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5-30陈志辉谭焱良陆晓燕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运动队共育人才

陈志辉 谭焱良 陆晓燕

摘要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与优秀运动队共育人才,为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提供新思路。研究认为“院队共育”人才有利于双方互惠互赢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分为“院队分离”、“院队共生”、“院队合一”三种类型;高职运动训练专业应以培养基层教练员为主,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实现专业的差异化定位;高职运动训练专业“产学研训赛”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兼具共性与特性,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运动训练专业高职“产学研训赛”“院队共育”

运动训练专业是所有体育相关专业最具本位特色的专业,截至2014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具有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资格的共23所,其中14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主管单位是各省市体育局,体育系统以其拥有的优质竞技体育资源,为高职运动训练专业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已成为全国52所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院校之外,为国家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何、与本科运动训练究竟有何区别?高职体育院校如何发挥其禀赋优秀、与优秀运动队共育高技能运动训练人才?对高职运动训练专业“学产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利于离清与解决上述问题,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基层教练员,为学校青少年体育“1(足球)+ X”运动项目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一、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人才的类型

根据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与专业运动队共育人才的紧密结合程度,我国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人才分三种类型,第一,“院队合一”,以浙江、北京体职院为代表,专业学生具有在役优秀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从事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同时接受高职文化教育,专业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为运动员服务,此类型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化解升学与再就业问题的理想模式。第二,“院队共生”以湖南、福建体职院为代表,各省大部分运动队(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位于学院内,独立法人,运动员专业训练由运动队管理,文化学习由学院承担,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以社会生源为主、退役优秀运动员为辅,运动队是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教练员具有专业教师的双重身份,专业高职办学特征明显,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第三,“院队分离”,以安徽、广东体职院为例,各省大部分运动队不在学院内,人、财、物完全分离,各自独立运行,但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一般是运动训练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可通过单独招生渠道就读运动训练专业。

不难发现,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型,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人才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特有的优势,一是运动队为运动训练专业提供优质生源,运动员学生拥有的专业技能即未来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其他类生源无与伦比的;二是运动队拥有一批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可以承担学院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三是运动队为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习成;四是“院队”共育人才、互利共赢,利于运动员升学与再就业,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院、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六是运动队的“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拓展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由于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仅仅经历了短短的15年时间,不是特别成熟,这种“院队”共育专业人才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掘。

二、高职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办学指向的集中体现,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人才的现况,选择与确定其最佳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收集了湖南、广州、浙江、安徽等10所高职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划分标准,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3个部分分解整理如下(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表述形式上,一些學校对目标的表述不完整,表述过于笼统。从内容上来看,少数学校在规范与要求上主要涉及综合素质或者是专业规格;部分学校在培养方向上无明显就业面向或者是无职业岗位指向、有学校甚至确定为培养运动员、一些学校的培养方向与本科运动训练或者是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多重合部分;大部分学校在使用规格上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教育部门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吻合,但也有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或者是二者的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划分的教育类别与层次息息相关,高职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类型为实用型与应用性,培养的层次具有高级专门性,人才就业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岗位。因此,高职运动训练专业单一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定位不妥,应以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应侧重于基层(含中小学、业余体校、商业性俱乐部等)教练员岗位,与本科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本科与专科体育教育等专业形成差位发展,以满足市场对基层高技能业余教练员人才的旺盛需求。人才培养规范与要求方面应注重学生专项能力(含身体素质与运动项目技战术能力)、运动训练赛事指导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彰显高职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无我有”的人才培养优势。

三、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做的标准样式。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CBE模式、以模块式技能培训的MES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三明治”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该专业所属教育类别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选择,是指依据某种教育理念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人才培养的特定方式。高职运动训练专业“学产研训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类型,尽管目前学术界对高职“产、学、研”方面的探索较多,但对“学产研训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见有深入研究,而此模式在高职体育院校的办学实践中被经常提及与使用,由于“训”和“赛”是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因此,探索“学产研训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人才的目标,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职运动训练专业“院队共育”的实质是校企合作共育专业人才,“队”(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相当于“企”,运动队为专业提供高质量生源、高水平教练、高规格实习实训条件,有利于学院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院为运动队编制科学的课程、配备良好的教学团队、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优秀运动员求学深造与再就业。双方主管同为体育部门,便于沟通与协作,开展人员互聘、课题与项目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

“五环相扣”即“产学研训赛”相结合,其实质是“工学结合”,通过工读交替来实现六个融合,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学院文化与运动队文化相融合。“产学研训赛”是一种从人才培养途径的角度构建的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与确定、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各阶段;同时也是一种从全方位角度构建的培养模式,学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全程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如图1所示,“产”、“学”、“研”、“训”、“赛”是一种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与蕴意非常丰富。

产: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指“产出”,就是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的主体来看,指“产业”,就是说人才培养要对接运动队,运动队与学校双主体育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方面,运动队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材编写、课程教学、项目研究、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可以指育人主体-学校,也可以指学生的专业理论与综合知识学习。“学”为学生开展“研、训、赛”及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最终为“产”服务。

研:指学校师生与运动队专家共同主持或参与项目或课题研究,包括运动队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运动员竞训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学院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就业等方面的研究。“研”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与“学产训赛”的多维融合。

训:广义上,“训”是指技能训练,包括课堂内外的实训、课程的实训环节、专业校内外实训课程以及学生的顶岗实习等;狭义的“训”是运动项目技能训练,是指形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核心技能有关的实训,主要包括专项体能、运动项目的技战术水平与运动能力以及执教执裁能力的训练。“训”是为了让知识转变成技能、让研究成果得到推广运用,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及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赛:指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主要是指各级各类体育技能竞赛活动,包括课程期末考試以赛代考、专业学生阶段性考试以赛代考、学生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校内外的相关体育竞赛活动等。“赛”的水平与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心理与综合素质及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检验“学训研”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评价方法。

高职运动训练专业“产学研训赛”相结合培养基层教练员人才,其纽带是“院”与“队”的结合,“院队”紧密结合的动力机制来源于院队同源及双方互惠互利、利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产学研训赛”是一种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与其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共性,同时“训”与“赛”体现出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2013033);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ZJA2013025);2013年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李锡云.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大学,2007.

[2]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贯彻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作指导手册(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1-167.

[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961.

[5]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2011,22: 18-21.

[6]徐洁.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31(5):51-55.

[7]赵居礼,田锋社.工学”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 2009,339:10-11.

(作者单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体育产业与管理系)

猜你喜欢

运动队共育人才
人才云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