的指挥领导下,灵活高效地向灾区提供救援,弥补了政府在应对这类大范围灾害时的许多不足,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日两国的社会组织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均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高度配合政府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服务,在实践层面上印证了协同治理理论所主张的多元主体在共识之下协同治理的观点。

(三)民众:日本民众冷静关注,中国民众缺乏组织引导

日本地震后,关于民众参与灾区救援的新闻并不多见,但日本民众在网络上对于此次地震非常关注,并能冷静客观地评论和反思政府的应对行为。汶川地震后,我国民众参与救助灾区的热情高涨,志愿者在救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民众作为公共危机的参与主体,在协同应灾中既要密切关注灾区救援工作进展,又要有组织地加入。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地震救援初期,部分民众因为情绪激动,救援心切而忽略自身及灾区实际盲目赶往灾区,反而引发新的问题。政府作为协同救灾的主导者,通过媒体引导民众理性救灾十分必要。民众也要从大局出发,使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配合政府及其他救援主体,朝着抗震救灾这一共同目标努力,这也正是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之“协同”的要义所在。

四、结语

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应急制度等,有效地推动了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协同度。回顾我国汶川地震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充分暴露出了新闻报道不及时,政府应急反应不够迅速,参与主体配合不力、难以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不仅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社会媒介,引导各类非政府组织发挥优势,号召公民理性参与,助推各方协同合作,配合政府参与救援。只有充分重视社会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构建沟通渠道和参与的平台,健全多元主体间参与协同的体制机制,方能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高效有序地应急救灾。(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何吉多,周荣,朱清海.比较优势视角下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8,06:46-50.

② 汪晶晶,黄世祥,蔡德軍.关于协同应灾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20

③ 搜狐新闻.日本东北地区7.0级地震 已确认2人死亡58人受伤.[EB/OL].(2008-06-14)[2015-10-23].http://news.sohu.com/20080614/n257491548.shtml.

④ 搜狐新闻.日本震区多人被废墟掩埋 救援队正在赶往灾区.[EB/OL].(2008-06-14)[2015-10-23].http://news.sohu.com/20080614/n257493724.shtml.

参考文献:

[1] 何吉多,周荣,朱清海.比较优势视角下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8,(6):46-50.

[2] 汪晶晶,黄世祥,蔡德军.关于协同应灾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20.

[3] 搜狐新闻.日本东北地区7.0级地震已确认2人死亡58人受伤.[EB/OL].(2008-06-14)[2015-10-23].http://news.sohu.com/20080614/n257491548.shtml.

[4] 搜狐新闻.日本震区多人被废墟掩埋救援队正在赶往灾区.[EB/OL].(2008-06-14)[2015-10-23].http://news.sohu.com/20080614/n257493724.shtml.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