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美国黑人文化觉醒

2015-05-30王睿路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玛吉美国黑人被子

王睿路

摘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本文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人物形象及细节为素材,比较对待黑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从文化觉醒角度进行了理性的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黑人文化日用家当文化觉醒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大多反映深受社会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妇女顽强的生命力及追求自我解放与个性完整的斗争。其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讲述了迪伊从大城市回到乡下后,因几件日用家当与母亲、妹妹玛吉发生的冲突;通过对母亲、迪伊(Dee)和玛吉(Maggie)这三个黑人女性的塑造和矛盾冲突,凸现了文章的主题: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在于深刻认识理解其文化内涵,而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该作品借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揭示了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给黑人传统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展现了黑人妇女在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抗争,体现了沃克对如何更好保护非裔文化、发扬黑人运动并在派别冲突下求得统一的思考,以及对黑人妇女乃至整个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途径的探讨。

文化觉醒,亦称文化自觉,系指民族对其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文化责任的醒悟、对文化价值的自信。非洲文化因素在新环境中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成为了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复杂性。美国的非洲黑人已融入美国社会,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美国黑人文化。在美国文化、黑人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融合的同时,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于是,美国黑人开始了文化觉醒,并对其文化出现了不同的态度。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了自觉的文化认同,指引了认同方向,呼吁摈弃美国文化、认同非洲文化。

本文从文化觉醒角度出发,以文中的人物形象及细节为素材,就对待黑人文化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与分析,指出文化觉醒有不同程度与体现:半梦半醒与完全觉醒,并进一步划分为盲目派与坚守派。

一、盲目派

《日用家当》于1973年发表,时值美国黑人民族主义运动兴起,黑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黑人是美的”广为流传,非洲发型流行一时。多数黑人认为这是最适合追寻非洲民族文化之根的时期。迪伊受其影响,对黑人文化的态度骤然改变。为了追求时尚,她在语言、姓名、服饰、发型等方面都进行了尝试,还要把祖传的东西作为饰物。但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肤浅认识上。

代表人物:迪伊,其文化觉醒程度为半梦半醒,体现为对传统文化流于形式的肤浅理解,对一种文化持彻底否定或肯定的态度,在不同文化之间搞多元化而摇摆不定。

1、对待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

(1)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嫌弃

小说开始,母亲同二女儿玛吉在院里等待大女儿迪伊从外地归来。母亲“有一双粗糙的劳动人民的手,身上的脂肪能让她在零度的气温下感到发热,还能像男人一样杀死公猪”,在迪伊心中,母亲是不完美的。迪伊对家庭也有看法,她不喜欢她们的旧住房,当房子被大火烧毁时,她无动于衷;她为家庭而感到羞耻,说永远不带朋友回家;上大学时,她嫌弃母亲送给她的祖传被子过时。她敏于感知,乐于接受外界新潮事物,时尚感强烈。她崇拜白人文化,強迫母亲和妹妹听她读书,试图让她们了解并接受它。

由此可见,在此次回家之前,迪伊对黑人文化持不屑一顾与嫌弃的态度,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追寻所谓先进的白人文化。

(2)对传统文化的突发狂热

迪伊回家后,对新近接纳的非洲文化兴趣突增:她把母亲、妹妹及院子、房子还有奶牛都拍照下来,对家中的条凳、黄油碟、搅乳器盖子和搅乳棒等手工器具很感兴趣……她要用搅乳器盖子装饰餐桌,说会为搅乳棒想出艺术化用途。后来她又发现了两床百衲被,并要把它带走挂在墙上当作无价之宝欣赏。

迪伊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突变源于对传统文化流于形式的肤浅理解。文化和遗产仅因潮流而受重视,因其经济和美学价值而受珍爱。迪伊的现代生活方式功利而物质,她认为遗产应像挂在墙上的被子和装饰餐桌的搅乳棒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但不清楚这些物品背后的文化历史蕴涵。

2、对不同文化的摇摆不定

此观点,可从小说对迪伊的语言、名字、发型、服饰和男朋友的描述与评论中窥见一斑。

迪伊到家后问候母亲:“瓦—苏—左—提—诺”(Wa-su-zoTean-o),这卢干达布干达族人道安的话,可译作:祝你睡了个好觉!此处暗示迪伊指责母亲固守传统文化,不了解和珍惜非洲文化根基。迪伊用带外国腔的东非语言问母亲,对母亲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解释是赶时髦,追时尚。

迪伊说自己已改名为“万杰萝·李万利卡·克曼乔”(Wangero Leewanika Kemanjo)。她说:“我无法忍受照那些压迫我的人的名字给我取名。”她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是照迪伊姨妈的名字取的。妈妈却非常清楚,迪伊的名字源于迪伊姨妈;迪伊姨妈的名字源于迪伊外婆……母亲甚至能把家族史追溯到南北战争以前。尽管迪伊不是一个非洲姓氏,但却是依约翰逊家族的祖先和传统命名的。“万杰萝”表面上是非洲姓氏,但与传统文化遗产无关,它并非代代相传,不象征家族的任何东西。迪伊新名字中不同种族名字的混合,实际上说明了她对非洲和非洲代表的一切只有肤浅的了解和困惑。

此外,她还编起了辫子,模仿非洲人戴上了大串的耳环和手链,改穿宽大耀眼的非洲民族服。母亲描述道:“竟在这么热的天穿及地长裙,裙子的颜色张扬得使我睁不开眼。那黄色与橘红色足以反射太阳光,我的脸能感受到它发散出的阵阵热量”。可见,母亲对迪伊的装扮一时无法接受。

