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2015-05-30王萍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仰思想大学生

王萍

摘要本文从信仰的功能入手,分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仰危机,探讨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仰

随着4G技术正革命性地拓展手机的传播、互动功能,手机功能与互联网功能的叠加,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网络;而以网络个性化为代表的Web4.0迅速普及,网络个性化订制服务又呈现异军突起之势。网络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变化、升级换代,信息的自由移动和自由处理,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功能,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

网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越来越重要的生活空间与行为场域,网络的正负效应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时尚和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情感的最好场所,“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计算机网络己经成为中国2000多万高校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和场域。大学校园已经“无人不网,无处不网”。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网络社会里,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的常客,受网络的影响也最大。同时,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非的判断力不强,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抵抗力,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

一、信仰的内涵及其功能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信仰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

信仰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一种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真理概念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人们认为正确的信念或者真理,并把它作为行动的依据,是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准则。

总之,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本文所主张的信仰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信仰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行为善恶的标准,为人们提供人生的价值定位,而且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能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使人们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1、价值定位功能

信仰是人们的行为依据,是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准则。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信仰为人们提供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标准,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建构起自己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在构建起的这种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进行是非的判断,并且在信仰的指导下去行动,从而不断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统一性。

2、凝聚功能

信仰凝聚功能主要运用在群体中。任何群体的存在,不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阶层或者一个阶级甚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强大的凝聚力才能把人们团结起来。这种凝聚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地域、共用的文化、共同的威胁等都可以起到凝聚的作用。信仰是最强大的凝聚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凝聚力把有共同信仰的人连在一起。共同信仰的凝聚功能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无产阶级事业、社会主义事业、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集体的事业、群众的事业,都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能够独立完成的,而必须唤起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而要团结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是要有共同的信仰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

3、激励功能

信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类行为的激励和鼓舞。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就会因为发生汇聚作用而不断增强。信仰只有通过行为才可以表现,但是信仰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信仰不仅帮助人们明确奋斗的方向和成就事业的目标。在个体朝着奋斗目标努力的同时,信仰还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前行提供动力,不断激励和鼓舞人们前进。同时,人们的意志会在信仰团体中得到强化。当众多的人共同从事同一种事业,就会由于行动的共同性而使他们之中产生强大的力量和勇气。有共同信仰的人们会因为有自己的同盟者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坚定信仰的激励下,去追求自己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激励人们不断前行,为人们提供前进的力量。

4、指导功能

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著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信仰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是人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依据和准则。无论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和认知活动,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信仰的指导下完成的。革命前辈为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革命必然会胜利。在现代社会,为了改革和建设勇于奉献的人们,也是因为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为人们确立了奋斗的目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从而引导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网络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以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特别对大学生青年一代的信仰影响尤其明显。

1、怀疑理想信仰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一定的物质、经济利益是我们的需要,但部分人过分强调经济的利益和竞争的意识,在网络上大势渲染赚钱的“秘诀”,过分宣传追求经济的效率意识,为了追求效率而不择手段,强调现实的经济利润,对理想信仰问题热情不高、关注不够,认为理想是虚的,是思想上的事情,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认为没有追求的必要;同时由于网络法规制定滞后,网络技术不成熟,上网人员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行为大量存在,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不容忽视的误导;某些人为了逃避不满的现实生活,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虚拟的爱情、虚拟的生活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暂时的心理安慰,认为理想太遥远、不能实现自己现有的满足,故不再追求信仰。

2、形成理想信念的偏差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各种理念、意识包括世界各国的以及古往今来的意识形态都在网上相互渗透和猛烈冲击民族文化,都力图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于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就无法确定应追求哪种理想信念,什么样的信仰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要求的正确的信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理念有所增加,信仰开始世俗化和非理性化。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信仰教育的排斥,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特别在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刺激下,世俗化的心态使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金钱和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趋于淡化,对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也有暂时搁置的倾向。大学生信仰的世俗化消极影响已经侵蚀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削弱了信仰的坚定性。

3、价值取向的错位

网络将立场各异的多元价值观呈现在大学生目前,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电子殖民主义,褒渎了人类文明,腐化着大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在网上粉墨登场,各种社会思潮泥沙俱下,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无间断地渗透、侵略和扩张,影响了大学生已积淀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充斥网络,造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使大学生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而被分化、西化乃至异化。

