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人的“养生焦虑”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46期
关键词:鸡血大姑长辈

“养生党”已经成为微信朋友圈一大霸权组织,他们与“鸡汤党”分庭抗礼,二者之间往往互相渗透。当长辈的养生贴铺天盖地刷来之时,其实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焦虑心态。

如果你用微信,又不得不加了父亲、母亲大人乃至七大姑八大姨等长辈,恭喜你,你的朋友圈从此会被各种真真假假的养生帖攻陷:

“生于碱性,死于酸性”;

“空腹不能喝牛奶”;

“吃隔夜饭菜致癌”;

“苹果早上吃是金子,中午是银子,晚上吃便是砒霜”;

“生姜堪比还魂药,可惜99%的人只当佐料”;

“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

“白醋让你年轻10岁,你知道吗?”;

“一杯白开水治好这些病”……

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是默默修改朋友圈权限,设置为“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养生党”凶猛,但奈何都是至亲,惹不起,那就躲吧。或者可以采取更积极的做法,那就是变身“科普党”,逐条解说长辈们抛出来的“养生秘笈”。

被长辈的养生贴刷屏

家里有个自命掌握各种养生知识的“养生达人”是什么感受?网友“笑道人”深有体会,他父亲的亲姐姐,也就是他的亲大姑,经常性地给家族成员做出家庭现存最年长者的最高指示:

“于康教授都说了要每顿饭都要吃蘑菇,你看你们都多久没吃蘑菇了?哎呀你看这个脸色……”

“不要喝可乐呀,碳酸饮料都不能喝,都是香精色素勾兑出来的,你看你那么瘦,啧啧啧看看这小胳膊,就是喝碳酸饮料缺钙弄的,尤其开车的时候会被查出有酒精的。”

“你看你这个血脂下不去啊,就是因为吃的太多酸性物质了,要多吃碱性物质……‘酸碱性体质的概念是假的?电视里说错了!”

“我这周去看了那个纳豆厂了,哎呀我没上当啊,又没多买……就买了两箱啊,年轻人也要吃一吃这个,这个能抗辐射。他们老用电脑的人啊……”

除了以上这些养生知识,他大姑还亲身实践如撞墙(据说寒凉体质者可撞出健康,湿热体质可撞掉邪火)、爬行、干擦背、集体呼喊(无限循环一些励志口号,如:“高血压!”“拍掉啦!”“高血压”“拍掉啦!”)等养生手法。

在我们身边,像“笑道人”的大姑这样的老年人比比皆是。他们以父母为首脑,七大姑八大姨为羽翼,组成了无处不在、无坚不摧的“养生党”。他们衣食无忧,除了操心孩子的事,剩下的大事就是关注健康,有时候甚至两件事合二为一,成为你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有专家称,对老年人而言,健康犹如住房,是刚需。因此,对于各种养生知识,他们是渴求的,并且通常采取一股脑儿全收的态度——他们也缺乏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出于对亲友晚辈的关爱,他们会将这些知识第一时间转发。

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年人如60后、70后也往往成为“养生党”中坚。2014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30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养生帖;47.4%的人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分享过养生帖;51.5%的人在未求证真实性的情况下,照养生帖的指导实践过。受访者中,90后、80后、70后分别占13.5%、49.9%、26.5%。

国人的焦虑心态

作家许地山说过,“中国的生活目的只是‘长命富贵四字”。要长命,所以要養生,在养生这一点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属于行动派,无所不用其极。

古代的不老仙丹、仙药(某种程度上是养生的快捷方式)且不论,仅从新中国建立之后来看,甩手疗法、饮水疗法、卤碱疗法、羊肠线埋藏法、爬乌龟等养生手法都曾流行一时,其中最最疯狂的,当属打鸡血。

打鸡血的发明人是上海永安棉纺三厂的医生俞昌时。1959年5月26日上午8点,他当众给自己打了一针鲜鸡血。事后他这样回忆:“不到三小时,就感觉奇饿,中午吃了八两饭。”这使他的病人打消了顾虑,从下午1点开始,四十多人打了鸡血,“有的频频咳嗽,注后五分钟即愈;有的喘息数月不能睡,当晚即睡得极甜;有的胃痛即止;有的疖肿大消”。

打鸡血后来在全国疯狂蔓延,出现人们提着小公鸡排队打鸡血的盛况。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亲历了打鸡血的癫狂年代,他说:“鸡血不仅是养生的圣药,而且给疯狂的种族注入了诡异的激素。”

其实包括打鸡血在内的养生手法,实际功效颇为可疑,副作用也不可谓不明显。而养生知识更是谣言多发区——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但是,为什么人们就是愿意相信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为什么人们这么热衷于养生?

这正是中国人焦虑心态的反映:老年人担心老无所依,中青年人担心身无所养。找不到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找不到安全的餐桌,找不到可以休憩的绿地,找不到有人情味的医生,人们只好自救,先保命再说——某种程度上说,养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俨然新宗教。

从孝道出发,以尊敬为本,年轻人对于长辈多数只能保持沉默,因为你无法向他们解释大多数疾病来自基因遗传,这会让他们很愤怒;你也无法向他们解释,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只要不是毒药,浅尝即止于健康无损;你更加无法向他们解释,那些包治百病的营养品,很可能只是添加了淀粉的不知道什么鬼。

当然,年轻人还应该理解,父母的唠叨很大程度来自于对骨肉的关怀,以及某种看不见的交流需求。所以当我们被父母的养生贴刷到心塞的时候,应该想着多关心他们一下,打打电话、见见面,一句嘘寒问暖,或许就能化解许多养生为彼此带来的焦虑。

(《新周刊》2015.11.05)

猜你喜欢

鸡血大姑长辈
班上来了“大姑”“小姑”
长辈篇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打鸡血”的由来
长辈们的教诲
大姑奶的时髦生活
大姑奶的时髦生活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