二、坚守派

作为小说叙事者,母亲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有一定的头脑,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也是独立自主黑人妇女的代表。而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小女儿玛吉,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伤痛历史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一种不自信、逆来顺受的态度。

代表人物:母亲、玛吉,其文化觉醒程度为完全觉醒,具体体现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守护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排斥。

1、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母亲在黑人传统文化传递中起承接性作用,不仅要维护黑人传统文化,还肩负把它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她对玛吉表现出深切关爱和同情。她了解玛吉由于丑陋而胆怯自卑,不敢面对姐姐,更不敢与姐姐个性张扬的男朋友握手。当迪伊强硬地要把家里的搅乳器、搅乳棒和玛吉心爱的百衲被拿走时,母亲知道怯懦的玛吉无力与好胜的姐姐争夺。母亲毅然把迪伊手中的被子夺回还给玛吉,说明她对迪伊的失望和对玛吉的支持。母亲知道迪伊对家里日常用品的喜爱是徒有虚表,而玛吉对家里日常用品的喜爱则是根深蒂固,只有她才能把家族传统传递下去。

母亲不仅看重和谐的家庭关系,更看重对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百衲被记载着黑人家族的历史,象征着妇女的团结友爱,标志着传统民族文化。在母亲心中,只有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才有资格拥有它们。在两个女儿中,玛吉不但知道“怎样缝制被子”,而且了解黑人传统文化,所以只有她有资格继承那些被子,延续光荣的黑人文化传统。

玛吉长相普通,智力一般,幼时的大火给她的身心留下了伤疤,“你有没有见过跛了腿的动物,比如说一只狗,被一个粗心莽撞、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愚昧地表示关切的人走去的样子?”她自卑而怯懦。为了迎接姐姐,她连穿什么服也要征求母亲的意见,“妈妈,我看上去怎么样?”她过于依赖母亲,生活空间狭窄,传统而保守。但她继承了母亲的生活方式,熟知家族历史,如搅乳棒的历史、被子的来历等,还从外婆和姨妈那学会了缝制百衲被,择偶标准也建立在为人诚实的基础上。她对姐姐的迁就不仅反映了她的宽容之心,也反映出她对家庭遗产的理解。当姐姐要把被子强硬夺去时,她说“让她拿去吧,不要那些被子我同样记得外婆”。

玛吉对被子的理解建立在家族亲人间的感情纽带和黑人的血缘关系上,深爱黑人传统文化。她继承了黑人历史与文化传统,她才是母亲心目中最理想的家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继承人。这也是明智的母亲最后下定决心,从迪伊手里夺过被子还给玛吉的原因。因为母亲知道,保存被子的重要性在于实质而非肤浅的认识。象征家族遗产的被子在玛吉手里不仅会存在下去,而且一定会得以发扬。

母女二人在历史文化观念的冲突,即在母亲代表的传统生活与来自民权运动积极分子迪伊带来的新理念之间的冲突、黑人自身的审美观念与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之间的冲突中,体现的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也是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

2、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母亲把迪伊强迫自己和玛吉听她读书的行为描述为“把文字、谎言、别人的习惯和所有的生活强加于我们”,认为白人文化“不需要了解”。母亲对女儿的看法也十分矛盾,她一方面为大女儿迪伊接受大学教育而骄傲,甚至梦想上電视祝贺女儿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担心迪伊追随白人文化,忘记自己的“根”。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了母女之间的互不理解。迪伊出去上学,融入白人文化,而母亲和小女儿玛吉一直生活在平静的牧场上,封闭于本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之中。用母亲的话说,迪伊是“用编造的故事洗刷我们,用大量我们不需要了解的知识把我们烧毁”。母亲接受不了那些东西,因为她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二年级以后学校就关门了”。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白人文化持一种强烈的排斥与抗拒态度。此外,母亲对白人恐惧至极,“谁能想象我敢正眼看着白人?我同白人讲话时总是抬好一只脚准备逃跑”。

在小说结尾,母亲和玛吉在迪伊离开后吸食和享受鼻烟。此情节可看作一种反讽,意义在于批评玛吉和母亲不思进取、沉浸在落后生活方式中,也暗示玛吉对黑人遗产的继承虽是积极的,但却是有限的。

三、结语

通过《外婆的日用家当》,我们可以看到沃克触摸到了非裔黑人在寻根文化与现代白人文明的冲击中的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挣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抗争和迷惘,而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而非突然获得的,真正拥有文化遗产的人每天都在用它。沃克也质疑了黑人权力运动,批评了黑人激进分子不尊重、不承认他们的美国遗产。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是悲惨而耻辱的,不像非洲历史那样光彩,但它是由实实在在的人编织起来的真正的历史和遗产,像用碎片编织的百衲被那样绚烂迷人。因此美国黑人不应忽视和放弃这段历史和文化遗产,而应该找回失落的部分,倍加珍惜,代代相传。

这些矛盾背后隐含着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即绕不开西方文化影响,不是学习其表面现象,就是彻底摈弃或全盘接受。要实现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对文化责任的醒悟、对文化价值的自信,需要完全而彻底的文化觉醒,主动找寻并肯定自我。

参考文献:

[1]管淑红.寻找失落的美国黑人文化遗产——试析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61-263.

[2]赵莉华.逃避伤痛文化,寻根非洲文化——从艾利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文化认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70-73.

[3]张延军,武雪莉.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27-2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玛吉美国黑人被子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我和驴子玛吉
THE JAZZ AGE
Sing Softer, Maggie 轻点唱,玛吉
Mary’s Cninese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云被子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