4、迷失自我

在信息洪流的冲击面前,许多大学生没有经受得住反动、迷信、淫移、庸俗、暴力等不良内容的考验,随波逐流、盲目接受。网络的“虚拟”具有隐蔽性,产生的突出问题是责任和道德的缺失,极易使大学生他们忘掉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导致恣意、放浪、不文明行为。隐蔽性导致了个人的恶毒谩骂、恐吓与攻击、网络恶搞、内容的粗俗下流等。怀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是我”的心态,许多大学生往往失去自控能力,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道德责任,在网上谣言诽谤、恶意“灌水”、为所欲为,甚至利用网络来窃取国家机密、金融诈骗等,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犹如鸦片,长期沉迷网络,容易导致“虚拟”与“现实”的错位,虚拟的空间,使大学生整天不与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为伍,不愿意接触现实,甚至有意逃避现实,对现实社会冷漠,缺乏责任感。有些大学生在意志品质、关心他人、与人相处等方面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磨练,缺乏为人处事的技巧,导致他们情感冷漠,心理趋向封闭、社交能力下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他们逃避社会现实,消极处事,不愿与人交往,在现实生活中举步维艰。还有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染上网瘾,成为了“网虫”、“网上隐士”,网络使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们想戒除网瘾,却感到困难重重。

5、信仰的迷惘

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出现道德认知的迷失、理想信念的迷惘、道德情感的冷漠和道德行为的失范。他们进入大学后压力顿减,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入了“目标真空期”。由于受网络一些不良信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价值重心向自我倾斜,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个性化,甚至发生畸变。他们对深邃的思想、价值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娱乐性的、趣味性的、时尚性的、富有个性化的内容,追求以腰缠万贯的明星为榜样,重视个人利益、轻视无私奉献,丧失应有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冷漠,他们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大学生们常常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判断与剔选的能力,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往往容易失去对道德的辨别,难以用客观的标准来识别善恶。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数字化迷宫,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上黄色和反动网站的学生也屡见不鲜,他们在人机游戏中寻找刺激,在网络日志中觅得寄托,在网络色情中获得快感,在虚拟聊天中追求浪漫。他们当中有些大学生只把网络当作娱乐聊天的工具,有些是去网络寻找精神的慰藉、摆脱心理压力,寻回自己的尊严与价值。网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空间,身份的隐蔽性使人们放纵自己的行为,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难以做到严格自律,丧失道德,侵犯别人隐私。他们逃避现实,放纵自己的言行、忘却社会的责任,网上网下判若两人。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创新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养成的影响分析,结合大学生信仰教育规律的论述,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强化大学生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培养,促进其协调发展,使其获得精神动力和支撑,从而强化道德凝聚力。

1、建立网络教育平台,改革教学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要在网络时代里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既可以在正常教学环节使用,又可以在课后成为继续教育的阵地。各高校要利用校园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了教学平台,还需要革新教学手段,以适应网络时代中大学生的口味。除了正常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上网外,这个平台上还应该配有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媒体。比如宣传民族英雄、红色经典的影音文件,再比如有关二次大战、解放战争的视频影视等,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可以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另外,各行各业的道德标兵及先进事迹,也可以制作成光盘、课件,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一部分。这些案例往往具有时效性,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再有,开辟一个论坛也是必要的,便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

2、将网络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剔除网络精粕

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网络糟粕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极大的威脅。因此,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时,应该对二者区别对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也无权干涉大学生网民对网络文化的热爱。我们需要作的工作是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大学生的精神取向和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网络游戏可以玩,但不应痴迷;网友可以交,但应该选择那些有理想、有志向并且志同道合的人;网络社区也可以加人,那些技术性社区是很好的选择,比如电脑发烧友、程序之家、小木虫学术网站等等,都是可以开拓视野、提升自身学识的社区。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应该将网络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融合,使之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挥作用。

对于网络糟粕来讲,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其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将其彻底清除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老师们要阶段性地加以警示,使学生们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受其害的真实案例,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3、固守信仰阵地,反击西方思潮

信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坚定大学生为国家、为民族复兴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因此,任何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和思想,都必须予以坚决的回击。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做好教学工作,而且需要做好监督工作,为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保驾护航。由于网络上西方思潮泛滥,而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确立,极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错立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联合党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动员可能的网络监管力量,共同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固守信仰阵地,使社会主义的旗帜顺利地交接到下一代人手中。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全增暇.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曹劲松.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2,(6).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部)

猜你喜欢

信仰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