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是最尊重儿童发展理解儿童的人

2015-05-30

父母必读 2015年5期
关键词:身心儿童情感

从1980年第3期起,一直到35年后的今天,从《襁褓中的教育》这篇写满字的文章,到“查查表对对看”用表格呈现1~3岁儿童语言、运动、心理发展过程,到今天的《成长里程碑》《儿童小档案》《教育问与答》等图文并茂的精美栏目,她坚持在每一本刊中用各种形式、以各种角度来介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对于那些父母最头疼的问题,比如“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饭”“他为什么坐不住”等,包括对玩耍的解读,对儿童情绪的解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解读,都是基于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基于科学、严谨的儿童发展理论。她懂得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

《让情感的小溪正常地流淌——对孩子的哭做点儿心理分析》

会哭的孩子,情感丰富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孩子哭的原因十分复杂,成人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看待孩子的哭和情感表现,要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特别敏感,妈妈生气、急躁、发怒,会让孩子感觉痛苦而哭。如果此时妈妈再怒气冲冲地阻止孩子,会让孩子更委屈。

儿童的情感体验强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低有关,认知中缺乏逆转性,认为一件事发生了就永远是这样了。因此成人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感受到的痛苦却一时无法安慰。

孩子哭的时候怎么办?她不同意“冷处理”,认为这很残酷,她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自己也必须能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情感。

她认为,让孩子忍耐情感和保持沉静是不公平的!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是幼儿的特点,父母应该理解,也应该利用这一点,慢慢培养孩子的耐性和心平气和。

她告诉父母,有些孩子情绪比较稳定,有些孩子就特别爱哭,很敏感。不能说后一类的孩子就差,因为每种神经类型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后一类孩子往往更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更易于接受艺术作品的感染,也更有同情心。敏感的孩子同样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而且因为更善于体察他人的情感,往往会成为各行各业的能手。 无论是什么情绪类型的孩子,她说,让孩子情感的小溪正常地流淌,对孩子就是有益的。

她请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两位儿童心理学大家方格教授、方富熹教授,用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儿童心理学的科普文章。

其中假扮家长的甲提问说为什么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坐不住,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原来是俩口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晚上给儿子辅导小学功课,还给报了电子琴班。

专家乙听了讲述之后,先幽默地说:“依我看,得了‘多动症的是你。得先给你‘治治病。” 在“诊疗”过程中,专家提出玩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并介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符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主导活动,不能拔苗助长。并且提出“智力和体力一样,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而玩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发展孩子的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两位儿童心理学大腕儿,在23年前就提到: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教育,更不是放任教育,而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她一直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玩”拨乱反正。从1986年一篇采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文章《玩,就是学习》,到2000年杂志中的大型策划《玩,也是学习》;从1981年她开始提及“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如今杂志上各种亲子游戏汇集的专栏《聪明手册》,她带领父母理解儿童玩耍的本质意义。

在每个年代中,她都坚持请来心理学家科学、严谨地解读儿童心理,引领父母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她请来各个领域的教育者们探讨早期教育话题,引导父母不要盲目地认为“识字多”“开发智力”就是早期教育。

在这个发展速度太快的时代,她提倡“家庭慢养运动”,呼吁父母在充斥着“秒杀”“速成”的现代社会里慢下来,尊重孩子的独特天赋,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内部驱动力。她建议父母把养育的目光放长远,不去盯住孩子现在比别人慢了多少,而是去看他未来能走多远。她提出的“自然养育”,更是呼唤父母放下各种被炒作的育儿理念的桎梏,回归一颗本能的爱孩子的心。

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充满主动性的个体,一个具有独特能量的“小宇宙”,这就是她认识的儿童。现在,她设置的每一个栏目,她回答的任何一个关于孩子的问题,仍是基于对儿童如此的尊重和理解。

猜你喜欢

身心儿童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留守儿童
给身心降个温
六一儿童
身心八要