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情

2015-05-30林弘

林弘

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很多抒写 “山水自然之趣”的古诗词。平均一册书中至少有五首古诗、词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或者作者发现的自然哲理。作为一部初中教材,这类的古诗古文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感悟山水自然的乐趣。本文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师掌握特定教材中涉及的古代诗人山水文化现象提供方便,以求通过教材达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 山水自然之趣 中学生心理健康

古诗词教学中,字词句的赏析固然重要,但古诗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现象不可忽视。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更注重的是应试的背诵默写赏析方面,对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现象基本不做深入地理解。因此,用文化的眼光、角度解读古诗文,探讨古诗文教学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笔者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洪宗礼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对象,挖掘其古诗词中的“山水自然之趣”,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重点分析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从作者背景,情感体验,传递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对语文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1 景趣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选取了早春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它们安排于同一个画面中,鲜明地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给人以早春压倒盛春的感觉。此诗是作者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景色如此,怎能错过这美丽的春光。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们领略阳春三月的美景,让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同学能够有目的地去观察早春的特有景物,从而发现更多生活中的乐趣。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从孤山寺贾公亭写起,写了沿途所见所闻,结尾又写到湖东白沙堤,诗人春行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学习诗歌的同时,学生似乎在诗人的带领下也畅游了一遍西湖,一边游玩一边感受春天的各种美景,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意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陋室铭》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并且让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他没有屈服于权贵,也没有因此郁郁寡欢,而是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更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用孔子的话隐含“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文章中传达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时依旧坚持高洁傲岸的操守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学生们最需要学到的品质。

3 理趣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写出了日夜交替,冬去春来的自然理趣,胡应麟认为这两句诗是盛唐诗歌的代表,并把它与中、晚唐诗作了比较,得出“文章关气运,非人力”的结论。《河岳英灵集》说当时的宰相张说曾经亲手把“海日”一联题在政事堂,让人当作学习的楷模。仅一句诗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褒奖,足见其中的青春精神,给读者留下春风得意的无限展望。昨日的挫折与辉煌都已经是过去之事,今后在初中阶段将谱写新的篇章,这样的精神,正是教材要传递给刚从小学毕业,迈进中学的孩子们的。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本注: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谪居黄州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作者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因反对变法,“谤讪朝廷”被一贬再贬,又处在病中,换了别人定是苦闷悲凉的心境,哪里还有心思在春雨迷蒙的时候外出游玩。可苏轼却没有错过早春的美丽景色,更将“听唱黄鸡与白日”反其意而用之,多么乐观、豁达。学生今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学会笑对困难,排遣苦闷是非常重要的。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诗人在抬头远望的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底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主旨:复归自然。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首诗弱化了陶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激愤,体现的是他超凡脱俗的追求,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不需要愤世嫉俗的不甘,却需要懂得妙契自然的生命感动。

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浓郁的山水文化,有直接的景色描写,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心胸更加宽广;有受挫后寄情山水,从山水中寻到心灵的慰藉;有从山水中获得自然哲理,让学生感受人类的渺小,领略大自然的伟大。中学生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要面临小升初的心理调整,要面对学业难度增加的压力,要承受中考的紧张,在这个阶段學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将山水自然之趣用于课本,精神上的指导多于内容题材或者写法技巧的指导。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指导学生,要热爱生活,培养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精神态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魏冰戬.初中文言文教材全解[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殷璠.河岳英灵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