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课标,上出高效的第一课时

2015-05-30朱晓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韩愈语文课程词语

朱晓明

大家提到上第一课时都觉得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到底怎么教,教些什么,怎样才能上出高效。

一、重视预习检查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点对语文学习来说同样重要。预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还利于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进而提高听课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学先于教师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并力争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教师启发式教学”,即有学才有教,不学则无教。语文课要上出高效,必须要重视课前预习,课上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与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是课文中的长句子,可以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是对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可见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我们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加强字词教学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词语作为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对语言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1.巧理解,让生字新词“活”起来

这里的“巧”,指的是理解意思时摒弃注入式,依循词语的特点,把抽象的词语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并在方法上求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例如在《推敲》一文中,有位老师在教“睡”时,是这样做的:

师:你们知道“沉睡”是什么意思吗?

生1:睡得很沉。

生2:睡得很死。

生3:睡得很香、很甜。

师:好!是谁睡得这么甜、这么香呢?

生(联系课文):是小鸟。

师:小鸟为什么会睡得这么香呢?

生: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师:对,你能把这种境界读出来吗?

生朗读。

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所以,我们尽可以变化些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词语实践中,进入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语文的素养。通过这一片段,可以看出教者先让学生推想“沉睡”这个词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教者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读出词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深刻、透彻了。

2.组词成块,让词语“动”起来

这里的“动”,指的是让词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真正理解词语。以四年级课文《天鹅的故事》中“词块”教学为例,我把词语分成三块:

寒潮 降临 北风呼啸 冰封 湖面

斯杰潘 一无所获 扫兴

腾空而起 重重扑打 塌陷 继续扑打 扩大 帮忙

读完第一组词语后,我让学生试着把这些词语描述的画面说一说,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这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寒潮已经毫不留情地降临到这潭清澈的湖水中。北风呼啸,冰冻三尺,冰封湖面,所有的天鹅都离开了这里,离开了美丽的家园,去过冬了。读完第二组词语后,先理解“一无所获” 和“扫兴” 的意思,再用上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读完最后一组词语后,就让学生选用其中需要的关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落实这一要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平时每一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开始。如在《推敲》一课中,由师生合作概括了前面的两个自然段的小标题,在学习“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这一自然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并且把概括好的标题写上黑板。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三得。我想,无论是对段的概括还是对篇章的概括,只要我们注意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舍得花时间,放手给学生,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课标的要求就一定能得到落实。

四、对文本适度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总是建立在某一基点上。语文拓展的基点应该建立在学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这样的拓展才会有意义、有效果。拓展应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沟通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在我所听的几节课中,每一课都对文本进行了拓展。再如《推敲》一课中,教师先介绍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再让学生读韩愈的《早春呈十八员外》这首诗,感受韩愈的文采,接着让学生书写韩愈的名言,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对韩愈的了解,拓展了文本,跳出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想,第一课时可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有一定板块,但不能结构化,必须因文而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只要我们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就一定能上出精彩、高效的第一课时。

猜你喜欢

韩愈语文课程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找词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